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副林牧渔齐发展

2024-01-04 17:08李建中
文史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渔猎副业牧业

李建中

摘 要: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四川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活动。四川谚语中的很大一部分,直接反映了广大农民以农为本、崇尚农耕的思想以及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靠土地生存的农民们,把全副身心都扑到了田地上,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在水利、肥料、耕作、农具、作物、苗种、田管、收割以及副业、林业、畜牧、渔猎等方面,都总结、创造、传承了大量的谚语,堪称一部精湛绝伦的农耕全书。

关键词:四川;农业谚语;农业;副业;林业;牧业;渔猎

“农业”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指与主要粮食作物相关的种植业,与林业、牧业、副业、渔猎并列。本文所谈谚语,内容涵盖农、副、林、牧、渔全部领域,将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副、林、牧、渔分开讨论。之所以使用“农副林牧渔”的顺序,而没使用“农林牧副渔”的惯常排序,主要是“副业”里关于蔬菜、瓜果、棉花、茶叶种植等方面的谚语与排在前面的“农业”谚语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宜被其他内容隔开。

一、百种行业农为本

民谚曰:“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是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农业生产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四川各族人民从古至今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活动。四川谚语中的很大一部分,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以农为本、崇尚农耕的思想和信仰:“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千方百计,不如种地”“树根在土,人根在粮”(彝族)、“养活人的是良田,养活畜的是草场”(藏族)。在多数人看来,做生意买卖可能一时赚钱,但今天赚明天赔,钱财如过眼云烟;只有那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上庄稼才可以解决最重要的温饱问题。所以,“生意买卖眼前花,靠得住的是庄稼”这样的谚语在四川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土能生万物”“万物生于土、万物归于土”。广大农民信奉“土是无价宝,庄稼靠土长”“地是活宝,越种越好”,深知土地生养庄稼的功能是不会穷尽的,只要善于利用,土地的质量会越来越好。要想土地滋养我们,就不能只一味向土地索取,得先养护好土地:“人先养地,地后养人。”只有那样,才能与土地和谐共生,土地也才能更好地滋养作物,养活我们。养土地需要真抓实干,不能靠哄骗,否则“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如果懒惰,在深耕、施肥、浇水、除草等方面哄骗了土地,那结局只能是挨饿了。

人们早就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总结和创造出一系列这方面的谚语,如“土是本,水是命”“水稻水稻,无水无稻”“宁可防而无旱,不可旱而望天”“十冬腊月不修塘,五黄六月望断肠”等等。谚语“宁肯修口塘,不修三间房”,是说有远见的人会先修水塘,为粮食丰收提供保障,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再修房;图眼前享受的人会先修房,但没有了水塘的保障,就可能因旱灾歉收而遭受饥饿威胁,甚至丢掉性命。

关于肥料的重要性和如何积肥、施肥等,四川人民堪称认识深刻、经验丰富,总结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粪堆有多高,粮堆就有多高”(彝族)等谚语。其中有一条“扫帚响,粪堆长”,说的是农家都有猪圈、牛圈,还有鸡、鸭、鹅圈,它们的粪便是庄稼地里上好的肥料。每清扫一次,粪堆便会长大长高一些,田地里的肥力就会增加一些。谚语“田土炕得酥,如同下油枯”,揭示了巴蜀地区过去流行的一种用炕土的方法以增加土地肥力的传世经验。“油枯”指菜籽榨油后的油渣,是上好的有机肥;“炕”指炕土,又叫“捂地皮灰”,是一种增强土壤肥力的传统方法:将荒坡上的杂草连同一层地皮铲起来,晒到杂草半干可以烧燃时,把杂草捞拢来铺在地面上,再把铲的泥渣堆在杂草上面封严实,然后从旁边掏一个洞点火焖烧;待七至十天左右柴草完全烧尽后,用炭筛除去粗泥块,再用农家粪水拌匀后发酵几天,便可当作肥料使用了。

在土地耕作方面,四川谚语更是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像“田要深耕,土要细碎”“深耕一尺土,多打百斤粮”“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犁得深,耙得绒,庄稼好坏大不同”之类的谚语,说的是田地要犁得深入,耙得松软,才能使土壤从板结状态变成松散状态,有利于庄稼根须的伸展和呼吸,便于作物充分吸收田土里的养分。

不少谚语,是总结各种作物的种植经验的。“田要平,水要浅,边栽边刨填脚眼”,是说秧苗初插时,田里的水不宜太多,否则不利于秧苗充分得到阳光照射和通风;栽秧时一边栽一边退着走,栽好前面秧苗的同时,必须顺手把面前的“脚眼”(拔出双脚后形成的脚窝)抚平,否则泥面上会到处留下坑洼,既难看还会影响秧苗的生长。“芒种种苕斤打斤,夏至栽苕光筋筋”“夏至栽苕,一窝一瓢”,这说的是红苕栽种的时间。“斤打斤”指一斤左右的重量,是说红苕大;“光筋筋”指像根须、筋须一样光光的,是说红苕小;“瓢”指农村传统的水瓢,特点是大,装得多;“一窝一瓢”是说红苕的产量高。对照两条谚语,我们会发现:同样在四川,既有说夏至栽苕低产的谚语,也有说夏至栽苕高产的谚语,这应该理解为不同区域及山区、平坝气候差异导致的时令错位。

农谚里有不少是说时令、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密切关系的,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和智慧,如“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种下地”“立夏撒荞,处暑见苗”(羌族)等。“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是说春播夏种中最关键的是争抢时间,需掌握一个“早”字、一个“准”字。“立夏立夏,见到亲家不说话”,说的是立夏时一边抢收一边抢种,大家都很忙,实在没有时间闲聊。“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是说在四川不少地区,秋天播种麦子的最佳时期是在秋分前后;若在秋分前的白露时播种会稍嫌早了,秋分后的寒露时播种则又稍微迟了。

“三分农具,七分农艺。”农具是农民种地的武器,不可或缺。犁头和锄头,是四川地区最重要的两种农具。犁头是一种传统的耕田农具,四川地区通常采用牛拉犁、人扶犁的方式,破碎田里的泥块并耕出槽沟,为秧苗栽插做好准备。锄头刀身平薄,横装在长木把上,用于挖土、除草、作垄、碎土、培土、收割薯类作物等旱地作业,堪称万用农具。谚语“谷在犁上,菜在锄上”表达的意思是: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粮食和蔬菜。彝族谚语说:“手上有老茧,锄头怕三分。”“手上有老茧”说明那是一位做庄稼的老手。在这样的人面前,再任性的锄头也只有乖乖的份了。除了犁头、锄头外,还有镰刀、连枷、扁担等农具,相关谚语強调了它们的重要性:“扁担是条龙,一世吃不穷”“收割需镰刀,打场要连枷,挖地要条锄”(彝族)。

种庄稼,种子很重要:“一粒好种,千粒好粮”“一粒入土,万粒归仓”。播下好的种子,才能收获又多又好的粮食:“今年选好种,明年多打粮”“娘壮儿肥,种好粮多”。怎样找到好的种子呢?筛选是基本条件:“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种地不选种,只把自己哄”。经常换种,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方法:“种地无他巧,三年两头调。”同样的种子不能连种几年,需要常年更新,否则会大幅减产:“种子换一换,多收一两担。”

有了好种,还需要育出好苗,正所谓“有钱能买种,千金难买苗”“不耕不耙不成田,不种不育不成苗”。过去育苗,必须把握住季节,并关注到天气变化:“惊蛰风扑面,谷种田中烂。”这里的“风”,指寒潮。如今有了温室和地膜,使育苗更有保障了:“温室育秧早半月,每亩增产好几百”“地膜育秧是个宝,家家户户都能搞”。苗以肥壮为好:“人怕胎里瘦,苗怕根不肥。”禾苗损失要及时补栽:“移苗补苗,收成牢靠。”补苗时要特别注意苗上带土,这样才便于禾苗成活:“移苗带点土,肯活长得快。”

庄稼种好了,管理(也就是田管)得跟上:“十分收成七分管”“三分种,七分管”。如果管理不好,就会歉收:“只种不管,吃个铲铲。”那庄稼该怎么管呢?“种庄稼,不用巧,沟边地边打整好。”所谓“打整”,主要指除草。“田地勤除草,禾苗长得好”“人要勤劳,地要勤薅”“豆薅三遍,角角成串”。“薅”的含义,一是指除草,二是指松土、松泥。田管中还要注意匀苗,扯掉多余的苗子:“谷子早匀苗,穗大籽粒饱。”各种作物的间距要求不尽一致,比如豆子的窝距可小一些,玉米的窝距则要足够宽:“豆子地里睡得鸡,包谷地里睡得牛”“要想包谷水牛角,中间摆开八仙桌”。除虫,是田间管理的另一重要工作。“人怕生病,谷怕生虫”“苗要好,除虫早”。除虫不好,后果很严重:“不施肥,收一半;不治虫,光眼看。”杂草丛是害虫栖息、繁殖、躲藏的主要场所。除去杂草和庄稼的根桩,是除虫防虫的一种有效手段:“草铲光,茬拾光,害虫无处把身藏”“害虫要少,除尽杂草”。

庄稼成熟后,需要收割归仓:“一年辛勤在于秋,谷未入仓不算收。”收割庄稼的时间往往很短,需要抢:“栽秧打谷,爹娘死了顾不得哭。”这里的“哭”,指花时间办丧事。谚语是说,春种和秋收时都特别忙,除了抢种抢收,其他事都可放在一边。如果抢收不及时,粮食就会掉落地上,或者被风吹雨打去:“抢收抢收,不抢就丢”“立秋前后不收禾,一天就要掉一箩”“收割就割,不割风磨”。在收割的时机把握上,人们普遍认为宁可早一点,不要晚一些:“宁肯斗上巴浆,不肯地头生秧。”“斗”是装粮食的器具;“巴”是动词,黏、糊的意思;“浆”指粮食不够成熟流出的浆汁。这是说,宁愿稍早一点收割,也不要晚一些收割,否则粮食就会掉到田地里发芽。谚语“九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一成丢”告诉我们:判断庄稼该什么时候收割,要看整体成熟情况,不能为了等待少数而误了大多数。收割的最佳时候是九成黄熟;如果非要等全部都黄熟,那其中的早熟部分在收割时会经不住摇动而掉落进田地里。

二、副业林业齐发展

副业,是指主要生产活动以外的生产事业;在四川农村,通常指除粮食生产、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主业以外的其他附带经营的产业。本文所说副业,指主要粮食品种之外的其他种植业,如瓜菜、水果、花卉、桑蚕、种茶等,不包括竹编、织布等加工业。

四川农民历来重视副业,这可以从特色鲜明的谚语中得到印证。如“以副补农,致富不穷”“家种一亩园,胜种十亩田”(“园”指菜园)、“要想家庭经济好,庄稼搭倒副业搞”(“搭倒”是连带的意思)、“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这是说吃了蔬菜肚子会饱,吃了辣椒身体会暖和)、“清明种菜,有吃有卖”“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七月半,好种蒜;八月中,栽大葱”“要得富,栽果树”“不结果实的树木,枝干朝天伸长;硕果累累的果树,枝干总是垂弯”(藏族)、“要得果子好,蜂子把花咬”(蜜蜂来回采花,同时起到了授粉的作用)、“桃三李四核十年,白果开花一百年”(“核”指核桃树,“白果”即银杏树,“一百年”是说时间长)、“小满枇杷黄”(小满节气前后,正是四川各地枇杷黄熟的时候)、“一家种花,美化四邻;家家种花,美化千家”“栽秧要亮行,花木要向阳”(藏族)、“好树要用好枝接,好花要用好种栽”(纳西族)等谚语,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瓜果蔬菜、水果花卉的重视。

种植棉花和栽桑养蚕,是四川地区传统的副业,相关谚语非常丰富,如“清明种棉花,秋后大把抓”“春分早,立夏迟,清明种棉正当时”“栽上百株桑,不怕年辰荒”“要得富,栽桑养蚕是门路”“男采桑,女养蚕,四十多天见现钱”等。其中的后一句,是说养蚕的周期短,很快就能有收获。四川不仅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人工种植茶树和茶饮的发源地。“短期富,栽茶树”“高山雾多茶叶好”“矮山出名花,高山出名茶”(羌族)、“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等谚语,反映了人们对种茶业的重视。后一句里的“扬子江”指长江,传说在长江镇江段江心的中泠泉为煮茶的上佳之水;“蒙山”指四川雅安市的蒙顶山,该山自古出好茶。这句谚语在四川广为流传,也是蒙山茶叶的宣传口号。

农业和林业是紧密相连的。在四川林业谚语中,充分体现了人们早就对林业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并形成了系统的种林、护林经验。如“要得富,农林牧”“人要文化,山要绿化”“树是聚宝盆,养地又养人”“植树种草两件宝,农业生产不可少”“靠水养水吃水,靠山养山吃山”“山育林,林蓄水,水养田”“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山绿水才秀,山穷水也恶”(羌族)等。树木成材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谚语说:“三年椽,五年檩,十年梁。”“椽”即椽子,是屋面基层的最底层构件,垂直安放在檩木之上;“檩”即檩子,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梁”也叫大梁、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这条谚语是说,三年的树木可做椽子,五年的樹木可做檩子,十年的树木可做大梁。所以,要想有房子住,就必须坚持栽树、护理好树。

“人要衣裤,山要栽树”“不栽树是荒山,栽上树是宝山”“春到人间,植树当先”“春栽杨柳夏栽桑,腊月种松好时光”“植树没巧,深栽实捣”。谚语说种树没巧,但在实践中是有技巧的:树窝要挖深,栽好后回土要捣实,目的是让树身稳固,便于生根。“砸实栽深,扁担生根”,则是一种夸张说法,说的是只要树窝深挖,回土砸实,即便栽下的是一根扁担也能生根发芽。树种好了,还得保护好、养护好树。所以谚语又说:“造林须护林,不护不成林”“三分造,七分管,栽树容易护树难”“要得青山不老,要把青山管好”“靠山吃山需养山,造林成林要护林”。

三、牧业渔业和狩猎

四川谚语中,积淀了人们养殖动植物的大量经验。比如关于耕牛,有“来年要耕田,冬天喂点盐”的谚语。“来年”指跨年后,为什么要提前在冬天给牛喂盐呢?原来,食盐不但对促进畜禽的食欲有良好作用,更是补充钠、氯两种元素的营养添加剂。钠和氯是动物机体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食盐缺乏,会使家畜的食欲降低,生长缓慢,体力及繁殖性降低。天然草料中的钠和氯含量很少,草食性牲畜易出现钠等元素不足的问题,因而适量补充食盐很有必要。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叫“马无夜草不肥”。马为什么要吃夜草?原来,马与牛羊不一样,不会反刍;如果只在白天喂料,很快就会消化完,晚上就会挨饿,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又瘦又弱,浑身没劲。所以,马是要吃夜草的,只有那样才能长膘。“兔儿不吃窝边草”又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说野兔的习性,不适合家兔。野兔的窝常建在草丛中,吃掉窝边草会将窝暴露给狐狸、豺狼等天敌。为什么“买鸡看爪,買鸭看嘴”?鸡靠爪子刨食,鸭靠嘴壳找食。为什么“鸡与鸡是对头,鸭与鸭是朋友”?因为鸡和鸭的习性不同,鸡喜独自行动,鸭喜成群行动。

在古代,在过去,四川少有人工养殖水产的,要吃鱼虾,就得下网或垂钓。所以,有关渔业谚语多是打鱼和垂钓方面的经验总结,如“打鱼不离船头,钓鱼不离滩头”“种田看气候,打鱼看水流”“紧拉鱼,慢拉虾”“早钓鱼,夜钓鳝”“七上八下九归沱,十冬腊月沽角角”等。后一句里的“沱”指水潭;“沽”是蹲的意思;“角角”指角落。此谚说的是鱼在不同时候的活动规律:农历七月,潮汛凶猛,许多鱼类纷纷逆水而行,要回到上游交配产卵;八月,产卵结束后,它们就会顺水而下,回到之前的生活环境中;到了九月,天气逐渐寒冷,鱼类会去到相对暖和的深水潭里;十冬腊月时,天气更冷了,鱼类便经常游到浅水边,那里晒着太阳,暖和一些。谚语“鱼过千层网,网网还有鱼”,本意是说鱼是捕不尽的;后用来比喻做事再认真还是难免有差错,搜寻再仔细还是会有遗漏。

如今,水产养殖盛行,所以有了“家有口堰塘,好比小银行”“栽竹能得千倍利,养鱼得利难估计”“养鱼没有巧,饵足水质好”“要鱼不发瘟,渔塘年年清”“草喜青,鲢喜绿,肥水里面养胖头”之类的谚语。后一句里的“草”指草鱼;“鲢指”鲢鱼;“胖头”指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等,有“水中清道夫”之称。它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头部和嘴都很宽大,胖胖的样子,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鲫鱼浮头,全塘无救”,说的是水下氧气不足时,鱼需要将头浮出水面呼吸。鲫鱼生命力不算强,只要有浮头的情况,就很难挽救了。所以,养鲫鱼必须随时注入活水、补充氧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养鱼养虾已成为农民重要的致富之路。

四川山区多,尤其是川西高原地区,高山峡谷密布,森林覆盖面积大,自古便是许多大型动物的栖息地。这也就造成旧时一些山地居民将狩猎作为一项职业,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谚语,如“头年兽肉分不均,来年打猎无人跟”“安山打猎,见者有份”等。后一句里的“安山”,指安放捕捉野兽的猎套;“见者有份”,是过去狩猎的潜规则。打猎离不开猎狗,在狩猎谚语中,猎狗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牧羊人知道羊性格,打猎人知道狗脾气”“猎狗睡得香,野兽乐得狂”“只会汪汪叫的狗,不是猎人的好助手”“猎狗不吠獐子,獐子反咬猎狗”。当然,在现代社会,为了保护大自然,已少见打猎行为。在少数时间、少数环境下的打猎,也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等。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谚语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纂,中国ISBN中心2004年11月北京第1版。

2.《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四川卷》2023年3月送审稿,本卷编委会编纂。

3.四川省各市(地、州)县(区、市)20世纪80-90年代编纂的谚语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渔猎副业牧业
图说——副业焦虑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没搞副业的人落伍了么?
饲用甜菜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及高产栽培技术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海口伟德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