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审美需求下“跨界”主持人的传播策略

2024-01-05 17:55天津师范大学朱晓慧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8期
关键词:跨界主持人媒介

■天津师范大学:朱晓慧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开辟了媒介变革的全新纪元,信息传播介质在人们生活中的占比发生改变,不断重构着媒介生态。媒体话语权的下移带来“众声喧哗”时代,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媒介窄播化的进程,多种媒介融合带来更强大的感官刺激,由此,传统媒体的话语中心地位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各类媒体纷纷伸出新的触角,搭建全新的发展框架。

面对传媒行业新的发展态势,“跨界”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中担纲主持,俨然成为新的风向标,其中,主持人身份、角色、功能的改变值得关注。透过媒介变革视角探析“跨界”主持人的生成逻辑,并积极主动地提出针对性的发展优化策略,有助于探寻媒介变革语境下主持人的发展出路,促进主持人传统传播模式同现代传播模式的协调发展,也为视听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1. “跨界”主持的生成逻辑

我国综艺节目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历经四十余年,传统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已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变化的娱乐、文化体验需求。随着网络综艺的兴起,新兴媒介的出现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环境中的传授关系,媒体与受众双方之间的地位更为对等,甚至在信息传播窄播化趋势下,受众自主选择的权利逆向推动了节目的选题与呈现方式,促使越来越多的“跨界”主持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打造了一条将各行各业的“明星”拉到观众面前的通路。

1.1 市场需求:多元多样的形态融合

在索绪尔的符号学中,主持人是一种媒介符号,同时也是一种传播媒介,跨界主持的常态化,是媒介符号向社会化过渡的表现。媒介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观念,打破了固有的信息传播层级,使得信息传播的社会化属性得到充分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向社会化的迈进,既满足了新时代下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惯性需求,同时也在形制上向广播电视主持人市场提出了新要求。

“跨界”主持人并不是新近出现的产物,早在1983年春晚上,刘晓庆、姜昆等演员就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仅从1983到1989年,春晚演员“跨界”主持人所占比例就超过了2/3,这一时期的跨界主持人并没有严格的既定定位,往往还承担着一部分嘉宾的作用。

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对受众群体进一步地细分,多元多样的节目形态得到融合,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涌现了一系列以“跨界”主持人个人特色展现为中心的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以及极具圈层特色与专业倾向的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歌手》以歌手从业经历为选拔标准,启用著名歌手担任音乐串讲人;央视《电影中的印记》以从事演艺事业的演员担任主持人。这类节目往往要求主持人个人特性与节目内容定位高度契合,在奉行“拿来主义”、风格趋同的市场上,歌手“跨界”主持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有学者指出,“综艺节目的‘去主持人化’现象已崭露头角,一档综艺节目受众满意度的驱动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内容、形式、制作、参与者及主持人”。在市场号召力的驱动下,明星因其自带的强大影响力和粉丝基础,在节目播出前就聚集了极高的话题度,有着较好的市场反馈,使得不少综艺节目将流量、微博粉丝量、话题度、节目作品流量渐渐都纳入节目组选择跨界主持人的量化指标,为了真正实现“跨界”主持人社会资本与节目市场效应的资源置换,不断对节目元素、结构进行重组,以匹配“跨界主持”的角色与身份。

1.2 受众心理: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

“跨界”主持人号召力与影响力远超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受众对跨界主持人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一方面,“跨界”主持人的身份带着与生俱来的新鲜感,不同领域的“明星”在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中担纲主持,对节目的影响力构成了一道颇具观赏力的新景观,例如,《王牌对王牌》中的演员沈腾、《明星大侦探》中的社会学家沈奕斐、《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医生陶勇,不仅能够以自身独有的专业优势为节目主持润色,同时大大增加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这种“猎奇视角”能够充分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收视心理,而这样的“混搭模式”也迅速激起人们的兴趣,并被大众所接受。

另一方面,“跨界”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主持人“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框架,与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不同,“跨界”主持人大多在主持艺术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方面有所欠缺,仅仅基于个人本色的主持,在语音面貌、语言表达、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上也未必完美,但正是这种非程式化的语言表达让观众感到丰富、自然、独树一帜,乃至产生亲近感和贴近性。“跨界”主持人们通过对主持人消费的垂直细分、利用独具演员个人色彩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技巧进行主持,不仅可以进行个性化特色的主持风格处理,而且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真实感,缩小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受众心理层面上弱化了广播电视节目“只可远观”的传统媒体滤镜,使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主持更加贴近生活,打造“跨界”主持人模式的时代性创新策略。

1.3 效能聚合:明星“符号”的价值加成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到的话语与权力的关系,他指出,权力并不外在于话语,权力是透过话语发挥作用的东西。明星品牌化的构建将明星性格特点、演绎角色、人设定位等元素,整合成为一个“虚拟”的符号,在粉丝经济的影响下,这种符号转化为实际销售的影响力往往是十分强大的。

新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平等传播信息的权利,同时赋予了意见领袖更加宽泛的定义。这种快速有效的裂变式传播,让粉丝对各行各业的“明星”们的情感诉求有了依托,围绕在意见领袖身边形成粉丝群体的独特圈层。“跨界”主持人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工作,可以打破算法重构与平台规制的圈层壁垒,凭借别具一格的个人特色、专业领域深耕的阅历等参与到传授互动的传播过程中,优化传播效果,使得节目品牌影响力得到扩大。

由于观众对“跨界”主持人自身的品牌特性存在“先入为主”的印象,当节目内容与明星品牌高度契合时,往往能够较好地将自身“品牌”调性与积累的文化底蕴融入节目中,推进受众对节目所传达的不同主题内容的理解。例如央视文化综艺《国家宝藏》,剧情综艺与纪录片的巧妙融合,将深远的文物历史拉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作为“跨界”主持人张国立,其出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多部历史文化电视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本人对收藏古玩颇有见解,能够熟练运用自身的知识文化与人生阅历对节目内容进行增色。

明星“跨界”主持在节目中的上佳表现都在无形之中制造一种显像传播的现象,这样的价值资源搭配应用,往往会呈现1+1〉2的传播效果,有利于打造独特的节目特色。

2. “跨界”主持的发展策略

“跨界主持人”的热烈反响对传统播音主持行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媒介变革时代,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传授地位变化,未来主持人发展模式中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价值如何得到更好地展现?跨界主持人如何调整定位?这就需要相关主体正视跨界主持的负效应,对跨界主持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2.1 文化责任感与文化修为的正强化

对“跨界”主持现象进行规范,首先要从广播电视节目责任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出发。媒介变革将更多泛娱乐化的产物送到大众面前,面对新时代下的受众需求,现今许多综艺节目一味迎合大众搞怪、逗乐,出现“廉价的笑声”背后“群魔乱舞”的尴尬情境。综艺娱乐节目的“娱乐”不等于“媚俗”,“智者的娱乐应该是充满灵动的,文化的成分应该最终表现为智慧的含量”。由此,实现电视节目责任性与娱乐性的统一,真正突破固有的娱乐边界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跨界”主持人明确自身责任,合理利用明星品牌化的核心价值,以充满智慧的表达方式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更好地传送节目内容的表达意图。

其次,“跨界”主持人应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充分且清醒的认识,跨界与否并不是划分专业水准的分水岭,主持人作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更要注意自身主持人形象的塑造。从节目主持心态来讲,真诚是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跨界”主持人要警惕“以盈利为先”的危险心态,避免受“明星光环”的影响,忽视作为节目主持人的根本作用;从身份立场来讲,节目主持人无论站在台上多么光鲜亮丽,最终还是服务于受众的。由此可见,从非科班到主持人身份的转变并不是圈层难以跨越的鸿沟,在传受关系中找准自我定位,才是踏进主持行业门槛的前提。

2.2 扬长补短,张弛有度

跨界主持人在进入主持行业之前的口碑积攒是先入为主的“长板”,同时,观众也会因为“明星光环”提出更高的心理预期,一旦进入主持人角色后,品牌效应和话题效应并不会是源源不竭的,最终持久地决定主持效果优劣的还是主持人自身的主持功底。语言不仅是工具,它还是文化,也是艺术,主持人不一定成为语言大师,但在语言方面的掌控力一定要高于常人。然而在许多启用“跨界”主持人的节目中,有不少主持人的表现依然停留于“念稿”“念提词器”的“报幕员”层面,其中缺少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对节目内容的再创作过程。这样的一段主持好似离开了灵魂的躯体,在行尸走肉般的念字中,失去了一档节目最重要的、灵动的人文情怀。

作为没有接受过科班训练的“跨界”主持人,填补“半路出家”的专业知识空缺成为向主持人角色转变的重要任务,在交流技巧、状态把握、提问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扩充,既能很好地融入节目主体,又超脱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固有框架,更好地将个人长处发挥出来。

张弛有度是主持人个性特色充分展现的重要标准,若想创造出丰富可感的声音形象,形成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主持人的个性语言亦需要更加鲜明突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可以形成独特节奏,给节目增光添彩,成为节目的标志,这样的主持才算符合要求,才能体现“跨界”主持人的个性特色和独到之处。当然,这样的个性展现,离不开“度”的考量,“度”的把控是决定“跨界”主持优势能否极致发挥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主持人将两个主体身份进行区分与把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持人引导舆论、丰富知识、指导生活、开阔眼界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充分。

2.3 放眼全局,打破“围墙”

“跨界”主持人除了要明确自身在节目中的定位,同时更要放眼全局,化“被动”为主动,在新媒介时代浪潮下创出一片天地,面对媒介融合的新机遇,广播电视综艺节目若还局限于无功无过“合家欢”的创作理念,其发展前景也必定会囿于传统媒介的围墙之中。

无论跨界与否,主持人这一身份始终位于节目传播中心,若想利用好媒体变革时代下各个媒介群体性“热议”,将自身品牌化“符号”与节目品牌定位更好地融合,推动节目“出圈”,就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能力,灵活地运用个人魅力进行创作演播,完成“场”的立体构建,为节目营造好口碑的“爆点”,打开不同媒介通路,形成强有力的链接,从而开拓节目品牌市场。

3. 结束语

研究主持行业生态的发展,厘清专业规律的发展脉络,不仅关系着“跨界主持”现象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媒介变革语境下媒介的融合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当前传统媒体受到媒介变革冲击,亟须摸清一条适合当下环境发展的专业新规律,透过“跨界”主持热潮进行探讨与研究,既能够助推专业主持人打通不同的媒介和节目形态壁垒,也能够为融媒体环境下“跨界”主持人的发展前路总结实际经验,同时对播音专业学科建设与传媒行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猜你喜欢
跨界主持人媒介
跨界
跨界
跨界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