王雪梅,李小艳
(1.云南省新平县种子管理站,云南 新平 653499;2.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平县分校,云南 新平 653499)
粮食安全是我国整体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粮食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在不同城市建立了多元化的粮食生产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用地日益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粮食安全的风险、生产技术效率等问题比较突出。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技术,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
经过3年多的建设,云南省玉溪市粮食物流产区园从构想到现实,一个粮食产业经济的新高地在逐渐形成,并开始发挥出引领和带动本地粮食产业经济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轨道运行的强大牵引力。改革开放40余年,玉溪农业、农村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石的农业制度建立,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随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粮食主产区也在陆续建设,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被蔬菜、水果经济作物所取代。在市场的牵引下,农民群众陆续完成种植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的革命创新。
对于粮食生产来说,粮食的市场价格能够称之为是粮食种植面积的“晴雨表”。归根结底,是因为粮食价格增长,促使更多农民群众加大粮食种植面积,能够带动粮食产量的增加;而粮食价格降低,便有一大部分农民群众不种粮食,改到城市打工,造成大部分农业人口缩减,粮食生产质量下滑。此外,在农产品市场中,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也会影响粮食生产,比如化肥、农膜、柴油等。具体表现为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带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无形之中加大农户种粮的经济负担,打消农户种粮的热情,造成粮食生产产量大幅度降低,不能满足基本市场供给需求。
自然灾害是影响云南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自然灾害对于云南省粮食经济发展有很大限制,而且粮食主产区的受灾范围会增加,粮食生产产量缩减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省粮食主产区在2005年遭受干旱、特大干旱,致使全省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有近1000万亩水稻、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面临补栽补种。此外,干旱、低温、冰雹、大风、降雨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生产产量,病虫害、鼠疫等问题也会限制粮食的生长。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因为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云南省粮食受灾面积多于3.2亿公顷,而病、虫、草、鼠害的暴发频率均大于20公顷/次,平均每年各种粮食商品的总损失大于9000万吨,由此可见,自然灾害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强化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在培养农户的科技素养方面多下功夫。农户是农业科学技术宣传、推广的主要受众群体,更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受益人员,只有增强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农业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以巩固近几年的科技培训为前提,将科技培训朝着科技入户过渡,将集中培训转变为入户培训,将课堂说教手段变成现场一对一解答,利用一对一的科学技术推广手段,建立技术人员带农业大户、农业大户带小规模作坊、农民群众帮农民群众的科技群体发展模式。与此同时,重点培养核心农户、典型农户、示范农户,充分发挥重点农户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农户真正感受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
其次,还需要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模范带头效应,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模范带头功能,为农户提供全面的、系统的技术成果鉴定,从而建立县级示范区、乡级示范区、村级示范区的科技示范链。
最后,强化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重点致力于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力求每年培养一大批基层干部,通过分批次、分阶段地培训,每次培训至少花费7天时间,通常以农业生产的主要阶段为最佳培训教育时间,保证理论知识教学和农作物种植实践基本融合,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粮食生产质量。此外,要全面落实“三农”工作,结合当地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推广“三农”工作的方案,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推广、宣传,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第一,建立农业科学技术宣传体系。重点致力于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基地,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队伍,为建设科研示范服务队伍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具体来说,首先,加强粮食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基地的示范作用。其次,加大科学技术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将资金用于更新科研示范服务单位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设施,购买现代化的设备,转变传统农技推广工作中“一张嘴、两条腿”的窘境。
第二,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云南省农村地区的科技服务人员进行综合、妥善的管理,并鼓励其考取相关的资格认证,建立竞争上岗体系,确保科技人才在整个部门的比重不小于85%。同时鼓励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深入到农村地区工作,从而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储备。
第三,加大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力度。农机推广人员将农业科技讲给农民群众听、教给农户学、做给农户看、带领农民群众一起干,促使一大批具备良好文化素养、高技术水平科技示范户脱颖而出,并带领当地其他农民群众共同走向富裕道路,这对提高云南省粮食生产产量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带领农民群众科学种田,并建立农业技术长效宣传、推广机制。
第四,充分调动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要对现有技术工作者进行全面培养,尽可能做到专职专用,并给予相关的职权。对于承担科技项目的工作人员来说,还需要落实具体的经费来源,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鼓励项目工作人员流向基层、深入农村地区之中,为云南省粮食经济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实现云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云南省粮食的稳步发展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也是保障云南省民生建设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领域要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技术,从而才能更好的巩固云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对影响云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吸引年轻劳动力留在农村,鼓励资本进入到农业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