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及其均等化路径研究

2024-01-04 11:52牟玲玲刘广平霍腾飞
关键词:均等化河北省区域

牟玲玲,刘 平,刘广平,霍腾飞

(1.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2.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401)

公共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和保障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对促进社会公平、增强公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居民对公共教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区域间、城乡间及校际供给不均等现象明显[1]。“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稳步实现教育均等化,教育均等化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石。“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持续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可见,关于教育均衡的政策呈现出“普惠化—均衡—优质化”的发展规律。但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前者公共服务均衡程度低于后者且河北与京津公共教育服务均衡水平差距悬殊[2],北京、天津拥有高学历的教学团队、舒适的办学条件及丰厚的财政支持,而河北在基础教育环节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存在着明显断崖现象。因此,研究河北省公共教育服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特征,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文献回顾

公共服务均衡是国家保障全体居民公平地享有最基本服务的权利,均衡代表的是底线公平[3]。基本公共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根基性地位。基本公共教育均衡的重点为“均等”,大部分学者将教育均等定义为机会均等、参与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4-5],2007 年世界经合组织报告中将教育均衡归纳为包容和公平[6]。基本公共教育均衡为承认不同区域及城乡间存在相对差异,但居民在享有教育服务底线公平的基础上,能获得结果大致相等的服务,实现教育供需的基本均衡。许多学者对基本公共教育均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省市域教育均衡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由绝对量指标体系[7]287的学校数量、教师数量到相对量指标体系[8]56的生师比、人均教育经费等;由教育均衡评价体系到教育效率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逐渐多元化、深入化。运用因子分析法及集对分析模型[9]1479等方法测算其均衡指数;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进行衡量,如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均衡测量[10]113。

二是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的演变。西方将教育视为生产元素,研究教育资源布局与政治及结构的关系[10]。后来,Hones 等[11]提出了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可视化教育资源的布局及教育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的研究框架。有学者依据此研究框架,研究内容涵盖国家层面-城市群层面-城乡层面的教育,呈现由宏观到微观的趋势[12]9。国家层面,汪凡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在环渤海及江浙沪地区为均衡水平较高的省份,空间格局总体上为“东-西-中”递减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7]292;城市群层面,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衡化显著,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京津与河北之间[13]115。

三是推进均等化的措施。衡量方法集中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12]9、多元回归模型[13]117及空间计量模型[7]287。在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区域交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第三产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进行分析[14-15],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基于区域人口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从设施的可达性和位置提出优化设施选址,以期公平实现资源的效率平衡。

总体来看,研究者从不同研究尺度,应用丰富的测量方法,剖析了不同类型区域基本公共教育特征,深化了基本公共教育研究内涵,提升了基本公共教育研究综合水平[16-17]。但依然存在不足:在研究视角上,现有文献研究尺度多涵盖全国和城市群,而对于京津冀区域,鲜有以河北省设区市为单元的研究。我国现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缺少对教育效果的衡量,教育均衡的实现意味着必须将教育质量纳入体系中。同时对影响因素的探究多从全局性考虑,忽视了教育均衡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而教育资源的供给等具有显著的区域性,采用传统分析方法很难清晰地揭示其空间特征。

鉴于此,本文以河北省设区市为研究单元,从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三维度构建全面的教育均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政策调控、产业结构、社会发展水平及人口分布情况的空间差异驱动在公共教育供给中的作用,探讨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的作用机制。以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以“河北省教育均衡水平提升”为导向,以“促进社会公平、增强获得感”为根本,切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熵权TOPSIS 测度河北省公共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使用简单算数平均法估算河北省四大区域的教育状况,同时使用ESDA 法深入分析公共教育在空间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并采用GWR 模型探讨引起空间异质性的原因。

1.熵权TOPSIS 法

熵值法能够减少主观因素对指标值的影响,更具客观性;TOPSIS 法应用于评价多维度多指标的决策,但该方法具有主观赋权的性质,会影响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因此,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观性,使得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结果更合理,具体步骤参考相关文献[8]57。

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由于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不同,其教育发展也存在差异,空间上也存在异质性及关联性。为揭示这两类空间差异和邻近区域的关系,采取ESDA 方法,衡量教育均等化综合发展水平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格局。借助GeoDa 和Arcgis 软件将地理空间与数据空间相联系,通过图形可视化的手段,探索空间位置相关区域在空间上的关联性和异质性。首先用Arcgis 软件计算地级研究单元的公共教育的Morans’值,判断公共教育是否在空间上有相关性;其次,用Moran 散点图和冷热点图反映公共教育各设区市间的空间聚类类型及程度。

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公共教育的因素,应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传统模型是估计变量的平均值,但各地区由于物力、人力等投入的非均等化,变量间的关系会随空间位置不同产生差异。故GWR 模型把地理空间数据融入模型中,对其采用局部回归,能解决空间数据的非平稳性问题[7]288,其表达公式为:

其中,(ui,vi)是第i样本的空间坐标;βk(ui,vi)代表样本点i的地理位置函数;β0代表常数项;xik代表自变量。

(二)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指标遴选

因数据的获得性,学前教育暂未考虑,本文公共教育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遵从指标选取的可量化性、可获得性及系统性等原则,从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三个维度共11 项指标(表1) 构建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指标体系。教育投入包含人均投入水平的相对值和教育支出与GDP 的绝对值两方面,从经费状况的角度反映公共教育与当地经济状况的匹配程度以及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大,教育服务结果越好;教育资源配置包含硬件资源的配置和软件资源的配置,从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的角度反映河北省及各地区公共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的区域差异[8]56;教育质量包含能够反映教育质量成果的效果和效率指标,并反映公共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公共教育成果[9]1479。

表1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2.数据来源

鉴于2013 年之前公共教育相关指标缺失以及2021 年河北省各地公共教育相关数据暂未公布,故而将数据的时间跨度设定为2013—2020 年。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省经济年鉴》、各设区市2013—2020 年统计公报和中经网,其中教育质量指标数据部分来源于各设区市统计局及教育局。本研究以河北省及10 个设区市为研究单元,考虑到衡水市因数据缺失较多,因此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估算。

依据指标选取的可获得性和统一性原则以及指标权重值的重要程度,从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三维度中构建评价指标衡量省内设区市的教育均等化水平(表2)。

表2 河北省各地区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结合源数据,首先,运用熵权TOPSIS 计算2013—2020 年河北省及10 个设区市的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综合评价(表3 和表4)。参考苏飞等(2018) 的划分标准,将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值划分为:低水平(0~0.334)、较低水平(0.335~0.459)、中等水平(0.460~0.585)、较高水平(0.586~0.710)和高水平(0.711~1) 5 类[9]1478;其次,分析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空间特征,把握其空间形式;最后,依据前述分析的空间依赖性及空间异质性,深入探讨形成空间格局的驱动机制。

表3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综合评价(2013—2020 年)

表4 河北省各设区市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综合评价(2013—2020 年)

(一) 公共教育均等化区域评价

1.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综合评价

通过熵权法计算出不同维度指标的权重值(表1),依据权重值确定不同指标对公共教育的影响程度。其中包括教育投入(0.298 9)、教育配置(0.340 5)、教育质量(0.360 6),教育质量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21 上升到95.87%,较之2020 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21 年的义务教育巩固率也未出现下降趋势,高达97.5%,都为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做出了贡献。河北省公共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层面,该一级指标下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对公共教育水平影响最大。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是提升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

由表3 及图1 可知,河北省公共教育水平呈“减-增”的倒“V”型分布,教育均等化评价值2020 年比2013 年提高58.31%,2013 年为最低值,并且随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由低水平教育转变为较高水平阶段,这与田学斌研究结论一致,京津冀公共教育在2019—2020 年之间非均等化性比较突出,并在2019 年达到峰值,大致呈现出倒“V”型分布[12]13。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2 月26 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将优势资源向弱势地区转移,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同发展”,同时“廊坊共识”及“打造首都经济圈”等系列政策的出台显著促进了河北省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在2014年后,教育水平增速明显提高,这与该省经济投入及教育政策密不可分,其中相关教师政策强化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比如《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河北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改善了乡村教师紧缺的窘境。2014 年后教育投入及教育质量不断增加,尤其在2019、2020 年评价值达到最高,说明政府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图1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综合评价值趋势图

2.河北省各设区市公共教育均等化综合评价

根据熵权TOPSIS 计算得到2013—2020 年设区市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综合评价(表4)。

2013—2020 年河北10 个设区市公共教育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表4)。从总体发展趋势看,唐山、秦皇岛、邯郸、沧州、邢台、廊坊和承德地区的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值呈现“V”型发展,基本在2018 年后表现出较好的上升趋势,教育均等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提高阶段。张家口地区的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值呈“M”型发展,其公共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石家庄和保定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值呈倒“V”型发展,在2016 年后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城市数量来看,2013 年河北省公共教育中等及以下水平城市占比高达80%,到2020 年这一占比减少了20%。由此可见,随着各区域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升,低水平地区对高水平地区表现出明显的“追赶效应”。

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河北省公共教育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均等化评价值,发现各地区内部各设区市间的均等化水平差异显著,2013—2020 年不同地区评价值的变异系数介于0.035 3~0.122 2,变异系数是0.05 的地区为张家口,变异系数大于0.05 但小于0.1 的地区为唐山、秦皇岛、邯郸、保定、承德和廊坊,变异系数大于0.1 的地区为沧州、石家庄和邢台,变异系数大于0.1 的地区占比为30%,这些地区教育水平差异显著,集中于县分布较多的地区,说明城乡教育资源缺少互动交流,乡村教育发展缺乏主导性,会加大与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2013—2020 年公共教育均等化具有显著区域差异,唐山教育始终处于较高水平阶段。

3.四大区域公共教育均等化综合评价

运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得到河北省四大区域公共教育均等化综合评价(表5)。

表5 河北省四大区域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综合评价(2013—2020 年)

四大区域公共教育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性特征,尤其环京津地区落后。冀东地区基本教育均值为0.603 6,处于较高水平阶段,唐山在空间上毗邻京津,具有地缘优势,临港产业活力发达,凭借经济发展优势,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最高。秦皇岛地区受益于独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也处于河北省前列。冀中南和冀北地区均值分别为0.525 0 和0.524 1,差值较小,冀北地区略低于冀中南地区。环京津地区的教育均等化水平最低,但近7 年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6 年后上升最为明显,说明在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驱使下,京津的优势资源向河北倾斜效果显著。环京津地区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可最大化地吸引京津生产要素流入,提升其公共教育供给能力。

在测度河北省及不同地区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值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为更详细地了解地区间教育水平空间演化特征,需利用ESDA 法做进一步的空间分析。

(二)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空间特征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便于描述教育水平的空间布局,运用Moran’I探讨河北省教育的总体格局。将各设区市的均等化评价值作为分析单元,建立一阶ROOK 空间权重矩阵,运行GeoDa 软件,得到2013—2020 年全局Moran’s I 指数(表6)。

表6 Moran’I 指数结果(2013—2020 年)

2013—2020 年Moran’s I 值均为正,表明各设区市公共教育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即公共教育水平高的地区与高的地区集聚,教育水平低的地区与低的地区集聚。从P 值可知,2014、2016、2017年三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2013 年和2015 年P 值均小于0.1,表明在90%置信度下空间是正相关;2018—2020 年P 值小于0.05,表明在95%置信度下空间是正相关,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突出,空间结构层次逐渐分明。此外,2013—2014 年与2015—2016 年的Moran’s I 值在下降,说明地区空间差异在增大;2017 年后指数在迅速增长,空间差异性在不断缩小。从Moran’s I指数的波动情况看,呈现出“降-升”的“V”型趋势,说明河北省公共教育水平呈现出“减弱-增强”的趋势,与熵权TOPSIS 法反映的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更详细了解区域的空间异质性,采用Local Moran’I 和LISA 图分析河北省公共教育的局部空间布局。运用GeoDa 软件得到局部Moran 散点图(图2)。除2014—2016 年,各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一和第三象限,而且处于第三象限(低-低集聚) 的散点数量要显著多于第一象限(高-高集聚) 数量,说明河北省内部具有明显的公共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和教育水平低的地区,而且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集聚数量多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呈现出失衡的区域异质性,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冀中南和环京津地区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其城市大部分位于第三象限,则位于第三象限的地区陷入了弱者恒弱的循环中,京津冀地区教育的集聚力高于辐射力,且区域教育呈现两极化的非均等化状态。公共教育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增强-减弱”的态势,表明既存在空间集聚性又存在空间异质性,河北省公共教育水平的总体差异则为“增大-减小”的趋势,与全局空间相关性研究保持一致。

图2 河北省各设区市公共教育水平评价值的Moran’s I 散点图(2013—2020 年)

为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河北省公共教育空间集聚及差异情况,采用GeoDa软件计算并绘制出2013、2019、2020 年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在0.05 显著性水平下的LISA 集聚图(图3)。

图3 河北省设区市公共教育LISA 集聚图

河北省公共教育在2013 年、2019 年、2020 年的3 年时间里集聚数量与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从集聚数量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的区域2013 年有3 个、2019 年仅有1 个,2020 年有两个。从空间分布看,2013、2019、2020年LISA 集聚图表明,空间差异显著,低-低集聚在张家口、保定和廊坊;低-高集聚在承德,高-高集聚在冀东地区,不显著区域主要位于冀中南地区,由低低集聚到低高集聚再到高高集聚,说明教育均等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教育差距在扩大。2013 年“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环京津,这些地区由于紧邻京津,优势资源向京津靠拢,使得环京津区域教育水平处于低水平区域;2019 年“高-高”类型分布在冀东地区,说明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河北省公共教育水平逐渐出现极化现象,这种双核的高值极化现象在空间上容易产生辐射效应,其较高的扩散带动能力可能会影响周边区域;2020年“高-高”类型分布在承德,说明承德教育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发展联系紧密,但比周边地区发展慢。2016 年唐山市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城市,正在大力推动“智慧教育”发展,为教育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秦皇岛是唐山后又一个通过公共教育均等化发展国家标准的城市,为保证学校供给的充足,2017 年工作会议中提到改建或新建14 所学校,解决教育中“大班额”的难题。2013—2020年,冀中南地区均不显著,不显著地区数量呈倒“V”型发展,说明河北教育水平呈减弱-增强的趋势,多数地区教育均等化水平偏低,只是部分县域教育质量相对较高,同时也说明河北省应通过财政投入、政策优惠等的支持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冀中南地区中石家庄作为其关键城市,公共服务各方面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但未发挥出带动作用,冀中南地区成为河北省追赶协同发展战略脚步的重点提升区域。

(三) 教育均等化驱动机制分析

1.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设区市间存在非均等化性,为分析这种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参考已有研究,从财政分权、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区域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6 方面分析对教育均等化的影响[5]114。

财政分权给予各政府足够权力自行分配财力,各地方政府了解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影响较大,因此用地方人均财政支出占河北省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衡量各地区的财政分权[14]33;教育服务类属于第三产业,虽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教育在第三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育与第三产业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用第三产业比例衡量产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9]1478;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意味着区域接触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越多,对知识和教育越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区域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依据,人口越多,相应的教育服务需求越多,人口规模是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推动力,用人口密度衡量区域人口[18]87;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其教育资源受益者将增加,人口城市化就会缩小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差距[19]125。经济是保证政府执行任务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一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经济水平越高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多,用人均GDP 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0]1499。

本文以6 个方面的各指标为自变量,以2020年教育服务均等化综合值为因变量,为避免指标间出现多重共线性带来模型估计结果偏差,利用SPSS21.0 软件,作逐步回归分析。根据VIF 均小于5,表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关系。基于高斯距离权重函数进行地理加权回归,估计结果见表7。

表7 各变量的GWR 模型结果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评价值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异质性,GWR 模型可以解决由空间位置引起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局部变异问题,运用GWR4.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调整后系数为0.765 1,说明变量解释程度达到76.51%。其中地方人均财政支出占省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城镇化率、对外开放、第三产业比例和人口密度,5 个变量对均等化综合评价值具有显著影响,而人均GDP 的影响并不显著。

GWR 模型中,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对河北省教育均等化影响程度较大,区域人口的影响较小。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比例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对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提高有负向阻碍作用,地方人均财政支出比重、城镇化和对外开放能显著提高教育均等化程度。

2.空间格局驱动因素分析

用ARCGIS 对GWR 模型结果中各指标回归系数作可视化分析,探究各指标影响效应的空间差异(图4)。

图4 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空间分布

(1) 财政分权。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影响较大,地方人均财政支出比重对公共教育均等化有显著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145-0.324],表明政府分权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财政分权能够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激励,影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利用。从空间分布看,高值集中于冀中南地区,低值则集中承德和秦皇岛地区,可能的原因:各地方政府比上级政府对当地教育需求更清楚,会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育的支出比例,缩小教育均等化差距。财政分权可以提高公共教育供给的公平性,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保障,为乡村教育投入的扩大提供经济后盾,财政分权对冀中南地区实现公共教育均等化有明显效果。而财政分权对冀北和秦皇岛地区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如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改善区域内的设施建设等,从而挤占了对教育的支出,故目前财政分权对冀北及秦皇岛地区影响较小。

(2) 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比例与教育均等化的作用在空间上展现出“南高,北低”顺时针减弱的布局特征,并且系数为负值,汪凡同样认为第三产业占比对河北省教育均等化有负向影响。阻碍作用较强的高值区域集中在冀中南地区,邯郸、邢台和石家庄有其自身的产业发展特色,强调制造业的发展,忽视了要素集约利用,从而对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较弱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京津区域(尤其廊坊和沧州),这些区域第三产业比例本就不低,且第三产业与教育的相互抑制作用显著,但作用程度在减弱,提高第三产业比例对本区域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减小的效果[13]123。

(3)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与教育均等化评价值在全省呈负相关,人口密度越低,越有利于实现教育均等化,回归系数从南向北呈现增强的阶梯状分布。人口数量一定程度影响了公共教育的提质增效,人口密度增大、人口结构优化对地区公共教育供给效率会产生积极影响。负向影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冀东地区,较低的人口密度增加了教育服务的单位供给成本,也增加了其获取成本[18]91,人口密度的降低不利于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要调控人员流动,促进该地区人口与教育均等化发展。低值区集中在冀中南地区,人口密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教育均等化发展影响也较小。

(4) 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教育均等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呈现“南高北地”的空间分布。敏感区为冀中南地区,低值区为冀东地区,形成该空间格局的可能原因:一方面,当农村居民迁往城镇地区,可有效缓解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压力,从而带来农村教育资源人均配置水平的提高。冀中南地区城镇化水平目前还较低,应加大城镇化建设,吸引人员流动,不断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教育经费、师资等资源向城镇集中,在教育外部性的作用下,城镇教育经费、师资等外溢效应会促进周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改善[19]125,整体提高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缩小教育差距。

(5) 对外开放。地区对外开放对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南高北低逐渐减弱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会吸引外来人口流入,从而间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当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20]1502。敏感区在冀中南地区,低值区在秦皇岛和承德地区。石家庄等城市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的技术、管理密切交流,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急速增长阶段,扩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对教育发展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财政分权、城镇化、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是影响教育均等化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域人口是影响其空间格局形成的次要因素。基于河北省教育均等化空间布局特征,应合理分配师资等资源与人口的比例,加大城镇化推进力度,以及提高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放权力度,有助于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提高,缩小地区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时,河北省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京津,因此重点探讨河北省不同地区的公共教育均等化问题尤为重要。在梳理和总结公共教育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三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ESDA 和GWR 法,分析河北省及各设区市公共教育均等化发展水平并探讨了时空格局形成机制。

(1) 无论省际或市际尺度,河北省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呈倒“V”型分布,值得关注的是受政策影响,2015 年后均等化水平开始大幅提高。冀东地区均等化水平相对较高,环京津地区相对较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源于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的非均等化。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公共教育均等化发展水平,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冀东地区教育水平高,政府可以以生均经费为标杆,采取“补差价”的手段,保证各地区教育服务经费充足。师资配置易受学校所处环境、班级条件等限制。优势地区更容易吸引优秀教师,师资数量供给充足,比如冀东地区;而相对落后的地区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对教师流动调节机制进行创新管理,实时掌握不同中小学校在校生数、在编及编外教职工数,确保教师增减、流动情况实时更新,动态监管,精准匹配。此外,也可采用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分校办学扶持的方式,弥补弱势地区师资供需不足。

(2) Moran’s I 为正值,表明各地区公共教育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局部上,高高集聚在冀东地区(唐山和秦皇岛);低高集聚在冀北地区(承德);低低集聚主要在环京津地区,呈现出失衡的区域异质性,其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偏弱,集聚力高于辐射力。冀东和冀中南地区呈现出两极化的非均等化状态。石家庄作为冀中南地区核心城市,其对邯郸和邢台地区的辐射力较弱。因此,实施“强-弱”帮扶举措,可助力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实施省内强对弱精准帮扶,即石家庄-邢台,唐山-邯郸等一对一帮扶形式,可能会提高全省教育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 财政分权、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城镇化和区域人口对教育均等化的影响呈现区域异质性。其中财政分权、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及城镇化对教育均等化有促进作用,而区域人口因素则作用较弱。从影响强度看,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对教育均等化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的主要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模式,适当扩大对冀北和环京津地区政府的财政放权力度,并有针对性地设置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规划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协调公共教育资源与人口的适配比例。

猜你喜欢
均等化河北省区域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分区域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