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大赛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024-01-03 00:47吴海毅
体育科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类大赛互联网+

吴海毅

(华侨大学团委,福建 厦门 361021)

1 “互联网+”大赛简介

1.1 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双创号召。2015年6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热潮[1]。为进一步明确支持创新创业意见措施,2021年国务院再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22年4月,《福建省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措施》中指出:“将学校国赛、省赛获奖情况列入福建省高校‘双一流’和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评估指标体系”。

1.2 “互联网+”大赛发展

2015年,首届大赛在吉林大学举办,旨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比赛的大学生回信,勉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2]。2015年至2021年大赛已连续举办7届,7年来累计参赛项目达到603万个,来自全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的2 533万名大学生参赛。近年来,教育部牵头建设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已达200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3万多门,组建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3.5万人,累计资助的国家级项目34万个,涵盖所有学科门类,资助资金总额超过58亿元。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已覆盖全国所有高校并走向国际化,是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学校最广的双创盛会。

2 基于“互联网+”大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义

创新创业能力由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构成,是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创造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基础,并可以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进而实现创新发展。“互联网+”大赛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敢闯会创”,同时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发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从“就业从业”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2.1 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互联网+”大赛经过发展沿革,不断调整和完善赛道及评审规则,由注重项目完赛逐步调整为注重学生在项目中的成长,注重学生创新思考和动手实践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探索知识,分析和发现问题,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创造能力。

2.2 有利于探索人才培养途径

“互联网+”大赛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导向,推进各高校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互联网+”大赛的评审规则经过不断修订,逐年重视“教赛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高校推进专创融合建设,有助于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探索与完善。

2.3 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大赛特别设置了“青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条专门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开展,将党史教育、国情思政、乡村振兴、红色筑梦等内容自然融入创新创业之中,有利于发挥各高校专业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3]。

2.4 有利于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互联网+”大赛以项目构建为基点,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项目社会运用价值,把专业知识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赛特别注重学生在科技成果研究中的有效作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形成创新、教育、人才和产业整体链条,助力打造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3 体育专业大学生参赛情况及问题分析

3.1 参赛意识低,创新动能不足

从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国赛体育类项目获奖院校统计情况,共有21个高校项目获奖,占教育部公布的参赛院校数(4 347个)的0.48%。查阅获奖高校名单,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5所体育类高校上榜,且均未能入围全国大赛现场决赛,只获得铜奖。笔者所在的华侨大学体育学院,2022年第八届“互联网+”校赛报名数量59项,占学校报名项目总数(5 060项)的1.16%。以上数据显示,体育类专业及项目参与“互联网+”大赛较少,师生参赛意识相对不足,也从侧面显示体育创新度不高,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的现象。

3.2 获奖数量少,项目质量不高

根据教育部2022年3月公布的第七届“互联网+”大赛获奖名单,笔者以“体育”“运动”等涉及体育竞赛和产业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整理,共计有25个项目获得国赛奖项,仅占国赛获奖总数(2 500项)1%,体育类项目在该项大赛中获奖数量较少。其中获得银奖及以上,即入围全国总决赛现场决赛数量7项(其中金奖4项,银奖3项,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占整体入围项目总数(800项)0.88%,体现出高质量体育类项目偏少,项目整体在创新力和竞争力显示出较大不足。

表1 第七届“互联网+”大赛银奖及以上体育类项目名单

3.3 专创融合弱,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以专业技能为主,与创新创业融合度不高,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相对脱节。学校针对体创融合开设的课程不多,大部分也只是通识理论课,所能辐射的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营销等类型的跨专业融合课程较少,较多集中于《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学生理论知识储备较为薄弱[4]。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较为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运动技术水平提升,主要精力投身于专业素养的提升。体育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国创训练计划、自主创业等实践较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体育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提升方面重视程度不足。

3.4 理论研究少,教师指导不深

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笔者以“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等关键字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文献查找和对比,发现基于“体育”视角的研究文章较少,总体占比仅为0.8%。在41 912篇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中,体育类研究只有321篇,占比只有0.77%。在9 154篇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中,体育类仅有68篇,占比仅为0.74%(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在1 129篇关于创新创业大赛的研究中,只有5篇体育类相关研究,占比仅仅只有0.4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体育类师生对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不足,整体氛围不够。从具体工作角度看,体育类专业教育比较重视运动水平提升培养,侧重体育竞赛研究和指导,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指导较弱,大赛指导能力同时也存在缺陷,部分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启蒙和深入指导项目上存在畏难情绪。

表2 体育类创新创业类文献研究情况统计表

4 华侨大学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参与情况分析

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以及学校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情况,笔者以华侨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有效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97.5%,有效率 92.31%。

4.1 创新创业想法

统计显示,有3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说明在学生群体中,随着双创竞赛和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已有一定的兴趣。选择“有兴趣、没想法”的学生占32%,表明学校仍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指导,进一步启迪和萌发他们的想法。此外,对创新创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占18%。

4.2 创新创业动机选择

如图1所示,在创新创业动机选择上,“个人兴趣”和“自我实现”两个维度上是学生的首选,体现出了现代大学生基于自我兴趣及实现出发的创新创业梦想。大学生同样希望国家能在政策上有较多支持,这部分学生占到了19%。另有16%的学生认为人脉关系对创新创业比较重要,另有11%的学生认为要结合所学专业,即围绕专业学习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

图1 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分布图

4.3 创业者能力素质

在创业者最需要的能力素质方面,体育专业学生认为学习能力和管理协调是最重要的,分别占到了21%和20%,他们认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能力积累,在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协调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此部分占比达到17%、15%、13%。

4.4 创新创业领域倾向

如图2所示,在创新创业领域倾向分布上,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运动方向的比例最大,占到40%,其次是体育产业方向,占比为29%。可以看出,学生对基于体育专业做创新项目和创业体验的意愿和倾向较浓厚,学校未来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及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往体育产业相关领域延伸。

图2 创新创业领域倾向分布图

4.5 创新创业知识储备

如图3所示,体育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分布上,学生认为销售管理及创业基础是比较重要的,分别占比26%和25%,说明学校可以在销售及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做更深入的指导。此外专业基础、法律常识及财务税务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体育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构建上对知识的吸收需要更加全面。

4.6 创新创业需求支持

如图4所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最需要在资金支持和创业辅导上得到学校及社会的帮助,两部分分别占比28%和25%。同时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该部分占比19%。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和力量的支持和助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成长。

图4 创新创业需求支持分布图

4.7 体育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表3所示,在体育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占21.11%,认为一般的占36.67%,认为不够的占24.44%,认为相对平淡的占17.78%。学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氛围的建设和营造,让更多的学生从环境上感受创新创业热潮,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中来。

在参加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方面,只有7.78%的学生参加过,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社团的学生占到28.89%,说明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也是学校相关社团较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参与的途径。

在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方面,参与过相关活动的学生占19.44%,其中听说过但未参与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45.56%,另有35%的学生并未关注过。整体上说明体育类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及活动,提升创新创业素养。

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方面,只有8.33%的学生参加过国创计划,说明参与度比较低。国创计划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启蒙和重要体验阶段,体育类专业学生基本没有参加此类训练,在后续的竞赛中较难脱颖而出,很难形成较好的前端基础。

在关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方面,不关注的学生占57.78%,偶尔关注的学生占40%。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上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行更多的政策宣讲及引导,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创新创业,学生也更能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

在入驻校内外创新创业园及众创空间方面,目前没有体育专业学生项目入驻园区,反映出了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创业活动较少。有15.56%的学生知道创新创业园区,但因没有创业项目,没有入驻孵化想法。有4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学校有创新创业园区或众创空间,说明学校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普及性认识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5 基于“互联网+”大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5.1 提高站位,深化思想认识

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理解新时代“四新建设”发展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求,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发展主要位置。认真领会新时代教育基本规律,通过“互联网+”大赛等双创竞赛,引导体育专业学生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质量、新体系、新文化,在校园中营造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新风尚[5]。

5.2 精准发力,科学合理定位

体育专业院校要有自身的基本定位,除了做好体育专业技能培养,还要对标自身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差距和不足,科学定位,找准自身发力点。大多数体育专业院校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均未能有所建树,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进行专创融合实践,挖掘体育专业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发挥体育专业学生活力强的特点[6]。拓展体育内涵,延伸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体育游戏、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师生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体验。

5.3 完善课程,创新教学方式

结合体育专业的建设要求,通过在现有课程中植入新思维、新方法,开设紧跟时代动态和科技前沿的现代体育课程,将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融入教学,做到课程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加强体育专业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关注用科技助力体育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体育专业学生技能强、有活力、讲团结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从灌压式教学转变成主动探索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尝试。

5.4 加强培训,提升指导水平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的指导培训,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研讨会、沙龙和讲座,加强专创融合理论和实践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实施师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教师赛事理论和实践指导水平。加强与体育企业合作,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组织举办教师企业行及挂职锻炼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升真实创新场景认识和创业实践能力[7]。

5.5 整合资源,挖掘特色优势

加强校内外资源对接联系,针对目前的体育热点前沿行业做好创新创业项目选题,找准项目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指导,根据体育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教学源头开始关注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的学生潜质项目,拓展学生专创融合思维,重点挖掘优秀本科生和有专利技术的研究生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红旅体育项目、有成功落地潜力的体育创业项目等,整合资源,挖掘跨专业融合培养优势,真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 结语

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多类型科创竞赛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平台,给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要提升组织保障,精准化实施科创育人政策。从顶层设计、部门协同、奖励政策等方面推进全员重视、全面发力、全程备赛。要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全员化覆盖科创育人主体。要从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方面加强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源头建设。注重体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科创竞赛指导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及教学研讨活动。要聚焦重点赛事,常态化打造科创竞赛平台。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构建多维度赛事平台,鼓励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竞赛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更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猜你喜欢
体育类大赛互联网+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