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克斯“跃迁的宇宙建筑学”理论及其价值

2024-01-04 00:02
关键词:克斯建筑学宇宙

李 玲

(山东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1)

在西方建筑观念和理论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换过程中,詹克斯是极其重要的典型性代表人物。詹克斯(Charles Alexander Jencks),是第一个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设计领域的美国建筑评论家,擅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后现代建筑理论创始人之一,其建筑设计理论和批评理论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詹克斯不断推陈出新,预言或是宣告新建筑风格的出现,提出了一系列当代建筑学深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新概念。詹克斯从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理念和当代前沿科学为理论创新源泉的建筑新概念、新术语中吸取营养和灵感,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后现代建筑学理论与实践成果。詹克斯把这些成果高度概括,于1995年公开出版《跃迁的宇宙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Univesrse)一书,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詹克斯的“跃迁的宇宙建筑学”的正式形成。

综而观之,詹克斯的宇宙建筑学有三个全新的理论突破:一是以宇宙为本源、以跃迁为特征的建筑理论。二是以时间的整体性和包容性为特征的建筑时间观:三是以动态性和流变性为特征的建筑空间观。正是依据这三大理论突破,詹克斯重新定义和解释了建筑的本源、内涵意义及其高度复杂性等一系列建筑学基本理论问题。这种理论不仅在西方学界引起共鸣、获得公认,而且对于我们中国当代建筑学的发展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以宇宙为本源、以跃迁为特征的建筑本源论

关于建筑的本源,詹克斯《跃迁的宇宙建筑学》写道:“如果说建筑必须源于自然和文化,它还应该拥有一个更大的源泉,即作为整体的宇宙。”①Charles Jenck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Universe, Lanham: National BOOK Network,Inc,1996,p.32.即建筑应尽可能使用自然的语汇,使建筑更贴近自然,通过建筑模仿自然事物的形态而力求达到建筑与自然协调;建筑的最终使命是发现宇宙规律,其途径是借助深科学即复杂科学。建筑的宇宙向度使建筑的诉求对象转向宇宙发生论,反映了宇宙源生力量的本质,即自组织、演生和向更高或更低层次的跃迁。不难看出,在这个理论中,詹克斯力图借助当代科学的最新概念和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来解释建筑发展的本源、内涵、意义及不断出现的复杂现象,构建“建筑新范式”。

詹克斯用“跃迁”来描述建筑演变中的非线性变化。在《跃迁的宇宙建筑学》一书中,他试图用复杂科学来解释西方纷杂而繁复的建筑风格,并预测未来的建筑风格。这里的“复杂科学”是指现代数学和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包括混沌理论、跃迁、分维几何、突变理论等。詹克斯把“建筑”纳入复杂科学理论的框架中,站在宇宙进程的宏观角度上探讨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用“宇源建筑学”(建筑来源于宇宙)总结和整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理论体系,认为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和具体历史环境,尤其关注建筑生成的历史连续性,并试图用复杂科学理论阐释其特殊价值。这对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西方评论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发着人类建筑活动的动态流变与中国现代建筑的思考。

不难看出,詹克思既从宏观角度揭示建筑的理想内涵和本质属性,又从实用角度提出其实现途径和方向,并清晰地明确了建筑的最终使命。在他的复杂科学理论中,建筑是“追求一种根植于场址且敏感于宇宙发生之关键位置的建筑”②Barry Newton, Book Review: The Architectrue of the Jumping Universe, Charles Jencks, Strecture,1996,p.126.。詹克斯力图为当今西方纷繁的建筑风格找出一种统一的解释,为复杂科学改变建筑和文化创造一种新的理论。

“跃迁”理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跃迁(Jumping)原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术语,被用于描述原子的状态发生跳跃性、非线性的变化。原子在吸收或释放出能量也就是光子的同时会在不同的能级即能态之间上下跃迁,获得能量后会从低能态向高能态跃迁,反之则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能量跃迁过程中原子的具体状态是无法预测的,它们发生跃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时间也是先后不定的。不过大多数原子的激发态的平均寿命是基本相等的,因此可以通过定理、公式和仪器计算或测定出来。原子只有在受热、辐射或碰撞过程中获得足够多的激发能量后才会发生跃迁,跃迁之后原子仍然具有自发回到稳定状态的趋势。“跃迁”现在常被借用来描述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发生变化的一种自然规律。这是对新生事物发生、发展的认识过程。认识与掌握这种自然规律,有助于建立对事物发展趋势的认识体系。

“跃迁”是一种既无规律又有规律的突变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因素,但它绝不是“一堆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发展规律。詹克斯的跃迁理论正是对这种客观发展规律的探讨和揭示,这种探讨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关注,从而完成了詹克斯“宇源建筑学”理论中建筑发展模式的预测。

二、以整体性和包容性为特征的建筑时间观

詹克斯的宇源建筑学理论是在“跃迁”架式建构中展开运思的,实际是强调建筑来源于宇宙(也有学者译为“宇源建筑学”)的同时突出建筑的时间性。一般来说,建筑的时间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在客观世界中是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二是主观世界对建筑的认识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三是时间是主观世界的内在体验,由于主观世界的差别,导致建筑的时间体验性具有不同的分形维度,即复杂形体占有空间的有效性。“跃迁的宇宙建筑学”中建筑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主观世界对建筑的非线性变化认识实际是定位建筑的传统文脉和现代风格之间的关系。詹克斯对宇宙中建筑创作的跃迁规律的发现和认识将人们从传统文脉继承和时代风格之间原有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可以说使人们在相对固有的建筑思维有了一个“跃迁”,从这个意义上讲,詹克斯的“跃迁的宇宙建筑学”是具有革命性的创造。

本质上而言,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绝非是时间上的先来后到关系和空间或等级上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既有交集、又有区分,既有割裂、又有延续的互生且平等的关系。

不少批判现代主义的学者厘不清这种关系,或切割、或否定、或对立,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筑文化批评中,会出现非此即彼、以此代彼、凝固历史、断章取义等严重背离客观存在的做法。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则不然,它认为无论改变、差异与冲突,还是继承、延续、重复与和谐,亦或创新与超越,都是可以选择的途径和必要的手段,都会对某一个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有推动作用。只有多方兼顾、并行不悖,才能遵循历史的规律,遵循事实的客观存在,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在回顾展望和对比中去伪存真,除粗取精,去清晰地透视建筑、建筑学、建筑学理论的真谛。从而用建筑语言架起一座连接过去、超越现在、通向未来的时空之桥,这也正是詹克斯基于“跃迁”理论建构的“宇宙建筑学”的初衷与本意——全面地实现建筑理论研究在曲线发展过程中思维的整体性。譬如:建筑的布局是以适用物质功能和心理经验二者的时间因素为基础,以时间作为组织空间的主要因素,强调无形的时间在构成有机物的连续性的过程中的主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时间表现为一种间断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旧的历史视角应不断被新的视角取代,旧的建筑语言和理念不断被新的语言和理念重新阐释。在与传统建筑理论和观念的撕裂或者接续中,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吸收了新的知识和养分从而获得新的价值与力量,同时也使建筑语言在继承、舍弃、荟萃和完善中获得蓬勃的动力与活力。这也正是詹克斯现代建筑理论具有的历史深度和整体观的现实意义。

詹克斯“跃迁”架式建构中准确地阐述对后现代建筑时间观的内涵,从而成为后现代建筑的理论特征之一。即建筑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研究建筑不能割裂历史。

当代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认为:任何一座或任何一种建筑,作为历史的沉淀与时代变迁的记录,只有在时间的维度内探究建筑的本质与功用以及建筑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建筑理论与研究不能被置于时间的维度之外。

据此推断出: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有时代的烙印,早期的有早期的优点和缺点,现代的有现代的优点和缺点,而所有这些所谓的优点和缺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建筑理论也好,形成建筑理念也好,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蕴藏在建筑史中的潜在规律,探索不同建筑的源流及历史意义,为建筑理论革新与研究提供历史框架与历时性参照。这正是詹克斯在“跃迁”架式建构中发展而成的宇源建筑学理论特征。

在时间的推移中,建筑理论和建筑理念经过积淀,并在时间的维度中获得生命,这种生命是整个建筑史的生命,是客观的、经过提炼整合的一脉相承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趋向于合理化,实现建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果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用历史性、历时性的眼光和宏观、包容性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建筑的形式、功能和意义,就会发现它一直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且从不间断。

詹克斯跃迁理论的时间属性是基于他1978出版《后现代建筑语言》,他把“后现代”当作一个顺应潮流的标签来描述我们源于何处,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我们要去往何方。他认为现代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之所以失败,之所以失去信誉,部分原因就是它没能有效的与它的终端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即建筑过分强调建筑本身,缺乏对建筑纹理的理解,不注意建筑纵向历史和横向历时之间的脉络,从而使历史难以和城市建立起有机且有效的联系。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修正,考虑到了对传统的回归,而这种回归则需要以更高远的目光,由时间的接续性、空间的整体性即历史的包容性实现建筑和宇宙的一体性。在反击现代主义教义时,后现代主义经常使用古代和古典这些与现代意义相反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一个“文脉相承”的问题,因为回到古代和重温古典,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替代现代主义的捷径之一。古代、古典,乃至对未来的展望与设想,意味着文化意蕴内含的丰富性。这也正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美学看重“时间整体性和包容性”的高瞻之处。

这样,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注重历史主义,注重历史文脉,倡导回到古代、古典,大大拓展了这种视野和思维空间,他力求从建筑与文脉的和谐关系之中寻求被现代主义割断了的建筑与历史文化之关联,从而使设计者能更全面客观地打开思路,重新向文化和价值的多样性、全面性自由开放。

在詹克斯的后现代理论中,“文脉”即用符号学方法把历史意义镶嵌到建筑语言中,从而构成融合古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建筑之美。它是在现代主义的方盒子建设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和传统文化之后,一部分设计师想要重建失去的城市文化结构而发展起来的设计模式,使建筑、环境,因时间连绵或断裂,由文脉传承和文脉赓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按照詹克斯的说法,承载历史文脉的建筑风格(也被称作历史主义建筑)最早出现于20 世纪50年代末的意大利,其中最经典的建筑便是由保罗·波多盖希(Paolo Portoghesi)设计、建于1959至1961 年间的鲍尔第别墅。该别墅兼有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不同类型的建筑相互叠加,多重空间互交,既有自由而充满曲线美的巴洛克式外壳,也有散发着野性主义的粗犷、也有颇具现代派韵味的吉他造型,还有散发着野性主义、或粗犷或外露着的混凝土砌块,以及粗野中又不失质朴的木作。除此之外还有诸如1957-962年间弗朗科·阿尔比尼(Franco Albini)设计的博物馆和百货商店是对传统式罗马建筑的回潮。这类建筑物在某种程度上兼顾了时间的完整性和历史的兼容性。这给予詹克斯启发,他看到了时间的完整性和历史的兼容性的优势和必要,这成为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创新特征之一。

“历史相关性”是詹克斯为不同的历史、传统与具体的建筑、建筑样式产生匹配的根本性衡量标准。“在某抽象层面上,基本上有两种历史上相关的材料具有影响,或者说,因它作为一有重要意义之链条里一环节的重要性,而很有趣。更完善说,因它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内在相关的世界,而自具价值。”①Charles Jencks, Architecture 2000 and Beyond,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2000,p.13.“某些建筑物具有意义的密度和丰富性,这些东西使得它们居住、观看和参与起来,比别的建筑物更令人享受。它们就是那些被每一代人重新解释而更新的建筑物。我们一次次回到那里,并不必是因为它们可能传达的任何特殊意义,却更是因为意义被相互关联或者融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模式、令人兴奋并有深度的方式。”②Charles Jencks, Architecture 2000 and Beyond,p.14.

詹克斯认为,建筑设计可以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适当地传统化,也就是“复古”,例如巴洛克风格建筑因符合都市街道的布局以及空间流动的要求而被大量保留和借用。所以,作为向历史和传统回归的“复古”也是一种可供当代建筑设计者选择的建筑风格,至少可以在当代建筑中被部分应用。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陶醉于对历史建筑和古典建筑的精确仿造与无差别再造,致使一些复古建筑缺乏创造性与青春活力,不过凡事都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国而别。因此某些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选择性且适度地再建一些仿古或者古典建筑也是可取且可行的,这类建筑往往能唤起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连贯了一个国家从古至今的“文脉”,这正是“复古”的价值所在,也是詹克斯主张的“时间整体性和包容性”的价值所在。

按照詹克斯的观点,可以把“复古主义”或者说“文脉主义”理解为试图恢复旧有秩序、再现传统精神的一种追求和努力。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适当借鉴传统建筑的风格与优点,并尽可能维持原有建筑或者古老建筑的风格和外观,从而使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座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也使得文化的延续性不被中断。在物质(建筑物本身)的外在形式上体现其内在时间上、风格上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纵览全貌,在古今一体的大视野里完成新的创造。

其实,对城市文脉和乡土风格的重视体现了历史主义对传统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造。这种创造既有包容性,也有前瞻性。

现代主义的根本失误就是在所谓进步主义的误导之下, 把时间和历史全部或部分地阻断,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多样性;充斥着乌托邦式城市规划思想的理想主义,也使建筑发展从本质上割断了与历史、自然、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这个问题曾被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1880—1936,《西方的没落》作者)视作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之一。在他看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把建筑的功能主义原则列为首位,结果大量建造了千篇一律、刻板无趣的玻璃罩幕钢筋水泥火柴盒形建筑,以及块状、条状、蜘蛛网状、大饼转建筑分区布局,直接造成不佳的居住体验、严重的拥挤和交通堵塞的结果,深层后果则是把居住者禁锢在一个割裂的、短视的、片面的范畴与区间内,使之丧失了对价值和文化多样性、完整性的自主选择。

詹克斯作为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从历史中重新引入象征、隐喻、装饰、文化传统和文化共通感之后,也同样重视现代派所强调的技术、功能,把古今、前后多维空间的各种形式与功能、技术与美结合起来,把延续的时间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设计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部需要,满足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生态的多种要求的建筑。在设计学领域中对这些矛盾进行合理的中和、互融以及和谐、合理化处理,同时也为其他领域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以动态性和流动性为特征的建筑空间观

空间是建筑学本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用砖瓦、石木、金属板材、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通过堆砌、构筑、拼接、围合而成的有关建筑体积的二维体系。良好的建筑空间的目的是给人们提供强烈的安全感以及发挥庇护使用者心理的作用。“在建筑中,空间的形式意味着场所、路径和领域,也就是,人类环境的具象结构。因此,建筑定义的完美诠释,并不能从几何学或符号学的概念中得到。建筑,应该被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①[挪威]诺伯格·舒尔茨著:《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坷,欧阳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它不仅在空间上给人们以安全感,还在精神上为人们提供安全感,以此来安抚人们的不安、焦虑情绪。

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的各种需求创造空间。所以,任何一种尺度、风格的空间,都必须建立在满足人类各种活动使用需求的基础上。

溯源而望,古埃及、古希腊时期,空间多为一种静态的表达。至古罗马时期,纪念性建筑的空间形式大行其道。而到了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所展现的极具冲击力的空间效果,更是让人进入升腾的意境,上升为美感。

与汉语“空间”相对应的英文单词“space”来源于德语的“raum”(空间),原意为房间,后来抽象化为“物质的围合”,并进一步升级为哲学术语。“空间”在《辞海》中的解释则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3页。。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论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春秋)李聃著,范永胜译注:《老子》,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2页。老子的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关建筑实体与建筑空间之间辩证关系最古老也是颇为准确的论述了。由此可知,“空间”这一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场合有不同的释意,建筑中的“空间”和平时所谈的“空间”很多情况下所指并不相同,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当代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动态性的建筑空间秩序大致有两种表述倾向。其一为动态空间自身的流动性。强调在空间之中,改变和调整空间要素,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人们感受到空间内部流动的变化。其二为动态空间的运动趋势。建筑师通过空间状态的灵活而独特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到空间运动的发展势态。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认为房屋的存在与价值并不是仅仅物化为砖墙、大理石地板和枝形彩灯等眼可见手可及的物质,而在于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外部空间和精神场地。 后现代主义对于空间的新认识使空间的流动性理念得以发展。直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主流的建筑理论仍然把空间视为一种静止状态——空间是静止不动的,它如同封装在一个固定三维区域里的呆滞实体,不会移动也没有变化,而空间中的变化与流动只有涉及到会位移的生命体才有可能性,例如人们和动物或行或坐或跑时,产生的位置变动和空间转换。

直到20 世纪初,毕加索通过立体主义绘画,以其独特的手法表现出这种静止观点以外的新理念,也就是“流动”,静止封闭的空间不再成为一种约束,相反,它不过是运动的空间、流动的空间的一个瞬间、一个掠影。于是,空间的外延意义与开放意味被大大拓展了。

空间的流动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和造型。例如古希腊建筑最常用的“美加仑式”空间造型就非常推崇“中轴对称式”,不过这种类型的建筑空间布局也有其不足,它降低了多元与变化的可能性。而流动的空间,则是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师们的新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流动性空间理念则是重视空间造型上的自由与灵活性,既强调均衡、讲究对称,同时也不排斥参差与非对称。这基本上代表了建筑空间由静态到动态的演变的曲线过程,这种过程是缓慢的,但效果显而易见。但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去表述和印证。詹克斯把复杂科学理论中的“跃迁”用来解释新的建筑风格,从根本上使这种观点和形态进一步发展。“跃迁中的宇宙建筑学”介绍了复杂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创造性地使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延伸到了宇宙。

詹克斯“跃迁的宇宙建筑学”中有很多关于无定形和定形的表面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接近于自然的新寓意,潜在包含着一连串的“空间的流动性”的隐喻,通篇看来新范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揭示我们与自然的流动连续性,

这样的理论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的认可甚至推崇,很多建筑师把这种理念奉为建筑发展的正确走向,并将流动性的建筑空间比喻为“水”。这种形象化的理解方式为研究建筑空间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切入点。具体地说:空间如水般流动,那么这种流动首先一定与限定它的边界或地域有极为密切的关联。突破了边界,流动才得以继续进行。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流动过程中,“水”的运行路线怎么界定、如何把握,怎样限定其流动轨迹和流动方向,即怎么流,流向在哪里?都是建筑理论研究者理解流动过程的关键点。

据此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流动性为空间中的客观动态性,动势则为空间中的主观动态性。建筑的本质是其具有“空间”这个性质,而建筑空间的意义与根本功能并非在于组成“空间”的实体,而是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各种生产与生活行为的外在与内在需求。因而空间存在的前提使人类的存在与参与,空间必须与人类的生活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空间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空间自然也会失去活力和价值。“流动性”也是现代建筑的一大特点,空间的动势强调空间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强调的则是人的行为活跃性。随着人和建筑本身客观流动性的增强,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主观动态性交流变得生机勃勃。

这种观念具体体现在詹克斯与克斯维科共同设计并建造的苏格兰私家花园,大量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线条以增强和渲染建筑的流动气息,而这些设计的灵感则来自于自然界的某些动物,譬如蛇、蜥蜴、蜗牛以及虚幻的神兽龙等。名为“龙舞屋”(Dragon Dance Room)的餐厅是这个私家花园的起点,天花板上设计了叠合和波动的纹样,造成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由此构成宇宙花园主轴线的一端,既是景物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看成一种和其他景色浑然天成的背景和衬景。另一端则是花园景观的主体部分,它曾经是一块沼泽地;两位大师首先改造了地形, 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然后从附近的小河引来活水,借助有高有低的地形,水流蜿蜒曲折,并形成两洼月牙形池塘。从高处俯瞰这两座小型池塘,就会发现两个池塘平面契合成一只跃跃欲飞的“蝴蝶”,真是含义隽永,让观者流连。詹克斯在建筑设计中对蝴蝶造型或者蝴蝶寓意情有独钟,他认为蝴蝶是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自我蜕变、自我完善的一个物种。詹克斯如是说:“宇宙的大部分是自我组织的,不可预见的、创造性的,象蝴蝶一样自我蜕变的”①Charles Jencks, Architecture 2000 and Beyond,p.98.。而且,错落有致、高低不平的人造土丘在花园内的纵向维度上构成一个带有流动感、令人迷恋的立体景观立面,给人一种剧烈的视觉变化。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弯曲、叠合、波动是最接近自然的设计语言,并且量子世界就是由这种流动性的波浪运动构成。这种独特的设计手法,尤其是这种“波动与叠合”,把人造建筑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观,人、建筑、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整体,这与中国传统堪舆学中的“藏风聚气”之说不谋而合。詹克斯认为建筑设计在形态上是不规则的、流动的和发展变化的,而曲线、异形、折叠、起皱、扭曲、旋转、跃动等形式的运用恰好是对建筑形态动态性的最好隐喻与类比。

综合詹克斯的建筑设计观念,他的“空间流动性”观念可以从建筑自身的造型、建筑风格的多样化,还有建筑的空间视角即建筑的内在环境、外在环境的全面参照下,最终达到一个高妙的境界,那就是意境的产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由“实”到“虚”的过程。建筑作为表现艺术,通过对环境的渲染,进而表现出某种象征含义,构成某种境界,实中透虚、虚中蕴实、有动有静、有开有合,把建筑的意蕴寓于有限的空间,触发人的想象,从而达到活生生的流动感。在静观中体验动态的、流动的美,这是空间艺术的最高境界。

詹克斯“跃迁的宇宙建筑学”强调建筑源于宇宙,以复杂科学理论阐释建筑的本源和意义,从时间的整体性和包容性及空间的动态性和流动性强调建筑的发展与变化,用宇宙规律的方法界定未来建筑的创作思维,从而为建筑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了一种具有全新启示意义的理论框架与思维模式。毋庸置疑,这是未来建筑学发展的方向。

而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后现代建筑艺术时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了解一些西方比较前沿的建筑艺术理论,对我们当下的建筑理论发展和建筑实践会形成一些对比,引起反思和借鉴。研究和探讨詹克斯“宇源建筑学”理论,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克斯建筑学宇宙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第六章 珀克斯的生日
海克斯康27.5亿美元收购Infor EAM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充分满足K歌电影两大需求 Linx(林克斯)CRMS-SERIES 5.1音响系统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宇宙第一群
这宇宙
Glaucus/格劳克斯 GL609(DLCS0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