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

2024-01-05 16:19桑菊
现代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桑菊

你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是不是也是“只能你说、不能他说,而且什么都得听你的”?

“我爸跟我说想跟我沟通,开始我挺高兴,后来发现他说的沟通是只能他说、不能我说,而且什么都得听他的,我肯定不愿意啊!”

一位妈妈向我表达她的困惑:“您建议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我听您的,在家一有机会就找孩子沟通,结果孩子不仅不听,还嫌我烦,让我离她远点。您说,我家孩子怎么了?”

我問:“您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

她举了几个例子。原来,她和孩子是这样沟通的—

孩子晚上回家,抱怨学校的午餐不好吃。她马上说:“你怎么那么娇气,别人能吃,就你不能吃?你上学不是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吗?午餐再不好吃也要吃啊,农民伯伯种地那么辛苦,你可别浪费粮食。”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回家吐槽。她对孩子说:“这个同学怎么就和你有矛盾,和其他人没有呢?你不要说别人,多找找自身原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位家长所谓的沟通,就是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大道理,一味地责怪孩子。

孩子不愿意听,躲进自己的房间,她就追到孩子的房间里讲;孩子躲进卫生间,她就站在卫生间的门外讲。晚上,孩子写完作业、结束洗漱,准备睡觉,她追着孩子继续讲。孩子把她推出去,反锁上房门,她不甘心,给孩子发长篇微信,说自己多么多么爱孩子,说的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情真意切的表达把她自己都感动了,孩子却不领情,说她“讨厌”。

她很委屈:“我都不知该怎么办了,不沟通不行,沟通也不行。”

除这位家长外,还有一位大学教授和孩子沟通也不顺畅。

这位大学教授一见我,就耿直地说:“这次咨询,是孩子要来的。我虽然同意了,也带他来了,不过心里还是不舒服。咨询不就是说话吗?老师能说的,我也能说,再说我也是老师,何必舍近求远再去找别的老师咨询呢?”

我乐了:“这样吧,您回去跟孩子沟通沟通,看能沟通多长时间。”“好。”他信心满满地回去了。他先是温和地跟孩子说:“爸爸想和你沟通一下,好吗?”孩子答应了。结果不到5分钟,孩子便以“要写作业”为由,把他撵出了自己的房间。

后来,孩子对我说:“我爸跟我说想跟我沟通,开始我挺高兴,后来发现他说的沟通是只能他说、不能我说,而且什么都得听他的,我肯定不愿意啊!”

这两位家长和孩子沟通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的沟通都是典型的单向沟通:我是给予者,孩子是接受者;我说的话,孩子必须听。

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在家长中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都习惯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对待孩子,只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想听孩子的想法。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反馈过程,以求达成思想一致、情感通畅

不仅亲子关系,有些夫妻关系也如此。

我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人到中年的妻子心血来潮,对正在做家务的丈夫说:“老公,别干活了。我听说现在年轻人之间流行互相沟通,两个人交谈个把小时,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矛盾也化解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年轻人学习,沟通一下,相信一定可以相谈甚欢。我们这个年纪什么都看开了,什么都可以释怀,但说无妨。你先说吧。”丈夫思忖良久,来了一句:“你的脾气不好。”妻子立刻脸色大变:“不要说了,明天法庭见!我脾气不好?你个老东西……”

这个视频跟我的一个来访者说他家的情形太像了。来访者说,他最怕妻子说“我们沟通一下吧”。因为他知道,妻子提议的沟通,其实是针对他的抱怨和指责,且不容辩驳。他只能承认、接受,如果他敢辩解或说妻子的一句不是,妻子就翻脸。

这种沟通,其实不是沟通,而是想说服对方,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是以沟通的名义控制、攻击、强行改变对方,而且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好的,如果对方不听,那么对方就是错的、坏的。

那什么才是沟通呢?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反馈过程,以求达成思想一致、情感通畅。有效沟通,一定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就是说,沟通中的双方,既是给予者,也是接受者。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双方以善意、开放的心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双方想法有分歧,要努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然后包容,求同存异。这样才可能激起双方的情感共鸣,达到沟通的目的。

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擅长沟通的人,通常情绪稳定、情商高,有换位思考能力,不仅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关心对方要什么,而容易情绪失控、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欢自顾自表达的人,很难成为好的沟通者。

想和孩子有效沟通,家长就要放弃自说自话,把至少一半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沟通,看似容易,其实很难。

想和孩子有效沟通,家长就要放弃自说自话,把至少一半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由于长期沉浸在自说自话中,沟通时就算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也不知怎么做,这部分家长可参考下面10项建议。

1. 注意孩子的反应

家长工作繁忙,为节省时间,和孩子说话时,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期望孩子乖乖照做,别有什么不同意见。其实,就算孩子有想法要说,家长也没有耐心听完,结果让孩子感到和家长难以沟通。所以,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不耐烦、不想听的神情,要及时打住,或转移话题,或把话语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说。孩子说话时,家长要耐心听完。

2. 注意孩子的感受

如果心爱的玩具坏了、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孩子通常都会很难过。这时,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的感受,自以为是地认为,这点芝麻小事不值得难过,一味劝慰:“小事一桩,没关系。”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根本不能体会他的心情,而拒绝和家长沟通,以后遇到什么事也会憋在心里。如果家长看到孩子难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我也很难过,我看能不能帮你把玩具修好。”不管你能否修好玩具,孩子听了这话,都会心里暖暖的,觉得你能理解他、愿意帮助他,从而拉近与你的心理距离。

3. 把自己变成孩子

和孩子沟通,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这种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与家长之间有距离,不敢说真话,这样还怎么进行亲子溝通呢?所以,家长的正确做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聊到一起、玩到一起,用童心和孩子沟通。

4. 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聊天。聊天的话题怎么找?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看他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从中寻找话题。

5. 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孩子年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说孩子可以理解的话。如果家长说的话孩子难以理解,亲子沟通就不流畅,双方容易产生代沟。

6. 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想让孩子有良好发展,就要按照其兴趣爱好培养,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意思培养。了解来自观察,比如,孩子对音乐敏感,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准确,喜欢乐器,那么孩子可能在音乐方面有潜能,家长可以在这方面多和孩子沟通。

7. 要理解孩子说话的真正含义

和孩子说话时,要先了解其真正含义,再作答。比如,孩子问:“妈妈,你去不去买菜?”孩子问话的真正含义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假如妈妈听明白了,就可以说:“是啊,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一定高兴,因为这正合他意。

8. 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意义的词句

“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快点”“你马上给我……”“你怎么这么笨”“我不允许……”“限你5秒钟内”“我数到3……”凡是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词句,家长一定不要用,甚至语气都要注意。因为这些负面词句和语气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破坏亲子关系。因此,当你在气头上时,要尽量避开孩子,等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沟通。

9. 寻找新鲜话题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新鲜、稀奇古怪的话题会让他更感兴趣。比如:“为什么小孩都喜欢恐龙?”“你觉得有外星人吗?”这些话题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受好奇心驱使,孩子通常爱提问题。孩子提出的问题,无论幼稚与否,家长都不要敷衍了事,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耐心、认真地回答。回答时不可生搬硬套,要尽量采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10. 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亲子沟通的话题,多来自生活。因此,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很重要。家长可以带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行人的穿着打扮、神态举止等,如果家长引导有方,不仅亲子之间有很多话题可聊,孩子的观察力也会大大提升。

【编辑:杨 子】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