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衣旭菁
社会进步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提升文化自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文化自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地理环境为要素,以社会文化为宣传背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学校管理目标,以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大学。在长期的学校管理过程中,全体师生和教职工都在不断地进行认知和实践的探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不断创造和积累的。
首先,教育的基本目的不是培养人成为大学毕业生,而是培养人成为健全的个体,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努力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家庭和社会责任。
文化有三个主要功能。首先,它有社会功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一种物质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体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进步和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反动和颓废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阻碍作用。其次,国家的作用和文化的力量深深植根于国家的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个人作用。优秀的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要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内容是由文化所承载的广泛的知识,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校园环境中营造合适的文化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因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学校因文化的浸润而茁壮成长。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是传统发展的本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无形的课程。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风可以潜移默化地滋养和教育一切。
探讨文化自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如果大学校园文化与文化自信相一致,形成内在动力,就会切实促进大学的发展。第一,文化自信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人才,以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养校园人的情怀。校园师生可以在文化的滋养下将校园文化内化,形成根植于校园人心中的人格力量,最终将其外化到行动中。它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自信和影响力。第二,文化自信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民族,也是一所大学创造新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一个民族、一所大学走在时代前列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自信既是提升国力、提升国运的精神牵引,也是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精神动力。强烈的文化自信是大学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保障和智力支撑。第三,文化自信指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增强大学文化建设自信,可以促使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握当前定位,明确未来规划和发展趋势,实现大学管理理念、宗旨、目标和效果的统一[2]。
加强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增强校园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承载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往往通过其独特的符号向全校师生灌输学校的思想、规范和价值观。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展示了一所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大学的高度文化自信,建设优雅而有意义的大学校园,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3]。第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力。校园精神文化是在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过程中积累、发展和提炼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为校园师生所认可。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体现了探索求知的真理精神,大学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影响和感染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灵、观念和行为。良好、积极的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是发展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第三,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管理思想、作风和价值取向,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科学有效的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文化,也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具备良好的校园文化。科学、实用、艺术和理性的结合造就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以外的人将能够判断这一点。它是一种文化设计,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想法,将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氛围;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限于校园环境建设,甚至有些学校不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一味谈“等级”和“场景”,不注重对隐性文化的挖掘,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自我宣传的“面子工程”,作为对外宣传的“形象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强化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培育。有的学校将校园精神文化纯粹解读为校园的“文化知识”,为了体现这些“文化知识”,到处都有“壁展”和“壁贴”,一味追求每一面墙都要“说话”,在学校的窗户、走廊、墙壁、柱子上,到处张贴着各种著名的警句、口号,以及古语凝练的句子。对于不能理解的字句,学生们只能望文生义。这样的校园走廊文化只会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从而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
一些专家这样比喻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茶,茶越新越香;学校文化应该是一杯酒,越陈越显出它经久不衰的甘甜和无穷无尽的魅力”。良好的学校文化需要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实践和努力;它的形式不在乎花哨,只在乎效果;这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真实。纵观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不难发现那些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以“挖掘创新”为根基、一味追求“常变常新”的人,显然缺乏连续性、相关性和有效性。长此以往,学校文化必然会失去长期积累形成的文化特征,最终只能走向浅薄和浮躁,很可能只留下“文本”,而不能起到“转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要将三种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三种文化的同频共振,从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自信。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种考试形式主义,而应通过在教学中推动各种课程,将其融入到掌握知识、形成学生习惯的教育过程中,在静态教育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不是一种装饰,也不是对别人的美化和绿化。根据学校的管理水平、学生的年龄和地域文化特点,找出学校的文化定位,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习惯、专业和素质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各领域均衡发展的人才队伍,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实现国家倡导的文化强国战略。
要想真正增强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深化校园物质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校园自然地理环境的设计、校园建筑和艺术景点的设计、校园文化媒介的引导。首先,校园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文化自信。通过对校园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化,使校园临近山水,校园师生能在自然景观的影响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实现校园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例如,水木清华的美丽风景,被一池小溪环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生。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校园的自然环境,如保证教学、实验区、图书馆的安静,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第二,精心设计校园建筑和艺术景点,展现文化自信。校园建筑和艺术景点的设计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历史人物的雕像。校园建筑和艺术景点的设计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内容上融入历史与民族传统文化,如历史人物雕像等。校园建筑和艺术景点的设计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内容上融入历史与民族传统文化,如历史人物雕像等。例如,北京大学中的“一塔湖图”,四川大学中的红楼等等。第三,利用校园文化媒体传播文化自信。大学内需要科学运用媒介来实现对各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作为传播信息和文化的主要阵地。辩论赛、通知、短信等语言符号媒介传递校园文化信息;校徽、校服等物理媒介将传递校园文化,充分展示校园形象,以此实现文化自信的提升[5]。
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自尊提供内在精神动力,从理想信念教育、校风校训教育、校史教育等方面推进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的脊梁。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引导和信念培养,如升旗、开展理想教育演讲比赛等,都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校精神。第二,以校风、校训、校歌为特征的文化自信。校风、校训、校歌是一所大学精神的体现,是一所大学特色的表现。例如,“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是武汉大学校训的表达,激励全校师生努力学习、严谨学习、开拓创新、具有进取精神。第三,通过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来彰显学校的文化自信。如浙江大学历史馆,展示了浙江大学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让校园的历史文化镌刻在师生心中,激励师生奋发图强,有效提升其文化自信。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的内在动力,加强文化自信引导的外部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建立共建机制,倡导全员参与建设。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建立一套良好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通过全体人员的合作,共同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进而为增强校园人员信心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民主的政策。这是一个保证管理实事求是、保证政策学术贯彻、保证各校区有序发展的问题。建立符合群众的管理制度,切实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有效满足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保证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民主和可行。三是加强标准执行,引导师生自觉坚持标准。例如,鼓励更多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严惩违纪行为,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先进事迹、先进班级、文明宿舍等,引导师生自觉遵守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和长期积累的过程。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穿透力,能让学生真正陶冶情操、陶冶品格、启迪志向、开阔视野,体现学校管理的内涵、特色和水平。它甚至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甚至校长的愿景和精神,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此,教师需要 增强校园文化自信,建设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内在精神建设,深化文化自信,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引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