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斌
摘 要: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留下了一支红军队伍——巴山游击队,留守川陕革命根据地。游击队坚守在环境恶劣的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区,经历了长达5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最后大部分壮烈牺牲。这是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红军长征革命英雄史诗交相辉映的一曲壮丽凯歌。巴山游击队5年的斗争历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斗争历程;历史作用;精神财富;时代价值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留下了一支红军队伍——巴山游击队,以留守川陕革命根据地。游击队坚守在环境恶劣的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区,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进行了2000余天的艰苦斗争,建立了以南江光雾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开展了区域性游击作战百余次,歼敌2000余人。1940年春,在国民党的“巴山清剿”行动中,巴山游击队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一、巴山游击队五年艰苦斗争历程
1935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组建了巴山游击队,1935年4月,扩编为“独立师”,留守根据地继续执行“红军三大任务”。至1935年底,游击队由创建之初的300余人壮大到1200余人。
(一)巴山游击队的组建
“遵义会议”后,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央电令——“于最近时期实施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实现“转入川西,拟从泸州上游渡江”。1935年1月25日,红四方面军向陕南宁强方向移动,2月3日正式开展“陕南战役”。鉴于红四方面军主力即将转移,2月1日至3日间,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与中共川陕省委书记、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周纯全及副主席余洪远共同研究决定组建巴山游击队。刘子才任司令(刘子才又名刘涛,时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6团1营教导员)。游击队司令部设南江县桃园寺。游击队下设三个大队,由红31军政治部特务队、31军92师277团3营9连、4军12师36团1营2连改编。组建之初,三个大队仍为红31军、4军的一部,并随军取道桃园入陕开展“陕南战役”[1]。
(二)巴山游击队扩编为独立师
“陕南战役”期间,国民党乘隙反扑。周纯全、陈昌浩等据此即拟了“坚持苏区,领导这里工作”的川陕鄂游击计划,决定: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时,留川陕省游击总指挥部东路游击司令丁武选领导红四方面军独立第2师在陕西坚持斗争;留川陕省游击总指挥部西路指挥袁克服领導一个师,在川北开展斗争。其任务是“保存实力,保存人力和粮食,必要时还要占汉中的天险曲江洞”[2]。“川陕鄂游击计划”未得到张国焘的同意。不过,周纯全仍坚持该计划。陕南战役结束时,周纯全将刚刚扩编为团的巴山游击队再次扩编成一个“独立师”,新增原红4军12师36团特务连,再加南江、英安两县的地方干部,同时成立了一个县委。刘子才任“独立师”师长,李光荣任副师长,王天海任政委,吴善礼任县委书记。“独立师”师部设今南汇县桃园镇台上(即望红台)。“独立师”由正规红军抽调来的各个连队组成,仍沿袭原有番号称呼;来自地方的干部和武装部队,除参加县委者外,分编为一、二两队。红9军28师宣传队渡江未成,返桃园成为“独立师”师部宣传队。“独立师”约千人,其中“干部有百余人,大部分是通(江)南(江)巴(中)的,陕南人有四分之一”,主要活动于川北、陕南地区。[3]
(三)巴山游击队的两起三落
1.1935年取得重大胜利。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退出川陕苏区。由巴山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独立师”,在南江同南郑接壤的川陕边界上,继续执行“红军三大任务”,固守川北与陕南间200里阵地,并向陕南纵深发展。师部由台上移至今陕西省南郑区岩房坪。部队前伸到今南郑区黄官岭、红庙塘、秦家坝,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民团和神团,组织穷人自己的武装,建立独立连、游击队和乡、村苏维埃政权。一年中,“独立师”发展到1200余人。“独立师”继承发扬主力红军善以伪装迷惑敌人的战术,同敌作战,屡获胜利。9月,敌一旅围攻岩房坪;红军战士以庙中神像伪装站岗放哨,四处生火迷惑敌人,让敌合围扑空。10日后,“独立师”一部化装奇袭魁星楼,重创南郑县保安队。10月,“独立师”推进到今南郑区与南汇县的小坝乡、大田坝、西沟、白岩、唐家河、台上、五里浸一线,活动区域扩大到纵横约500平方公里。
2.1936年两次受挫。1936年1月,“独立师”由今南郑区小坝推进到喜神坝,师部驻喜神坝吴家大院,向红庙塘发展。3月,敌38军某部首先袭击塘口子,“独立师”退驻芦坝。师长刘子才心存侥幸,未料敌连夜追击,及至发现被围之时,仍然轻敌,迟不转移,结果造成200余人伤亡。一连在驰援途中被敌伏击,二、三连损失殆尽,宣传队也在战斗中打散。部队突围转移至纸房坝,受敌追击,再牺牲30余人。部队旋经绵长沟到石笋塘,疲惫停留休整,再次受敌包围,尽失军事辎重,复牺牲百余人。待至沔县三道河(今三河镇)时,因刘子才未能正确对待特务队对他指挥连连失误的不满情绪,错误地执行纪律,促使特务队脱离“独立师”,单独前往南郑碑坝(后被朱南轩保安大队缴械)。“独立师”辗转到南江桃园台上时,仅存260人左右。5月,刘子才被撤职当炊事员,特务连连长吴三保代理师长职务。吴三保任职后,除继续保留县委和独立连、3营9连外,其余正规红军和一、二队,统一编为两个营,另以部队中的“童子团”为骨干新建立一个“娃娃连”。5月下旬,敌38军与喜神坝民团联合来攻,“独立师”复退麦子坪。8月中旬,敌38军某部夜袭“独立师”,先将吴家大院和黄豆坎分别包围,然后递次攻击,“独立师”再遭重创。至9月下旬,“独立师”分兵转战到焦家河时,全师只剩65人。这时,师政委兼一营营长王天海公开动摇,被处决。一营合并到二营,由赵明恩领导;至此,巴山游击队由“独立师时期”转变到“二营时期”,部队整编为两个队,一个独立连。
3.1937—1938年恢复。部队整编后,赵明恩领导全营干部、战士,在焦家河大河石窟开会五天,总结过去的教训,分析目前的形势,确定今后活动的方针、正确的斗争策略,主要有:一是宣传党的政策,扩大革命影响。游击队派人到通江、南江、南郑、广元、旺苍等地书写、张贴革命标语,让小商小贩把标语带到集市、场镇散发,并用涂上生漆的木板写上标语,放入河流,漂入汉水、嘉陵江,广为传播。二是打击地主恶霸,保护农民利益。他们依靠桃园原苏维埃干部群众,打击顽固不化的地主恶霸势力,开展打富济贫活动,把所得钱财用于部队建设和帮助贫困农民;在根据地内,不征粮、不收税。三是实行“纳税保商”,发展商业贸易。游击队依据《川陕省苏维埃税务条例》和经济公社的经营方针,对大宗商品征税,对小商小贩免税,并武装保护过境客商的安全。1937年1月,他们在南江县铁炉坝设立厘金局,开始征税。四是加强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在川北,游击队在摸清上、中、下头面人物情况后,即行政策宣传。主要有:游击队一般不在四川采取军事行动,并负责抑制区域内土匪势力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游击队在更大范围获得支持,一些国民党基层政权也能够为游击队服务。在陕南,后期也少打或不打,同黎坪、小坝民团达成协议,重点打击极端反动势力。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顺应形势变化,注意改善与国民党军队的关系,赵明恩还以同乡关系做新九师下层军官和士兵的工作。五是建立据点,做到耳聪目明。游击队在活动区域南江焦家河、盘龙湾、甘家垭、关坝、铁炉坝、映水坝,以及南郑小坝、秦家坝、喜神坝、蒿坝、庙坝、黄官等地设立幺店子(交通站),搜集情报、加强联络、采办物品,使游击活动区域不断扩展。六是加强自身建设,做好长期斗争准备。游击队中党员发展到60人,成立党支部1个、党小组5个,并在连上建立党小组,由赵明恩兼任党支部书记,经常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游击队官兵的座右铭是:“吃平等、穿平等、命令来了不平等”,完善部队建制和后勤部门,按实战标准训练,还特别进行“耐寒”训练。在无霜期仅有半年的高寒山区,游击队员们一年四季可以不盖被子;并大量储备武器和粮食(油米子),达到“三年不生火,照样能过活”。由于采取正确的措施,到1938年,游击队恢复到700多人,在南江、南郑两县边界处建立以大小圆包、铁炉坝、回龙沟等包括整个桃园为中心的纵横约100里的根据地,游击区域北达汉中南部,东迄通江西部,西至广元东部,南至南江北部,纵横约300公里,开创了游击队第二个鼎盛时期。
4.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失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開始了反共投降活动,1939年即在各抗日根据地“放火”。国民党“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公署”发布对游击队的“巴山清剿令”。国民党28军新编第9师和164师490旅,从1939年春天开始,相继对巴山游击队实行长达14个月的“清剿”。巴山游击队在敌十倍于我的劣势下,英勇奋战,顽强斗争,一直坚持到1940年3月中旬。其间,党中央曾6次与游击队联系并指示开赴延安,因国民党的严密封锁等各种原因都没有成行。最终,巴山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遭受了失败。
二、巴山游击队的历史作用
巴山游击队在敌人白色恐怖下坚持了5年多游击战争,在人迹罕至的巴山老林顽强地生存了近两千个日夜,成为留守根据地时间最长的游击队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
一是掩护和配合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游击队将部分国民党军、川陕地方军队吸引在川陕交界地周围,既策应了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牵制和分散了国民党军队对立足未稳的陕北红军的大举进攻,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红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
二是保存了一支英勇的革命武装力量。游击队建构了中国革命在川陕交界的战略支点。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持5年之久,钳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少兵力,威慑并减轻了主力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后反动军阀对人民群众的疯狂报复,保护了群众利益。
三是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高高举起共产党旗帜,“坚持苏区、领导这里工作”,革命火种始终不灭,为尔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准备了基本条件。
四是积累了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为适应战斗需要,游击队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传令班、健全指挥制度、组建“新兵连”、更新部队装备;常抓军事训练、建立情报系统等措施,确保指挥灵、行动快、放得开、收得拢、顶得住,不仅发挥了克敌制胜、保存发展自己的作用,而且为丰富我军有关游击战争的军事理论提供了鲜活案例。
三、巴山游击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巴山游击队的革命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矢志不渝的忠诚担当、不畏牺牲的英雄豪气、患难与共的群众意识、坚如磐石的纪律作风。”
(一)矢志不渝的忠诚担当。巴山游击队在敌人白色恐怖、人迹罕至的大巴山深山老林中,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靠的就是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巴山游击队的5年,是极度险恶的5年,是血雨腥风的5年。特别是在14个月的巴山清剿行动中,面对穷凶极恶的反动派,游击队队员忠诚担当、英勇作战。敌人将游击队余部三四十人堵截于悬岩峭壁之巅。众队员以决死的气概集体毁枪跳崖,谱写了高山为之折腰、大海为之息潮的英雄壮歌。巴山游击队前期领导人刘子才,因指挥失误导致游击队遭受严重损失,自己本人也由最高领导人“师长”降职为伙夫,但他仍然以坚定的革命信念、永不放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革命到底,直到1940年掩护群众被捕后被敌人残忍杀害。游击队队员张绍祥变卖家产13次为游击队购买运送枪支,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审讯,只字未泄游击队秘密,亦未说出陕南卖枪人的线索,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在这些英雄壮举的背后,是他们对信仰至忠至诚,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二)不畏牺牲的英雄豪气。川北游击队所处的大巴山区,全年无霜期仅四五个月,山高壑深,土地贫瘠。游击队的给养十分艰难,常年以野菜充饥。大雪封山后,连野菜也找不着,往往是白雪伴青盐。由于天天与敌人兜圈子,走到树下树下蹲,走到岩壳岩壳歇,有时甚至无遮无盖,露营雪地,几乎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其艰苦不能不谓卓绝。而他们迎击地主民团的频频袭扰,反国民党三次“围剿”的数十次战斗,却是威武雄壮。1936年农历八月尾,游击队在转移中与胡宗南一部遭遇,连长窦祖武率领一个娃娃班奔往寨子山,子弹打完,以石还击。敌人见其弹尽枪哑,嘶喊叫嚷“捉活的”,蜂涌而上。在这危急时刻,窦祖武勇敢地接住敌人掷来的“触发式”手榴弹,随纷飞的石头投向敌人。敌人恶虎扑羊的嚣张气焰,倾刻化为一片鬼哭狼嚎。游击队扼守巴山5年,面对李子猷等国民党反动派实施的“空山”“筑碉储粮”“抢断交通”“政治说招”等残忍政策,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有名的战斗即达26次,在战斗中体现出不畏牺牲、顽强奋斗的决心和品质。巴山游击队之所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包括敌人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5年之久,就在于他们为了信仰而抛头颅、洒热血,以向死而生的决绝勇气与敌人战斗。可以说,不畏牺牲是巴山游击队的精神航标。
(三)患难与共的群众意识。5年斗争中,巴山游击队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桃园扼守川陕要道,土匪经常出没,来往客商极为稀少。游击队于此多处设哨,保护过往商旅行人的安全。他们在铁炉坝设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厘金局”,仅对雇用“背二哥”的大宗货物征税,凡自产自销和小本贩运的一律免税,对生病有难、遇雨受阻的客商,都尽力给予帮助;在响滩子、五颗石等处开设“幺店子”,为来往商旅提供食宿方便。为在桃园深山建起贸易市场,游击队党组织制定并实行了“奖励、包销、优惠计价付款、改革衡器”等政策措施。游击队到陕南“打土豪”,弄来粮食、耕牛、种籽、衣物等,分给桃园、寨坡一带缺吃少穿,没有耕牛、没有种籽的贫苦农民,获得农民热烈拥护。后期领导人赵明恩常带着小本子,翻山越岭,访贫问苦。焦家河原没有桥,群众行走不便,游击队给辜天华30个银元,搭桥一座。曹姓母女缺乏劳动力,生活长期困难,游击队出钱给她垫底,开起一家旅食店营生。寨坡“羊胡子”被土匪抢光,游击队给他重新安了家……巴山游击队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与群众融为一体,生死与共、患难相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四)坚如磐石的纪律作风。严格执行纪律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区别于其他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游击队在组建初期和“独立师时期”,均执行红军纪律。“二营时期”党组织又制定了“不准烧大烟”“吃平等、穿平等、命令来了不平等”等纪律规定。部队曾到“范木娃子”“黄六指儿”家里住宿做饭,转移时留下致谢纸条和米钱,还挑满水,把屋前屋后打扫干净;两家人返回家中看到这一切,认识到游击队真正是穷人的军队。游击队有纪律更有严格的执行。他们在恢复过程中的“二营时期”,因违犯军纪,远不止一二人受到“枪决”的惩罚;师政委兼一营营长王天海公开动摇被枪决,“独立师”副师长李光荣犯错误,也按照军纪处理。正是由于严格执行纪律,这才保证了游击队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的各项措施得以彻底执行,从而取得恢复时期的重大胜利。坚强的革命信念是巨大的凝聚力,而铁的纪律则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巴山游击队在5年战斗历程中所展现出的严守纪律、执纪严明的精神,生动证明了“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这一真理。
四、巴山游击队的时代价值
1940年春,巴山游击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下,绝大多数指战员壮烈牺牲,结束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时光远逝,战绩永存,精神不息,显现出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忠诚于党、坚守信念”作为巴山游击队精神的核心内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
巴山游击队取得的一切战绩都是在党的领导、指挥下获得的,是党用革命理想将红军留守队伍、农民、小商贩、旧军人等各类人群集结在一起,通过理论教育、集体培训形成了巨大合力,进而获得了一次次胜利。巴山游击队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绝对听党指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每逢关键时刻,每名共产党员、每名游击队员都怀揣对党的无限忠诚,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在极端困难的日子里,赵明恩向大家说:“只要有党中央的领导,有广大穷苦人民的支持,有同志们团结战斗的志气,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游击队员響亮地回答:“赵营长,你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活,我们活在一起;死,我们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4]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党性、第一位的要求,是每个党员在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不可或缺的政治灵魂。新时代,对党忠诚要一心一意,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要表里如一,持续擦亮政治本色:对党忠诚要一以贯之,始终做到言行一致。
(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巴山游击队精神的内容之一,它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巴山游击队创建之初,继续执行“红军三大任务”,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出川北,进陕南,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民团和神团,组织穷人自己的武装,建立独立连、游击队和乡、村苏维埃政权;接连取得胜利,活动区域纵横约500平方公里。在“独立师”只剩余65人、后勤保障全失的情况下,游击队还是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得到了川北、陕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队伍一年内再次发展到700多人;根据地从无到有,游击区域再次扩大到纵横约300平方公里,开创了游击队第二个鼎盛时期。“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我们党来自群众,服务群众,这是党生存发展的前提。任何时候,只要是忘记了这个前提,就会失去根基、濒临险境。在新时代,能不能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政治优势,在当前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实际上都聚焦于保持最大政治优势这种考验;党面临的“四种危险”,至为要害的是丢失最大政治优势即脱离群众的危险。所以,在保持最大政治优势这种考验面前,全党上下都要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做到警钟长鸣。
(三)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取胜之道。“百折不挠,顽强斗争”作为巴山游击队精神的鲜明特色,昭示了党的取胜之道。斗争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巴山游击队常年活动在茫茫原始林海中,既无后勤保障供给,又无援兵可用。游击队在与天斗、与地斗的同时,还要与人斗——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发动的一轮又一轮的围剿,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巴山游击队因敌因地制宜,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英勇果敢,越战越勇。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敌人顽强斗争,奋力杀敌,涌现出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我们党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的。正是靠着如磐初心与顽强斗争,我们党才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无数党员也得以锻造成烈火真金。“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不屈的斗争精神迎难而上、奋勇向前,我们就一定能跨越崇山峻岭、搏击惊涛骇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注释:
[1]《南江党史资料》第3辑。
[2]《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16页。
[3]南江县党史研究室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斗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07页。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3月1日)“党建网”2021—08—31。
作者单位:中共南江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