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徐介藩的非凡经历在于他是三国勋章或奖章的获得者:苏联“保卫莫斯科奖章”和“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荣获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解放勋章获得者。
从黄埔到苏联
徐介藩,1901年6月6日出生,安徽省固镇县人。1920年7月,徐介藩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他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成为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阅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谈政治》等文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在省立一中参与组织安徽学生会,创办《安徽学生会周刊》,为宣传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努力奔走。
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联合会为争取教育基金独立,反对军阀侵占教育经费,组织安庆全城各中学学生向省议会请愿,史称“六二学潮”。徐介藩等10余名学生代表组织大家在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的率领下,到安徽省议会门前抗议,结果却遭到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50余名学生受伤,还有人遇难,酿成震惊全国的安庆“六二惨案”。惨案发生以后,徐介藩等立即发表通电,组织各校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严惩罪魁祸首。在这次斗争中,徐介藩自始至终站在最前列,后来被一致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1925年1月,徐介藩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在黄埔军校期间,徐介藩参加了配合东征剿灭叛军的战斗,1925年底转入广东航空学校学习飞机驾驶。
1926年6月,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选派航校部分学员到苏联留学,徐介藩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航空理论。1927年,徐介藩转入红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1928年10月,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二年级学习政治。1929年10月,他从东方大学毕业以后,被苏联内务部分配到远东地区的公安部门反特务科担任干事。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苏联后,身在异乡的徐介藩再也坐不住了。1938年底,徐介藩向苏联公安部门递交了辞职书,找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回国投身抗战。组织上考虑到工作方面的实际需要,没有答应徐介藩回国的请求,决定把他留在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7月,徐介藩调入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担任专员。在这里,徐介藩了解到国内抗战的形势,接触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考虑到徐介藩是中国人,苏联方面把他调入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某秘密机关工作。徐介藩先后担任中国问题参谋和主任参谋。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和莫斯科国防工程建设,先后被授予“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和“保卫莫斯科奖章”。
从驻苏总领事到志愿军俄文翻译
1948年3月,徐介藩从苏联回国,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同志考虑到他俄文方面的特长,安排他担任东北编辑局俄文编辑,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
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进行秘密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的一次重要出访活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考虑到徐介藩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熟悉俄语和苏联的情况,中央调他随行苏联。访问结束后,徐介藩随王稼祥留在莫斯科,一面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一面筹备新中国的大使馆。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赴苏联进行访问,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徐介藩全程参与了这次会谈,以最快的速度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讨论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文本翻译成俄文,并打印出来,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顺利签署作出了贡献。1950年6月,根据中苏双方达成的协议,我国在苏联赤塔设立领事馆,党中央派徐介藩前往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并让他出任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介藩申请回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彭德怀的俄文翻译原来是毛岸英,毛岸英不幸牺牲后,彭德怀多次向中央军委建议给他派一位得力的俄语翻译。经过周恩来的物色,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俄文翻译。徐介藩积极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軍务,还参加了开城谈判,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从空军到装甲兵
徐介藩在彭德怀身边的出色工作能力,引起了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的关注。当陈赓回国到哈尔滨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就把徐介藩调到了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准备让他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这时,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回国的唐铎也分配到军事工程学院工作。陈赓考虑到唐铎在苏联空军服役近30年,又是航空兵器专家,反复权衡觉得唐铎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更为合适。于是,他亲自找徐介藩做思想工作,调整他的工作岗位。徐介藩毫无怨言,坚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调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1958年5月,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徐介藩兼任主任。其间,徐介藩领导装甲兵工程系的师生和员工攻难克关,最终研制成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两栖坦克,为我军装甲兵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8月,徐介藩被调往西安负责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1961年5月15日,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组织上决定调整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领导班子,当时徐介藩无论是资力、威望、工作能力,还是筹建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功劳,都是院长一职的热门人选。但当组织上提名比徐介藩年纪轻、资历浅的副院长沙风大校担任院长,徐介藩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后,他又一次无怨言地服从组织上的决定,全力支持沙风的工作,充分展现了一名老党员的宽广胸襟。
1955年授衔的时候,徐介藩因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黄埔三期毕业,资历较深,但长期在苏联工作,只拟授少将军衔。方案报上去以后,由于符合授少将军衔条件的人太多,名额有限,徐介藩最后只被授予装甲兵大校军衔。但徐介藩并不在意,他认为军衔高点低点都无所谓,关键是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1961年8月,因工作出色、成绩斐然,周恩來签署命令,徐介藩晋升少将军衔,跨入了开国将军的行列。
熟悉徐介藩的人都知道他性格耿直、坚持真理。1959年9月“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了错误对待。徐介藩在认真阅读完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之后,不惧形势的压力,不怕引火上身,不怕被划入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公正地直言:“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此后,徐介藩受到打击压制,一次次受到不公正待遇。1968年4月,徐介藩又被以“苏修特嫌”的罪名,非法关押在北京郊外的通县进行“隔离审查”,并受到专案组的残酷迫害,留下了脑血栓后遗症。1975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三办公室对徐介藩作出了解除审查结论,但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并没有摘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工作。197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推翻了强加在徐介藩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正式为徐介藩作出了平反的决定,恢复名誉。1983年4月16日,徐介藩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党籍国籍的转换经历
徐介藩的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苏联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转变;同样,他的国籍也经历了中国国籍——苏联国籍——中国国籍的转变。
1925年1月,徐介藩考入黄埔军校。当年,徐介藩经黄埔一期毕业的许继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许继慎早年与徐介藩一起参加和领导了以安徽学联为主体的安庆“六二学潮”,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但遗憾的是,许继慎介绍他的入党登记档案却不幸遗失。在黄埔军校期间,虽经徐介藩多次努力,仍没有找到入党登记存案,所以,他的党组织关系一直无法转接。许继慎后来反对张国焘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方针,引起了张国焘的不满,加之国民党特务实施离间阴谋,致使许继慎遭到了逮捕。1931年11月,许继慎被张国焘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年仅30岁。徐介藩在黄埔军校的入党时间,永远无法证实。
1926年2月,徐介藩由广东航空学校同学、共产党员李清源和戴勋二人介绍,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广东航空学校特别小组组长、广东航空学校掩护队副队长。此后,徐介藩的入党时间始终记载的就是1926年2月。
1929年4月,徐介藩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转为苏联共产党(联共)候补党员;1932年4月,苏联共产党(联共)批准他成为联共正式党员。从此,徐介藩由中国共产党党员转为苏联共产党党员。1948年3月,徐介藩经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审核批准回到祖国,同时转为中共党员,证明人为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
徐介藩的国籍也和他的党籍一样,经历了中国国籍到苏联国籍,再到中国国籍的转变。1926年6月,徐介藩赴苏联学习时是中国国籍;1932年4月,徐介藩领到了苏联护照,1936年正式加入了苏联国籍。1949年10月,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此时,徐介藩尚拥有中苏两国国籍,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中国人,现在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所以不能拥有双重国籍,就办理了退出苏联国籍的法律手续。
党籍和国籍的几次转换给徐介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徐介藩仅授了大校军衔,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苏联共产党党员,没有在国内参加革命斗争。徐介藩不仅军衔受到影响,两大功勋章也受到影响。1955年首次授勋,开国将军和大校礼服上大都佩戴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徐介藩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战斗在苏联,与八一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无缘,但他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摘自《党史博采》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