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
近日,在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上,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
我国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5万km?,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0万km?,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万km?,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護地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和国家重大项目占用。
各地在国家指导下,结合地方管理实际,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进一步提高操作性。截至目前,浙江、江西、上海、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份已经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细则文件,其他大部分省份也已在征求意见或即将出台,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各地在市级、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严格落实划定成果,作为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加强部门地方联动协同,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要求,依托国家、省、市、县4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监督、执法、问责、考核机制,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进程,夯实监管依据。加大宣传,凝聚全社会广泛共识,提高社会各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而共同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5月17日
2.《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8月1日起实施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公告,《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规范》填补了国内现行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标准的空白,旨在优化国土空间用地布局,完善相关设施规划,提升城乡空间应急保障水平,更好服务于安全发展与人民健康。
《规范》明确了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构成、规划布局原则,规定了各级各类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的配置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的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以习近平总书记“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规范》充分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以完善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为重点,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空间体系,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和需要紧急投入公共卫生资源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预防、救治,提供设施场所和通道保障。
根据《规范》,公共卫生应急空间按功能分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空间、医疗救治应急空间、平急结合空间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空间,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其中,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空间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空间;医疗救治应急空间包括院前医疗急救传染病防治基地、应急定点医院、应急后备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传染病医院和其他医疗救治应急空间;平急结合空间包括相应的设施、场地和公共卫生应急预控用地;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空间包括应急通道、应急公用工程设施和其他应急保障设施。
《规范》坚持“医防协同、平急结合”“全域统筹、完善网络”“规划协调、科学布局”的基本原则,对各类公共卫生应急空间的功能配置、规划原则、配置标准给出了具体指引,对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保障公共卫生应急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3年5月8日
3.《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
为深入贯彻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转型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围绕高端制造引领功能、自主创新策源水平、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提出细分指标。”
《行动计划》部署了“强链升级、强基筑底、数字蝶变、绿色领跑、企业成长、空间扩展”等6大行动共22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从工作机制、综合要素、内外开放、科技和金融服务、产业人才等5个方面,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
来源:上海发布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