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于天地间的文爱艺诗歌

2024-01-06 08:24艾戈尔·拉德夫
星星·诗歌理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原型母语诗意

[北马其顿]艾戈尔·拉德夫

诗歌是艺术和文化的源头。每种艺术中我们都能够识别两个元素——艺术家的心和艺术的材料。那诗歌的材料又是什么?当然是语言。语言是诗歌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其他艺术的材料都在人以外,只有诗歌的材料在人之内。语言是人的构成元素。我创作一首诗,不一定要发声念出来,诗还会存于我心。诗歌是初始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的艺术算是诗歌的延展。绘画是什么呢?是运用颜料的诗歌;建筑是什么?是使用砖、混凝土、钢铁的诗歌。现在我能理解为什么古罗马学者斯特拉波(前64—23)写过“诗歌是源哲学”。

诗歌的故乡又在哪里?诗歌的位置介于事物之间,正是柏拉图所定义的“中间”,也是我在文爱艺诗歌中所看到的隐喻世界,来回于天地之间……正如原南斯拉夫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拉迪米尔·德佛尔尼科维奇强调过的,“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同时,特定语言通过诗歌能最贴切地传达其身份认同。因此,中国诗人文爱艺先生的诗歌可以说是当今中国母语诗歌的代表之一。再回到诗歌本身,如前所述,诗歌是人类的母语,更进一步讲,诗歌也需要故乡。我个人选择的故乡是法国古苏菲主义哲学家亨利·科宾(1903—1978)用拉丁文描述的可想象的意象世界(mundus imaginalis)。作家伊本·阿拉比、苏拉瓦迪和穆拉·萨德拉的作品中就包含“意象的世界”“世界的表现”的意图,作品呈现的是依偎在不可知、不可言和不可接近之间的中介宇宙,这是维度世界、感官世界和生成世界之间的桥梁。

作为一种“中间世界”,意象世界依其本质参与到其他两个领域,连接二者,而不是分开二者。它包含意象,或者按荣格称之为“原型”,可被了解,却不被触及。诗意的想象为灵魂开辟了通往“原型”的道路,但“原型”仍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诗人通过想象,可以感知这些意象,但不创造意象。诗歌是信使,是永远游离在其间的意象世界的天使,不属于这个世界,也不属于另外的世界,它代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它的周围环绕着那里和这里。

“那里”和“这里”与诗人文爱艺诗意想象中天与地的概念完全契合,正反两极之间便是他的诗歌所在,也是意象世界里他个人的部分。诗歌发生的隐喻多由一系列“流动的”意象组成,寓意“活水”……诗意的思绪在世俗与出世的空间中流淌,邀请二者进入它的神秘漂流之中:“天地/在人间流水”或者“天地间/何处有永不消逝的涟漪”。

诗人文爱艺仿佛道人一般,开始了追寻的深夜旅程,寂静在心灵深处呈现。为了专注聆听意象世界的脉动旋转,诗人的理智披上了通常最被动的幌子——深沉的沉默。这种“内向”的认识方法令我想起《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然而,诗人文爱艺意识到,即使旅程中有寂静守護,危险仍然可能潜伏,因为“意象世界”是未知领域,会遇到善意的和令人不安的“原型”,甚至可能破坏诗人的思想之船。“思想的花环/在梦的岸边席卷”,我们或许可以从诗句中笼统地勾勒出文爱艺诗意构想的主要方面,但其丰富的内容总令我们打开新的视野,以至于那些需要仔细探索的时间都从指尖溜过……但这只是一种幻觉,因为诗意的时间是自生的,它永远不会像我们世俗生活中的时间那样枯竭,正如诗人提醒我们的那样:“时间在时间里”。

文爱艺的诗歌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其能够与来自世界另一端的诗歌传统自由对话,赋予诗歌更加多元的视野,弥合不同文学世界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文爱艺诗集的视觉效果延伸了语言的深度与广度,二者相互补充,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这一切都使文爱艺的诗歌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猜你喜欢
原型母语诗意
诗意地栖居
母语
包裹的一切
冬日浪漫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母语
被耽搁的诗意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