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城市治堵的宁波解法

2024-01-03 12:28杨芝通讯员汤林
宁波通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宁波市宁波

文/本刊记者 杨芝 通讯员 汤林

(上图)市民在东钱湖环湖绿道上悠闲骑行。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宁波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探索绿色出行等方面下足功夫,通过数字赋能,以科技手段增强交通管理效能,全面提高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手段的现代化和智慧化,持续推进全域交通拥堵治理,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近日,本刊邀请了宁波市治堵办、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多角度阐释城市治堵的宁波解法。

(上图)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指挥中心工作场景。

嘉宾

宁波市交通局海铁联运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

市治堵办常务副主任 楼 滨 正

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叶 斌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所所长 洪 锋

记者:作为治堵工作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宁波的交通治堵有哪些亮点?

楼滨正:10 多年来,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市民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宁波市交通治堵紧紧围绕“公交优先为核心,综合施策为保障”这一工作重心,走高效有力的治堵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总体可以概括为“两大提升、五大成效”。“两大提升”是指交通治堵两大核心指标,即公交运行速度和交通满意度逐步提高。“五大成效”是指交通治堵在城市路网优化完善、公交都市全方位创建、公共停车场多途径建设、交通秩序综合整治、科技治堵措施应用等五大方面综合施策,取得了积极创新成果。

记者:目前,宁波的机动车保有量、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如何?

叶斌:截至今年11 月,宁波机动车保有量为369 万辆,其中汽车341 万辆,列全国第十五位,道路交通供需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宁波交警深化改革、内挖潜力,持续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根据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百度及高德平台分别发布的报告,今年前两个季度,宁波交通健康指数均位居同类城市第一位。如公安部交通研究所发布的《第二季度36 个大城市交通运行与治理对比分析报告》,综合了高峰行程延误指数、拥堵持续时间等6 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其中宁波有4 个指标都排名第一。

记者:为应对宁波中心城区交通组织面临的困难,交通警察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叶斌:一是源头治理,变末端管理为源头发声。从道路规划、设计的源头提前介入,分别与市交通局、住建局联合制定并发布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双指南”,提升规范道路通行的硬件条件。主动参与道路建设的决策、设计、施工、交付等全过程,将安全、畅通的理念贯穿上述环节,推进源头化管理。二是深化数字治理,运用数字化治理手段精准施策,以“时空一体”为治理手段,着力破解城市交通治理的瓶颈短板。三是个性化治理。对于学校、商圈、医院等区域的时段性拥堵问题,因情因时因地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停车资源供给方面,实施“一路一方案”“一点一策略”,累计设置路内停车位4.8万个,车位日均周转率从2 辆提高至7.9 辆,盘活停车资源,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实现“以静缓动、以动促静”。

记者: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新的交通拥堵点,你们有哪些治堵良策?

叶斌:一是致力交通组织精细化,不断优化路网空间。聚焦路口冲突点,全面推进路口慢行一体化改造580 个,通过设置慢行交通等候区、右转弯保护区,明晰路口三角区域路权、缩短行人过街距离、挤压车辆违停空间;聚焦流量汇集点,通过设置营运车辆电子围栏、建立学校“精准接送系统”、共享周边停车场等方式从源头上扩充停车资源;聚焦施工梗阻点,坚持“占一还一、慢行保障、公交优先、避峰就谷、外绕内疏”五大保通原则,通过深入挖掘施工工艺优化技术、研究保障供需平衡等措施,提升道路交通通行潜力,同时固化重大工程占道施工标准化工作流程,做精、做细、做实道路交通保障工作。

宁波市妇儿医院人行天桥。

二是致力信号控制智能化,不断提升通行效率。实施路网绿波带协同控制。按照快速路骨架绿波、主干路骨架绿波、重点片区区域绿波三个层级,将绿波“带”升级为“网”,实现灯控路口协同控制。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优化绿波带道路137 公里,累计建成481 公里。在重要路口进一步升级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通过数据分析,相关路口平均停车次数下降4.7%、排队长度下降12.1%、延误指数下降11.8%。实施可变车道智能调控。在市区120 余个路口建设联网的可变车道控制系统,确保交叉口各方向出行需求与流量最大程度匹配。推广应用物联网移动信号灯。市三区配置324 个智能移动信号灯,实现线上调控信号配时及相位、相序,及时知晓信号灯故障,同时按放置位置实时读取原路口信号方案,做到无缝对接。

三是致力交通设施标准化,不断完善服务水平。完善穿城、镇公路路口渠化组织、路段过街控制、人车隔离防护,实现公路交通设施“城市化”;推行城市道路交通轨迹固化、夜间亮化“双化”工程,采用弹性隔离带、降坡与弧形护栏等新型设施,实现城市交通设施“家居化”;采用阶梯式停止线,配套设置斑马线警示灯、警示标志、减速标线、反光道钉等设施,对路段过街斑马线处的交通组织再次升级,实现路段过街设施精细化。

(上图)宽阔整洁的中山东路。

四是致力警务机制科学化,不断提高管控效能。建设“鹰眼”指挥决策平台,接入交通管理全维度数据,实时监测趋势性价值指标,变“被动式经验应对”为“主动式提前管控”;推进中队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把数字化治理贯穿勤务全过程,使勤务精准聚焦于违法打击、致堵隐患治理以及拥堵点位的快速处置;建强“快速路最小作战单元”,依托智能警务亭建立推行“113”快速反应机制(即1 分钟内主动发现异常情况,就近处警人员1 分钟赶赴现场,3 分钟内处理完毕并恢复道路畅通),启用“无人机+铁骑”联合作战模式,接处警时长从原来10 分钟缩短至2 分钟。目前,高架路段事故发生率从日均4.7 起下降到3.1 起,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城区交通压力。

记者: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请问宁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洪锋:以交通引领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为着眼点,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一是持续跟踪,摸清城市交通发展底盘底数。在2011 年、2019 年两次交通基础数据大调查基础上,持续跟踪城市交通发展情况,每年滚动编制《宁波市城市交通年度发展报告》《道路交通数据更新和交通流量调查报告》《宁波市宏观交通战略模型更新和维护》等项目,为科学布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夯实数据基础。

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场。

二是引领发展,描绘城市未来交通发展蓝图。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质量、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依托快速路、轨道交通、疏港基础设施等专题研究,规划了以1000 公里高速路网、1000 公里骨架干道网、1000 公里轨道交通网为代表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支撑城市空间体系完善,提升居民出行便捷度,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

三是专题深化,保障重点片区交通可持续发展。我们结合空铁一体宁波枢纽、甬江科创区等重点片区规划研究,深化细化片区交通设施布局,适应片区发展特点,为建立片区可持续交通设施网络打下基础。同时我们也针对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城市路网等进行专项研究,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为各类设施建设落地提供保障。

在这些工作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踪城市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深化研究,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新形势下,交通拥堵治理将迎来新的难题和挑战,请问宁波市交通治堵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是什么?

楼滨正:一是交通治堵体系上,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宁波市下一阶段迫切要解决的交通问题,精准施策;二是交通治堵方向上,坚持从主城区治理拓展至全域治理、都市区治理,同时关注城市重点发展区域,未雨绸缪避免出现新的交通问题;三是交通治堵手段上,坚持在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增量扩容的基础上,注重精细化治理,努力提高居民交通出行环境品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公交优先为中心的交通治堵思路,建设高水平的公交都市,倡导绿色低碳交通出行理念;坚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项治理措施协同发展,切实解决市民关注的问题,实现市民交通出行的公平普惠;坚持科技治堵,以智能为驱动,强化数据应用,实现交通拥堵治理现代化和智慧化;坚持全域治理,推动全域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实现城市交通运行指数、交通满意度、公交运行速度和交通守法率四个指标稳中趋好,让交通出行更加绿色,交通运行更加高效,交通治理更加智慧,全域发展更加融合。

规划至2027 年,主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力争全市新增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8公里,全市新增城市道路超120 公里(主城区不少于50 公里),新增公交停靠站不少于200 个(港湾式不少于30 个);主城区新建公交首末站10 个,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行时速达到20 公里/ 小时;主城区新增停车位7.5 万个,其中公共停车位1万个。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宁波市宁波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喜相迎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