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郑飞/文
目前,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想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就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应用,不断完善和优化激励体系。通常来讲,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职工奖惩、考核评估、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内容。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而事业单位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核心单位,其工作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因此,事业单位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以促进自身工作效能稳步提升。
激励机制,指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促进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激励机制可为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促使其实现自我目标,也能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自尊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下,职工将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奖励和惩罚。前者常见的方式包括薪酬奖励、职务晋升等,后者则一般包括口头警告、记过处分、降职等。
现阶段,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要优化和创新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促进发展的根本要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要想实现稳健发展,真正为推动我国整体经济良性循环作出突出贡献,就要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事业单位应联系自身的具体情况,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增强责任意识,在不断提升个人技能的基础上促进事业单位整体工作全面优化。在此大环境下,通过制定并落实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往往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但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还能进一步提升单位人力资源利用率,确保人力资源合理分配,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此外,借助激励机制,能为事业单位的优秀职工提供更多福利,这一举措同样可以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事业单位要结合职工的需求做好两方面的激励工作,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在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时,通常是调整职工薪资,即职工的责任意识越强,参与的项目越多,奖励也会更加丰厚。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要确保工资激励制度向高素质人才倾斜,只有充分满足职工的物质需求,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保持更好的状态。在做好物质激励工作之外,事业单位还要考虑职工的精神需求,适当给予职工精神激励,通过表彰、表扬等方式增强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职工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精神激励产生的能量和效果可能远远超过物质激励。但不可否认,无论是哪种激励方式,都能增强职工对事业单位的归属感,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征,做好对职工的绩效考核,确保整个考核工作常态化开展。利用绩效考核,可以更加真实且全面地了解每一个职工的具体工作情况,从而及时给予表现优秀的职工奖励。除了奖励优秀职工之外,事业单位还要对在日常工作中消极怠工的职工作出一定的惩罚。具体实施时,事业单位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根据发展实际制定并完善奖惩措施,以多奖少罚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增强职工的工作能动性。在激励制度的引导下,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职工会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从而端正态度,提升技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多劳多得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很多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逐渐将薪酬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用以区分职工的工作状况和薪资构成。然而,事业单位由于具有特殊性,和企业不同,受到历史原因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因此未能将薪酬和绩效考核有效结合。从激励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来看,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长此以往,容易使职工丧失工作热情,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我国事业单位分配模式的主体是绩效工资,奖金和津贴的发放也趋于完善。因此,长期以来,有关分配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大多集中于职工工资制度的完善和优化上。然而,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激励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激励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有关人员的绩效考核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从而真正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事业单位激励制度的发展和实施来看,很多单位的激励制度存在固化倾向,内部机制的单一化使得激励内容和处于不同岗位的职工之间脱节。在这种情况下,职工自然难以从单位的激励体系中获得满足感,长此以往,整个激励机制的作用会被极大地削弱,甚至会丧失原本的效能。对现阶段事业单位激励机制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发现,在具体运作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激励手段还是以精神激励为主,对职工缺乏物质上的支持和鼓励,容易使职工陷入思想困境,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获得奖励,体现在工作上就会敷衍懈怠,逐渐失去工作动力,最终影响单位整体的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还存在内部激励意识不足的问题。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上表现出明显的欠缺,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切实意识到激励体系对职工发展的重要意义,难以找到高效率的管理策略和方式,自然会阻碍激励体系的良好运转。
第二,在借助激励机制管理职工时,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激励意识,因此在工作中自然无法灵活运用激励机制,进一步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效果欠佳。
现阶段,事业单位要不断健全激励体系,通过适当的激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其高质量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具体来看,事业单位要从实行绩效制度、调整权力结构、设计多元化的奖励机制、强调激励意识的形成这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结合职工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个性化的激励机制。
第一,制定激励制度要以职工为本,确保整个制度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尽可能借助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加努力地投入相关工作中。例如,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出勤困难等问题,可以将职工出勤和工资绩效挂钩,借助考勤打卡改变职工工作懒散的现状,真正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出勤率。
第二,要注意细节性内容的处理,以能者多劳、劳者多得为原则,将职工的薪资和绩效考核高效融合,从而调动职工的工作能动性,激发职工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不断拓展思路,发挥潜力。
第三,要注意到不同岗位职工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激励机制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划分,让职工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帮助职工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方向,感受单位对自身工作的认可。
第四,事业单位可以在组织内部选择一些表现优秀的职工树立典型,并且给予这些职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其成为其他职工的榜样,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事业单位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要结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当借鉴一些私营企业的做法,分别从经济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结构化调整。
第一,要求抓住重难点,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单位内部激励问题上。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的私营企业,其所有者是国家,由于性质的特殊性,收益权往往受到限制,因此调整权力结构可以从多方着手,要在内部工作中加强对人员的动态化、常态化监管,在此基础上,搭配外部的监督手段和监督方法,从而承担起必要的社会组织责任。
第二,事业单位要顺利实施绩效改革和调整权力结构,就必须先构建与之对应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明确的考核指标促进职工长足发展。
第三,事业单位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时,不但要关注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岗位表现,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职工工作质量的考核上,尽可能确保考核程序透明化。在考核工作全面结束之后,事业单位相关组织者要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不同层级的职工提供科学合理的报酬和奖励,确保报酬构成和职工的能力水平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分配公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要遵循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优化管理理念,真正明确职工的工作需求,在充分了解每一个职工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从而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事业单位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运用以下激励手段:
第一,目标激励。其往往建立在组织目标基础之上,要求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根据不同职工的所属部门和所属职位,为每一层级职工设置和自身发展相匹配的个人目标,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以目标激励手段促使职工全面了解组织目标,及时规划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道路,切实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热情地参与到日常工作中。
第二,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表明,当前时代的职员有参与管理的强烈要求,因此事业单位要为职工创造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让职工通过参与管理产生归属感,从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参与激励,促使职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满足职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第三,能动性激励。能动性激励强调尽可能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手段,在给予职工奖金激励的同时,要加强非物质激励,如职位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通过多种激励手段,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促使职工在工作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从而不断强化工作效果,在实现个人价值之外,实现社会价值。
总之,通过这三种激励手段的协同作用,能实现激励机制的全覆盖,真正促进并且带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
对事业单位的职工而言,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成员,不同的主体在需求上都会表现出差异性。当这些人员具备激励意识时,就会更加关注和重视多层次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增强自我认知,形成激励意识。具体来看,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明确了解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并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设置要求有清晰的认识,深层次探索激励需求,从而实现对激励体系的规范化设计。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观念,转变原有的激励意识,确保激励体系和单位的其他工作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