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翠丽,王 悦,徐炳国,张加英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江苏 南京 210006]
脑梗死由脑血流灌注障碍、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是造成人口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1-2]。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与绝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存在诱发DVT的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高龄、偏瘫、自主活动少、基础慢性病等)有关。脑梗死合并DVT对患者生存期及脑梗死后续康复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针对脑梗死合并DVT尚无特效药物,临床治疗主要是在脑梗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改善病情,但有一定风险,且治愈效果欠佳[3]。2021年6月—2022年4月,笔者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 32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患者64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2~74岁,平均(60.43±11.84)岁;脑梗死病程20~58 d,平均(36.18±14.30) d;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腘静脉血栓形成9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下肢肌力分级为0~Ⅱ级17例,Ⅲ级以上15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8~72岁,平均(60.12±11.77)岁;脑梗死病程21~60 d,平均(37.53±15.99) d;股静脉血栓形成2例,腘静脉血栓形成1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下肢肌力分级为0~Ⅱ级14例,Ⅲ级以上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的诊断按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4]相关标准。恢复期:脑梗死发病2周~6个月。DVT的诊断按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3版)》[5]相关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6]中风气虚血瘀证的辨证标准。主症:①半身不遂;②舌强语謇;③偏身麻木;④面色无华;⑤气短难续。次症:①心悸;②汗出;③舌质暗淡;④苔薄白;⑤脉沉细。具备主症至少2项,其中1项为①②③任意1项,结合次症3项以上,即可确诊。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方案者。
①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射血分数<40%的心功能不全者;②生命体征不平稳,处于感染急性期者;③长期使用激素者;④有严重的风湿免疫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①基础病进展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有转入重症指征者;②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者;③出现栓子脱落者;④在治疗过程中因可疑药物诱发血小板减少或明显出血症状者。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由永信药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H19990212,0.1 g/片),0.1 g/次,1次/d,于07:00口服;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由天津红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H20000706,0.4 mL∶4 000 IU),4 000 IU/次,1次/d,于09:00皮下注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颗粒剂,药物组成:黄芪2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地龙10 g,水蛭3 g,火麻仁15 g,桔梗10 g,木瓜10 g,牛膝15 g。每日1剂(1剂中药含2袋复方颗粒剂),早晚各1袋,每袋冲水150 mL,口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判定疗效。
①于治疗前后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②于治疗前后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检测两组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D-D正常值:<0.5 mg/L。FDP正常值:<5 mg/L。③按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6]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进行评分。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偏身麻木、面色无华、气短难续)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次症(心悸、汗出、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所有症状评分之和为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按照参考文献[7]相关内容拟定。治愈:患肢肿痛症状消失;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血流信号可。显效:患肢肿痛症状明显好转;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横截面积缩小≥75%,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加快。有效:患肢肿痛症状有所减轻;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横截面积缩小45%~<75%,下肢深静脉血流束增宽、血流速度略微加快。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对照组脱落1例,因患者突发头晕、恶心、血压较高而转诊。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患者疗效对比 例
治疗后,治疗组D-D、FDP水平均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D、FDP水平虽降低,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后D-D、FDP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脑梗死与恶性肿瘤、冠心病在临床上被称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三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趋于年轻化。有报道指出,80%以上脑梗死存活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症状[8]。脑梗死患者一方面有偏瘫或卧床的自主活动减少等因素存在,另一方面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易出现高凝导致机体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9],故脑梗死常并发下肢DVT出现。在DVT急性期,栓子脱落可引起急性肺栓塞,而肺栓塞为血栓性疾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在DVT慢性期,近30%患者存在血栓复发的可能,30%~50%患者有发生静脉炎后综合征的风险[10-11]。因此,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进行有效诊治具有积极意义。下肢静脉造影是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但在检查过程中有血栓脱落风险,危险性较高。现阶段,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浆D-D检测的诊断方式运用较为广泛,D-D水平可有效评估凝血功能[12]。D-D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特异性标志物,是一种纤维蛋白单体与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被纤溶酶水解而产生的特异性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当此凝块形成时,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存在的情况下,纤溶酶原激活可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逐步形成FDP。有研究发现,D-D、FDP是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3]。D-D、FDP水平越高,对下肢DVT的诊断参考意义越大。鉴于此,笔者选择下肢血管彩超、D-D、FDP作为观测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D-D、FD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以降低血栓再形成的风险。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意,是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14]。研究表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恢复期的重要病机[15]。有学者[16]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有益于增加机体血小板(platelet,PLT)内环磷酸腺苷水平,对PLT聚集进行抑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LT释放,在促进血栓溶解方面有一定意义,能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全血比黏度。黄黎黎等[17]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脑梗死患者气血运行多有不畅,血运迟缓可致瘀血阻滞,血运失常、恶血瘀滞下肢导致静脉血栓形成[18]。本次研究所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川芎、当归、赤芍为臣药,活血通络。地龙、水蛭取走窜之意;牛膝强腰膝,活血下行;木瓜舒筋活络;火麻仁润肠通便。以上药物共为佐药。桔梗为使药,辛散苦泄,性主上行,促方药灵动。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研究指出,痉挛型偏瘫是脑梗死后较为常见的表现[19],且痉挛可存在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整个过程。而加味补阳还五汤方中地龙、水蛭、木瓜、牛膝具有通利关节的作用,可改善气虚血瘀引起的痉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脏腑虚衰,正气亏虚,气虚则胃腑大肠传化无能,腑气不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阻肠络,肠道失濡[20],故用火麻仁濡润肠道,桔梗提壶揭盖,使邪有出路,有助于气血化生[2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DVT有较好疗效,可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