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俏艺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
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相继出台,我国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立法宗旨之一[2],可以看出科学普及已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图书馆普遍存在科普资源不足、科普人才缺乏、科普效能难以评估等问题[3-5],不利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图书馆亟须通过合作、共享与创新等方式推动科普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目前,图书馆科普活动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一方面,图书馆积极开设专门的科普阅读专区,加大科普类馆藏资源建设力度,以满足用户对科普阅读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积极创新科普阅读活动形式,开展互动性较强的科学讲座、科学实验、科普展览等活动,以激发用户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活动体验。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为科普阅读的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图书馆通过搭建线上阅读平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科普资源共享、在线讲座等服务,有效满足了用户便捷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
2.2.1 缺乏合作机制。虽然部分图书馆已与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部门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方式传统、合作形式单一,没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难以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共建共享的科普资源体系。
2.2.2 资源共享不畅。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肩负整合、存储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使命。但是,图书馆普遍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其难以发挥自身在科普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优势,不利于科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2.2.3 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目前,图书馆科普活动形式以讲座和展览为主,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年轻用户的需求。
3.1.1 弥补图书馆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跨机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为图书馆提供教育资源,企业可为图书馆提供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可为图书馆贡献专业知识,社区可为图书馆宣传推广科普活动提供便利,这些合作不仅能丰富图书馆科普活动的内容,还能提高活动的质量,扩大活动影响力。例如,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广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民营科技企业、高校等机构合作开展“体验+互动”快乐科普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新媒体展示等方式推广儿童科普阅读,发挥了积极的科普教育作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与社区合作开展“科普悦读进社区”活动,通过3D立体图书展阅、科学互动游戏、科学小实验等方式推广科普阅读,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6]。
3.1.2 有助于图书馆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范围。跨机构合作涉及多元合作主体,这些合作主体可有效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图书馆科普活动,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例如,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学技术馆于2021年联合实施的“跨界流动·助力基层”科学巡展项目,利用全国各地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县级科协的用户资源,有效扩大了相关活动的影响范围[7]。
3.2.1 丰富科普活动的内容。跨学科合作即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图书馆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不仅可拓展科普活动的深度,还可提升参与者的综合素养。例如,天津市河西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与河西区公安消防支队合作开展“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活动,通过技能培训、主题书展、放映科普短片等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以提升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8]。
3.2.2 有助于科普活动形式的创新。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科普教育方式不尽相同,有助于图书馆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例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与多个专业领域的适龄儿童家长共同开展“科学妈妈 科学爸爸”创意科普活动,以“科学实验+图书”的模式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以期引导未成年人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良好的科普阅读习惯。
3.2.3 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够帮助图书馆科普活动的参与者较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相关问题。例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每年邀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的著名科学家开展“我与科学家亲密接触”活动,安排科学家与活动参与者面对面交流,帮助参与者全面理解科普阅读资源内容及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
图书馆应利用数字平台构建科普资源库,加强对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设备和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普资源的储存、管理和传播奠定基础。图书馆不仅应利用数字采集和数字转换技术,将纸质科普资源转化为数字科普资源,还应为用户提供易于使用的科普资源库用户界面,为他们搜索、浏览和访问科普资源提供便利[9]。此外,图书馆应定期更新和维护科普资源库,保障内容的丰富性和资源库的安全性。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工作,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图书馆应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发布科普活动相关信息,并与其他科普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科普专家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开展科普工作,扩大相关信息的传播范围。此外,图书馆还应定期评估数字媒体的传播效果,并分析用户的反馈信息,及时优化科普信息传播策略,以优质的科普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10]。
智能化应用数字工具是图书馆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应利用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深入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阅读兴趣,增强科普服务的针对性,提高用户满意度,调动他们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普资源进行自动化处理,做好资源内容分类、资源推荐系统建设等工作,增强科普阅读资源的实用性,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图书馆还应利用数字工具优化信息资源采集和管理流程,保障科普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扩大其在科普服务领域的影响力,实现广泛的科普服务目标。
图书馆在策划开展科普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活动的创意表达形式,鼓励用户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科普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图书馆应以视觉艺术、文学创作、编程等多元化的创意表达形式,将科普信息融入音乐、舞蹈、戏剧、科学游戏等,使用户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娱乐的同时获得科学启发[11]。多元化的创意表达形式可丰富图书馆科普活动的内涵,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使图书馆在科学传播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书馆应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工作,将科普设施、特色活动、科普服务送至基层,为基层科普工作提供资源和服务支持;开展科普咨询服务,为用户解答科学相关问题,引导他们有效获取和利用科普阅读资源;开展科普培训服务,针对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编制科普教材,帮助他们积累科学知识。
在图书馆科普活动中,合作、共享与创新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键元素。合作可促进创新,图书馆可通过与不同机构、团队和个人的合作,以不同的视角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共享有助于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奠定合作基础,深化合作关系,推动信息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实施。创新的科普活动形式可吸引更多用户参与科普活动并分享传播相关信息,提升科普活动效果。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图书馆应进一步探索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科普活动的开展方式,针对影响科普活动成效的因素进行研究,提升科普服务质量和科普活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