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路径探析

2024-01-06 05:15李文灿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教育

李文灿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关乎大学生职业认同感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形势下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从多个角度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撑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一)缓解就业压力的演变之路

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呼吁城市青年下乡对计划经济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实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就业蓄水池;随后在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国家提倡人人接受高等教育,出现专升本和职转本的大批高校,又实现了一次“从下到上”缓解就业压力的蓄水池;现在,疫情之后,经济下行,输入型通货膨胀和紧缩等都成为中国内外挑战,就业形势再一次到达高峰,面临高校的高知识分子失业、不就业的常态。再次,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施的政策来看,近些年最大的变革是: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真实危机出现后,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首要解决路径,是就业难题的源头。此外,教育部发文鼓励一部分学生进入专业技术培训学校,恢复中专,恢复职业教育的优势,但这相当于将1998年“打入冷宫,不景气”的职业教育在这二十几年的职业教育理念再恢复以往景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远水解不了近渴。同时,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就业,提供公共岗位支援,但这样的“精英式”选择供给远远不够解决大量毕业生的需求,反过来加剧了残酷竞争和灵活就业的景象。因此,基于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想要解决就业难题,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应该如何做?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教育供给侧应该从哪一方面作为切入点?

(二)教育的同质化影响

高校毕业即失业的真实现状追源到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一元的工业化社会呈现出工具化的教育,是把人发展为体系化和片面化的社会人。社会与学校将人变成与机器与制度与标准结合的一元体,而把人与其他乡村文化、乡土资源等自然环境、本体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其他元、其他因素都砍掉,看作“没有营养的部分”。所以,个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直被培养成一种单一知识体系的个体,由学校及其规范的知识和纪律塑造出来的“同质化的人”[1]。一方面,社会谴责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缺乏多样就业技能;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因接受多年高等教育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却不知是“井底之蛙”。这样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偏差必定会造成就业单位“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双向困境。

二、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表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毕业生同比增长逐年上升,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积极吸纳与保证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成为民生之关键、经济之重点。毕业生就业生涯的指导、就业信息的传达、就业渠道的横纵发展、就业签约的落实、创业实干的扶持、灵活就业的包容、就业法规的保障、就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成为毕业生就业每一个阶段的监督考查项目。政府、高校、企业与相关各部门应联动起来,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体系各阶段发挥引导、开路的积极作用,保证高校毕业生都能够有业可就、有岗可选,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在走向社会的新阶段有光明的未来。例如,山东出台21条具体措施,推动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提质升级;江苏组织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推动见习补贴、税费抵扣等政策“应享尽享”;宁夏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实施公共部门稳岗扩岗等10项行为[2]。

三、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探析

(一)着力发展高校供给侧的引导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也是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核心问题。高校学科设置滞后、就业课程缺失、就业指导教师非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形式化层出不穷,铸就了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导火线。高校应主动超前布局,组织高校团队走访企业、走进企业,预测市场设岗数量,掌控各专业招生人数;发现新型就业前景,响应国家政策,把握经济市场预测就业新方向,开设针对性学科教学;将相关就业课程设为新生入学必修课,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积极性和生涯规划意识;建设具有就业指导体系的专业教师队伍,针对性规划和有效性解答毕业生就业问题,落实每一个毕业生的“未来职业档案袋”,对接企业单位人才要求,真正地实现高校毕业生高效率和高质量就业。百年之计,育人为先,高校不仅要学生有教育可受,更要推动毕业生有出路可寻。

(二)着力推进企事业需求侧的对接性

吸纳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吸纳所需人才、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吸纳人才是企事业单位和劳动力市场的根基问题,也是经济回升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毕业生数量递增、就业需求收缩,供需信息不匹配,招聘人才不对岗,招聘程序与岗位设置不合理等多方面问题是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不利因素。企业应结合政策要求,构建广泛性和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推动就业平台资源共享等措施;回归高校,了解高校人才和课程设置基本情况,拓宽新领域和新岗位,提高企业前瞻性和生存力;简化与优化求职程序和就业手续,提高就业效率;为以往高校优秀人才建立就业台账,一为后辈提供就业经验,二是吸纳岗位契合型人才。相信我国企事业单位能够爬坡过坎、创造新成就,为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提供新机会,实现供给方整体好转的景象。

(三)着力发挥政府、党委的领导性

开发和建设那些资源,如何进行就业资源合理配置,为谁开发和建设就业岗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问题,也是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机遇。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细化工作层次和部门责任,在就业渠道、就业服务、就业扶持、创业优惠、基层就业等各方明晰其责,专项并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援,强化不断线就业指导;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条例,建立就业保障信息平台分辨就业信息真假,将就业监督体系进一步落实,保障毕业生就业阶段的人生安全和合法利益,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针对困难就业群体,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或发放求职补贴鼓励就业,提倡发展科创企业、高新企业与就业容量大的新业态,发放稳岗扩岗类贷款和相应风险补贴。政府要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市场资源利用效用,就应该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制定放在高等教育育人计划与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关注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预测岗位扩大需求程度,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政府应以量的增加和质的保障为双向发展方向,突显经济高质量建设中就业的优先导向,提升就业带动力[4]。

(四)着力发挥毕业生的主动性

成为什么样的市场型人才、如何成为市场型人才、为实现谁的价值目标是毕业生的基本认知,也是民生稳定的首要条件。毕业生应提高自身信息获取和学习能力,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不忘软实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应充实专项就业能力,有自我职业目标和生涯规划方向;同时,高校应开设就业单位信息平台,组织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测评,帮助毕业生建立自我正确认知,明晰未来就业;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加大就业政策宣传、政策评估和政策检测的服务,构建多维主体就业政策支持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包容毕业生就业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通过释放人才红利,为未来就业市场的新发展积蓄动能。耕耘于四时,收获于仲夏,高校毕业生应增强大局观和前瞻性等综合能力,提升自我优势,追求自我价值,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积蓄力量。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稳就业事关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和高效率就业,一方面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毕业生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新青年一代前瞻性的思考能力,创造新的产业模态以寻找新的就业方向。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企业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就业政策体系,毕业生本群体与多主体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在缓解常规市场带来就业挤压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