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辞旧迎新,在我们的文明史上,这样的更迭循环往复,已有上万次之多。时间流逝犹如长河远去,那些沉淀下来的印记经由考古工作者之手,得以再次焕发活力。
回望2023年,伴随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推进,一批重要考古成果陆续问世,使得考古学家研究阐释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线索和资料更加丰富。例如,良渚、城河、寺墩等遗址的新发现使考古工作者对这些遗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河南、河北、陕西、北京等地的商代出土遗址则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商代的历史图景。
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是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代表,自2021年发现后就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年底入选了美国考古学会《考古》杂志评出的“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汉文帝的庞大地下苑囿重见天日后,我们能够遥想这座皇家动物园昔日的繁盛景象。
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很长时间里都在探求我们脚下这片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之下究竟埋藏着多少先人留下的印记。然而随着水下考古特别是深海考古的发展,我们发现在浩瀚深蓝之下,竟然也隐藏着旧日的秘密。我国水下考古自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以来,30多年来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在2023年開展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中,考古工作者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约1500米深的海底布置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中国深海考古翻开新篇章。
今天已不再是考古工作者只靠铲子和皮尺行走天下的年代。多种学科知识和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学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他们的工具库,由此助力考古成果的井喷。无论是向深海进军,还是对出土文物进行更加全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或者以数字化手段进行展示,新技术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
2023年,“博物馆热”成为热门话题,每逢节假日一些知名博物馆经常“一票难求”,公众逛馆的热情空前高涨。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记录我们祖先生活与思想的出土文物陈列在博物馆中,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这些文物犹如凝固的时间,提醒我们走向未来的时候,也要记住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