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军
历史说明类材料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可以从仔细审题、调动所学知识、规范答题语言三个方面下功夫,从而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提示联系课本知识的能力,以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一、认真审题,明白考查方向
认真审题是解题的起点。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找对答题方向,从而避免出现“问原因答影响”这类答非所问的错误。同时,认真审题有助于考生理清解题思路,找到相关考点,为撰写答案奠定基础。笔者以2022年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第31题为例,探讨考生应该如何审题。
【例】(2022·广东)(节选)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
首先,阅读题干的说明文字。这段文字是考生容易忽略的部分,但是它为考生指明了这道题的答题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本题的主旨。从题干的说明文字“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一是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部分的知识,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般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二是考查内容有劳动者(人口分布)、生产工具(农具、手工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学生一定要养成阅读题干的习惯,提高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从而找准答题方向。
其次,阅读设问。考生一定要注意设问中涉及的时间、人物、事件等,这些内容限制了答题范围。从例题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来看,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一是考查知识点为经济史部分中的农业发展情况,不可以答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二是要注意答题的时空范围,答案限定在“宋代”“南方”,不要回答其他时期北方的农业发展情况。三是我们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
最后,阅读材料。在阅读完设问后,考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才能更加高效、精准地找到有用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在阅读材料时,考生需要圈画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例如,项目一中可以关注“生产工具”“宋代两浙路”“曲辕犁”“铁搭”;项目二中需要注意“水利技术”“宋人在江南”“开辟‘水利田”“设置堰闸”“浚治河渠”;项目三需要注意“种植技术”“宋代”“复种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轮耕”“水稻插秧”是唐以前及唐中期才出现的技术,不能写入答案。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审清了题意,明白了题目考查方向,为撰写答案做了初步准备。
二、联系课本知识,选择熟悉的项目
通常而言,中考题的材料出自课外,但知识点却在课本中有所体现。如何将陌生的材料回归到熟悉的课本知识当中,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认真听老师的指导以外,还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量,才能引发质变,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项目一中的“曲辕犁”在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中出现过,这一课的正文部分提及了曲辕犁和筒车这两种生产工具,并在“相关史事”部分用插图和文字介绍了曲辕犁,指出它“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在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中则没有再提及曲辕犁。本题要求说明它是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考生在组织答案时会出现时空错乱的情况,直接作答“唐代出现曲辕犁……”,忽略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代时曲辕犁传入南方。如果我们阅读完材料后就会发现,材料已经把相关史实列举出来,考生只需要“依葫芦画瓢”,概述一遍即可。曲辕犁的作用不会因为朝代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作答时我们只需要概述材料给出的史实,再加上曲辕犁的作用即可。考生作答时需要注意把时间、地点写成“宋代南方”。“铁搭”在课文中没有提及,但根据材料可知,它是用来代替“牛犁”的,可以刨土。考生在写铁搭出现的意义之时,可以参考“牛耕”出现的意义。
项目二中各项水利技术在教材中没有提及,需要根据材料及其性质思考。例如“修中小型水库蓄水”“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就介绍了它们的作用。但材料没有提及开辟“水利田”的作用,考生需要将之与“垦荒”联系起来,得出开辟“水利田”可以“扩大江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的结论。“沿海筑海塘”也需要考生思考其作用,联系“堤坝”的作用,可得出其作用为防洪。
项目三中提到的“复种技术”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中的“相关史事”部分有介绍,“复种技术是農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从答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项目一难度合适,有两个要点可以作答,建议考生选项目一作答。项目二相对较难,涉及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对材料提及的一些概念相对陌生,不建议选此项。项目三只有一个要点,加上“复种技术”只在课文小字部分出现,平时复习时很难照顾到该知识点,答题时很难做到内容翔实、史论结合,因此不建议考生选此项。
通过对这道题详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师生要高度重视教材的“相关史事”部分。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使用“相关史事”部分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精读这部分内容。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大题练习中,要学会将陌生的史料回归到教材知识当中、将陌生的概念类比熟悉的概念,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组织语言,有条理地作答
梳理好答题思路,接下来我们开始撰写答案。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地使用历史学科术语。二是答题要规范,作答时切忌口语化,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作答。三是作答要条理化,分点作答。
选择项目一: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宋代时曲辕犁传入南方,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②宋代南方缺乏牛犁的农家则使用铁搭,可用于翻土,有利于提高耕作的效率。
综上,宋代南方生产工具的进步,扩大了垦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选择项目二:水利技术进步。
①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防止海水淹没农田。②在丘陵地区修建中小型水库,有利于存储水源,灌溉农田。③大规模开辟“水利田”,扩大了垦田面积。④在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有利于引水灌溉。⑤在低田采取浚治河渠等方法,有利于解决积水等问题。
综上,宋代南方不断兴修水利,有利于防洪灌溉,增加农业用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选择项目三:种植技术提高。
宋代时,南方“稻麦复种技术”逐步推广,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综上所述,宋代南方种植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农业发展。
在答题时,建议学生采用“总—分—总”的三段论形式,最好能写出小结部分。具体阐述时,可以按要点分点答题,这样使答案逻辑结构更加严谨。考生在答题时,注意要尽量采用“史实+评述”的答题结构,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总之,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可以按照上述流程解答此类型的试题,这样在中考中才能迅速锁定考点、联系课本知识、选出最佳答题方向,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