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向丹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23)
水利水电工程中常见大坝坝型主要为土石坝、堆石坝、重力坝、拱坝等。土石坝由于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材料简单易取、筑坝施工高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最常见坝型。重力坝能适应高水头、布置紧凑占地少、施工方便且在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理念下,需要开采土料筑坝的土石坝失去其优势,故新建水源工程中往往推荐采用重力坝。
坝址位置的正确选择,能在工程安全、施工便利、节省投资、民生及社会稳定、经济效益上带来可观的回报。因此,什么样的坝址适宜建设什么样的坝型,需通根据工程枢纽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流河势条件和建筑材料、施工条件、枢纽布置、管理运行等方面综合研究决定。本文通过广西区内常见的坝型来简单论述坝址选择。
除现行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条文规定外,坝址的选择及选线还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地形条件。坝址一般选在狭窄河谷处,坝轴线短,坝体工程量小;并且坝址上游应有一定河谷开阔地带以获取足够的库容。
(2)地质条件。应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地段,坝址处的岸坡要稳定,以减少坝基及岸坡处理的工程量。
(3)河势条件。坝轴线应尽量与河流流向正交,以利于布置泄洪建筑物保证下泄洪水流顺畅;当必须与河流斜交时,交角不宜过小,否则既增加了坝体工程量,又会使泄洪水流不顺。
(4)建筑材料。坝址附近应有足够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
(5)施工条件。坝址附近应有适宜的地形布置施工场地;距离交通干线近便于交通运输。
(6)水库淹没。合理选择坝址,尽量减少库区村屯、耕地的淹没,减少征地移民难度,维护社会稳定。
广西东南部某水库现状承担上万亩农田灌溉及两个乡镇的供水任务,由于未来15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将扩大该水库的供水能力,因此,需对该水库进行扩容。
由于该水库还为现状供水范围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故在扩容建设期间还应保持持续供水,除上述的选址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减少工程用地以及大坝工程量,应尽量利用现有的坝址,充分利用现有库区以及现有建筑物进行加高扩建。
(2)在实施扩容施工期间仍需保证现状供水的不中断,因此在选取坝址时应考虑保证供水的方案,且所选坝址应尽可能满足重力流供水,以降低供水成本。
2.1.1 现状水库上游河段
在水库上游河段选择坝址宜选择在现状水库库尾以上的河段,现状水库正常蓄水位延伸至水库库尾距离现状水库大坝约3.6 km:
(1)库尾以上河道蜿蜒曲折难觅河势顺直河段,上游河谷较为狭窄,难以获得足够的水库库容;
(2)现状库尾村庄众多,若在上游建坝势必将造成大量的新增水库淹没占地,导致移民补偿剧增;
(3)在现状水库上游建坝施工将会对水库的水质造成污染,威胁下游用水对象的饮水安全;
(4)上游建大坝蓄水,要达到扩容后相同的兴利库容,相应水位高程处两岸山谷宽超过500 m,若在此建坝,投资极为高昂。
综上原因,扩容工程的坝址不宜布置于现状水库上游。
2.1.2 现状水库下游河段
原坝址下游约600 m 开始,村庄众多人口密集并有省道经过,且地形开阔,故坝址不宜再往下游选择。因此,可选坝址在原坝址至下游600 m 范围内选择。
在进一步走访当地群众及管理人员,并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了解到现水库大坝坝体稳定,且运行多年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故可考虑现坝址位置作为本次工程的一个比选坝址(上坝址方案);此外,除了原坝址位置,在现坝址下游约450 m处有一个垭口,也适合修建大坝,故可做为另一个比选坝址方案(下坝址方案)。
(1)上坝址处于丘陵地貌河谷中,河谷为典型的“V”型谷,两岸山体总体高大雄厚,岸坡总体较平缓,坝址区基岩主要为混合岩,岩质坚硬,岩体强度高。坝址区无大的地质构造及区域断裂穿过,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岩体节理裂隙虽较发育,但连通性较差。左、右两岸岩体存在差异风化现象,全~强风化总体较发育,埋深总体较大,属中等~弱透水性,弱风化岩体为中等~极微透水性,隔水性较好,地下水总体呈两岸向库盆渗流的趋势,表明不存在绕坝渗漏的问题。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无大的工程地质问题。原大坝稍上游位置有开阔腹地,是水库库容形成的主要区域,坝址不宜上移;若拆除原大坝再重新填筑,将严重影响下游日常生活生产用水,且工程量巨大;若在原大坝稍下游建坝,在相同兴利库容对应水位高程处两岸山谷较宽,填筑坝体工程量也很巨大,故此本次设计上坝址大坝拟在原大坝基础上加高培厚建成新坝。该工程土料场土料可开采质量和储量均能满足大坝填筑要求,此外,枢纽其他建筑的开挖料也可做为坝体填筑料。故上坝址大坝拟采用与原大坝一样的坝型即土石坝,不再考虑其他坝型,故上坝址推荐采用原坝加高培厚方案。
(2)下坝址属丘陵地貌单元。该段河谷总体顺直,两岸相对狭窄,为典型的“V”型谷,谷底宽约8.0~10.0 m,河水总体自南东向北西流;两岸山体总体高大雄厚,岸坡总体较平缓,除局部(尤其是道路边坡开挖断面处)较陡(坡度60°~80°)外,其余部位坡度一般20°~40°。谷底一般为第四系冲积物所覆盖,两岸总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层所覆盖,局部人工开挖断面处可见基岩出露。上、下坝址处于同一地层地貌单元,岩性特征相同,岩体风化规律及岩体透水性相似,全~强风化岩体属中等~弱透水性,弱风化岩体属中等~极微透水性。地下水由两岸向河谷渗流。下坝址适于新建土石坝及重力坝,各建坝方案因位置相同,故地形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条件、施工条件基本相同。工程运行管理条件方面,因水库集雨面积大,库水位涨落速度较快,对土石坝坝坡的稳定安全影响较大一些,在抵御超标洪水的能力方面,尤其是在超标洪水越坝的安全性上,混凝土重力坝方案要优于土石坝方案,因此,从工程运行管理条件及工程投资、效益方面,下坝址重力坝方案更优。
(3)通过选出的上坝址方案与下坝址方案,在库容相同、水库效益相近的条件下,再做比选,并决定出推荐坝址方案:
2.2.1 地形及地质条件比较
上、下坝址相距约450 m,两个坝址处于同一地层地貌单元,岩性特征相同,岩体风化规律及岩体透水性相似,全~强风化岩体属中等~弱透水性,弱风化岩体属中等~极微透水性。地下水由两岸向河谷渗流。下坝址与上坝址工程地质特征相似,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无明显工程地质问题,其地质条件基本具备修建土石坝及中、小型砼重力坝的条件。故地形及地质条件两个坝址情况基本相同。
2.2.2 建筑材料条件比较
上、下坝址均可利用开挖或从土料场采购(运距5 km),钢材水泥等可从县城购买(运距42 km),混凝土骨料需从8 km 外的石场购买,此外,上坝址因利用原坝体,故只需填筑新加高培厚部分坝体即可,而下坝址为新筑大坝,全部坝体均为新建浇筑,用料上较上坝址量大,而且建成后还需将原大坝拆除,工程量巨大。因此建筑材料条件上,上坝址优
2.2.3 施工条件比较
上、下坝址处于丘陵地貌河谷中,河谷为典型的“V”型谷,两岸山体总体高大雄厚,岸坡总体较平缓,除局部(道路边坡开挖断面处)较陡(坡度60°~80°)外,其余部位坡度一般20°~40°,施工区布置受限条件基本相同;施工导流方面,上坝址可利用原坝输水隧洞导流,无需清空库水施工,当建成新输水隧洞后再利用输水隧洞导流,施工过程中时间充裕,各建筑施工不受导流制约,下坝址施工时,需先将库水清至死水位,并需抢在下个汛期来临前建成输水隧洞,且下坝址工程建设中虽然也可能利用原坝体挡水,但因上、下坝址相距450 m,也需建导流管将此区间一部份来水引流以及上游多余库水(此水量虽小但依然存在),施工过程中时间紧张,各建筑施工受导流制约。因此施工条件上,上坝址优。
2.2.4 工程运行管理条件比较
上、下坝址相距不远,各建筑物设计形式相同,库水流态对建筑物冲刷浸泡影响基本相同。故工程运行管理条件两个坝址情况基本相同。
2.2.5 工程总投资比较
经两坝址方案的工程总投资估算成果表明,上坝址方案工程投资为4.5 亿元,下坝址方案工程投资为6.2 亿元,上坝址方案较下坝址方案程投资省1.7亿元。
综合上述,该工程的坝址推荐采用上坝址。
桂西北某水库在20世纪六十年代建坝之初,当地人口并不多,水库还能肩负起其供水任务,随着社会发展,供水范围内已有数千人及上千亩农田,因大坝建在流域源头附近,集雨面积小,已经无法对原设计供水范围供水,只能供少数村及日常用水及应急的备用水源。由于从其他地方取水,距离远,或是需要加压供水,代价较大,故拟在该水库附近新建一座更大库容的水库,以保证十数年内的居民用水。
结合业主意见及当地群众诉求,原水库在施工期间应能保持正常运行,确保现供水对象的供水安全。因此在坝址选择时应首先保证现供水对象供水安全为原则,其次选择的坝址应尽可能满足自流供水,以降低供水成本。
在大坝下游约220 m 处左岸山体有一条长约600 m 的穿山隧洞,群众用水的引水管从水库经由此洞穿山而过到达供水区,故若要求重力自流供水,则新建的水库死水位不能低于隧洞进口。
3.1.1 现有水库大坝上游河段
现有水库库尾距离大坝约420 m,距离所在河流源头约500 m。
(1)库尾以上河道蜿蜒曲折难觅河势顺直河段,上游河谷较为狭窄,且距离河流源头很近,难以获得足够的水库库容及集雨面积,天然来水量少,或需要依靠较高大坝才可多蓄来水以达到人饮及灌溉要求。
(2)在现状水库上游建坝施工将会对水库的水质造成污染,威胁下游用水对象的饮水安全。
综上原因,本工程的坝址不宜布置于现状水库上游。
3.1.2 现状水库下游河段
河道下游河床高程低,河床较宽,集雨面积较大,天然来水量满足人饮和灌溉需水,但是由于河床高程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饮及灌溉自流引水要求,需进行加压到现状左岸山体已建穿山隧洞进口高程,再经自流进入高位水池再通过现状输水管网至用户,综合地形地貌及供需水量分析,可选的坝址有3处:上坝址位于现有水库坝址处,中坝址位于现水库大坝坝址下游约100 m 处,下坝址位于现状大坝下游约250 m处。上、中、下坝址位置见航拍照片(图1)。
图1 现状水库上游的地形地貌
坝址区属于河谷类型,两岸地形坡度30°~40°且左、右岸山体基岩埋藏较深,拱坝要求“地形应是左右岸对称,岸坡平顺无突变,在平面上向下游收缩,坝段下游侧要有足够的岩体支撑,保证坝体的稳定”,从现场地形来看,坝址处不适宜建拱坝。
工程区周围区域山坡覆盖层较薄,土料储备分散,无法进行大方量集中开采,若考虑分散开采土料,工程投资及环保代价过于巨大。当地山多地少,缺乏用于土坝建筑的土料,残坡积土层较厚的土坡,基本上被当地农民开荒种树等,且多处在没有道路通行的高坡上,开采难度大。经布置及测算,修建土坝需约50万m3粘土,当地难以解决如此大方量的粘土料源问题,故不宜修建土坝。
坝址地层岩性以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厚层~薄层状砂岩、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为主。河床部位强风化岩体下限深度较浅,其深度达3~5 m。中、低坝重力坝建基面一般都在弱风化层中、上部,需要剥离强风化岩层稍薄,土石方开挖量较少。坝基持力层弱风化岩体工程地质类别为Ⅳ类,岩体较完整,承载力、抗滑及抗变形性能较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因此适合建重力坝。
综上所述,本次工程坝址比选以混凝土重力坝为代表坝型。
(1)地形及地质条件比较。通过对各坝址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各坝址相距不远,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情况基本相同,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各坝址工程地形、地质条件比较表
(2)建筑材料条件比较。重力坝采用骨料(碎石、砂及块石)需在县城购买,有公路通达砂场,运距约31 km,两处坝址距离相隔不远,从建筑材料的供应和数量来分析,各坝址条件基本相同。
(3)施工条件比较。根据施工进度安排,上坝址方案需拆除现有大坝,且需填筑围堰,工程量大,中、下坝坝方案可利用现有大坝做为围堰挡水及渡汛,可少填或不填筑围堰,工程量小,故中、下坝址施工条件及方法较优,工期相差不大且均短于上坝址方案。
(4)工程运行管理条件比较。上、下坝址相距不远,各建筑物设计形式相同,库水流态对建筑物冲刷浸泡影响基本相同。此外,上坝址死库容约2万m3,中坝址死库容约8 万m3,下坝址死库容约27万m3。各坝址方案遇上枯水年时死库容部份水量需用水泵抽取,死库容越小,用电抽水耗资越小,保证率越高,从当地居民意愿上自流水量越多越好,抽取水量越少越好,即有效库容越大,可靠性越高。故工程运行管理条件上、中两个坝址情况基本相同且均优于下坝址方案。
(5)主要工程量及工程总投资比较。上坝址方案工程投资为约1.9 亿元,中坝址方案工程投资为1.67亿元,下坝址方案工程投资为1.75亿元,故中坝址优于其他两个坝址。
综合上述,本阶段坝址选择推荐采用中坝址。
本文所举的两个工程实例中,工程区内均有已建水库大坝,不同条件下在原坝址加高大坝较优或是新建大坝较优,均要从各个方面做比较。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为了服务群众,响应民生政策,故工程的建设不仅要从安全、环保及经济考虑,还需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意愿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