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智慧+思政”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建筑智慧施工技术”为例

2024-01-05 07:14:28宁培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宁培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1 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存在问题

课程思政是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需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但在学理上,专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不同学科思维差异和不同知识领域错位等问题,在教学设计上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缺乏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提炼和转化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教学手段,存在融合生硬问题,在教学评价中缺乏针对思政育人成效测评的有效评价方法[1-2]。

智慧课堂是教学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能基于智能高效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所,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行为、解决教学问题、进行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3]。2021年EDUCAUSE Horizon Report显示,混合式课程是全球智慧教育主流教学模式[4-5],借助于智慧课堂具备的教学决策数据化、学习评价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等智能手段,使破解课程思政教学现有难点成为可能。

本文深入挖掘建筑施工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热点施工项目为载体提炼梳理知识点和思政教育切入融合点,以混合式教学活动为支撑系统设计教学过程活动,将大国工匠精神等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水乳交融、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以大数据为工具构建学生画像,综合评价育人成效,通过多维一体打破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壁垒,构建了多维一体“智慧+思政”课堂。三年课程实践显示,其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和深度融合。

2 “智慧+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2.1 碎片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是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开展存在的困难之一,教师普遍存在对所教授课程思政育人要素挖掘不够,无法有效为课堂思政育人提供合适教学素材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内容,基于德技并修目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4],全面深入挖掘并分析整理课程技术技能知识背后蕴含的育人元素,包含但不局限于专业课程涉及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历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技术创新前沿、大国工匠故事等方面的碎片化元素[1],从课程所涉的专业、行业以及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通过分析整理碎片化课程思政元素,一方面提炼本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培养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另一方面将碎片化教学元素整合到基于岗位能力核心分析而来的项目化课程内容,通过智慧课堂颗粒化微课的形式有机融合碎片化课程思政元素,方便学生时时处处学习,营造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环境。

“建筑智慧施工技术”课程依托施工项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和职业精神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赓续红色血脉。通过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炼为:了解中国传统施工工艺及国内外建筑施工新技术,熟悉国家技术规范,树立中国基建技术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规,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保证工程质量;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的铺路石品格;具备一丝不苟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具有较好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处理突发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人文及审美素养;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设计

转化融合能力不足是造成课程思政“两张皮”和无法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依托智慧教学APP和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智慧+思政”课堂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人人、时时、处处”教学环境,采用小组任务、主题讨论、头脑风暴、随机选人、抢答、微课视频碎片化学习、虚拟仿真实操等互动教学活动,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前探学、课中践学、课后拓学全过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品格,锤炼大国工匠精神。

“建筑智慧施工技术”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基建技术自信”的课程思政价值链条,建立了“国家超级工程导入、热点项目跟踪分解、课堂任务融入学习”教学逻辑路径,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将典型工程案例(如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等国家超级工程热点项目)引入课堂讨论,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素养目标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通过三位一体,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表2 “建筑智慧施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设计

2.3 大数据支持的全过程综合思政育人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育人成效难考核是目前教育评价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重点任务。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学者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纳入了评价指标,但教学具体活动和育人成效之间的量化精准关系仍较模糊。

“建筑智慧施工技术”课程基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以智慧课堂全过程教学行为为节点,以智慧课堂平台实时记录的教学大数据为联结,节点与联结交织,形成了支撑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深度学习网络,以课程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为评价对象,建立教学大数据和教学行为点对点关系,通过学生画像、课程画像等系统反映学员德技并修育人效果,借助于大数据评价系统实现课程思政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与结果测评的相统一,强化了课程过程育人,引导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发展,同时每位学员可独立在教学数据库进行评价,支撑因材施教。

图1 基于大数据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指标

3 “智慧+思政”课堂教学探索小结与展望

3.1 “智慧+思政”课堂教学成效

教学团队对201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未开展“智慧+思政”课堂教学)与2019级、2020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展“智慧+思政”课堂教学)开展教学满意度对比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和工匠精神,施工类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明显。

在教学资源满意度和课程思政资源满足度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对授课学生开展匿名问卷调查,2018级学生的满意度为82%,2019级和2020级分别为88%和90%,提升的主要原因为在微课、案例、任务的专业知识中融入了施工历史、热点项目、前沿技术和大国工匠等元素,增强了知识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总体教学满意度2018级为91.16%,2019级和2020级分别为92.72%和93.65%,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气氛、教师教学能力得分增加。

在用人单位满意度方面,基于建工专业学生就业的建筑施工单位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政治素养、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积极工作态度等指标分别提升2.7%、3.4%、2.1%,达到85.2%、91.2%、89.6%,“智慧+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在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

3.2 “智慧+思政”课堂教学展望

以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智慧课堂是当前和未来数字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碎片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设计、数字化思政育人教学评价一体化构建的“智慧+思政”融合性课堂,能有效解决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缺乏、转化生硬和缺乏评价手段等难点问题。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需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师生智能化设备应用水平,加强人机协同教学能力,针对各门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以满足各类型各层次学员学习需要,适应线上线下学员学习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育人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持续开展适应性课堂革命,才有望实现德技并修的智慧课堂。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