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心悸处方用药规律*

2024-01-03 07:18:48张子文黄云菲赵宇曦
西部中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甘味心阳麦冬

张子文,赵 旭,陈 静△,万 星,黄云菲,赵宇曦

1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2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心悸属中医学中“怔忡”“惊悸”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导致心悸的病机多种多样,包括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等[1]。治疗心悸的方法,从《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方到历代中医的验方,各有所长,数不胜数。如何能让这些处方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分析这些处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是围绕着中医药继承、发展、传播和创新4 个核心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中医药特点,辅以临床实际情况,建立的以中医数据分析为核心,体现中医传承特色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心悸处方用药进行系统分析,以归纳出治疗心悸处方的组方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以“心悸”“中医药治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1996 年至2019 年治疗心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献,共得到文献333篇,经筛选后收集处方46首。

1.2 纳入标准所收集的文献中必须有治疗心悸的处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

1.3 排除标准[3]1)病案完全相同的文献,按1篇选用,其余删除;2)处方组成未列全和未标明剂量的文献;3)疗效较差的文献。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以《中药学》为准[4]将所收集文献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例如将“川军”统一成“大黄”,将“生黄芪、北芪”统一成“黄芪”,将“南五味子”统一成“五味子”,将“瓜蒌根”统一成“天花粉”,将“苏子”统一成“紫苏子”,将“川牛膝”“怀牛膝”统一成“牛膝”等,将“炙甘草”统一成“甘草”等。

1.5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5],此操作在“方剂管理”模块中建立组方数据库,在“数据分析”模块中选择“处方分析”,进行组方规律分析。

2 结果

2.1 心悸证候频次46 首处方治疗心悸病的证候以气阴两虚证出现的频次最高。见表1。

表1 46首处方中心悸证候频次

2.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 46 首处方以温性、甘味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药物归经涉及12 条经络。见表2—3。

表2 46首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

表3 46首处方中药物的归经

2.3 用药频次统计46 首处方中筛选频次≥2 的药物,共计59味。见表4。

表4 46首处方中出现频次≥2的药物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应用关联规则,设置“支持度”=5,调整“置信度”=0.6[6]。经分析后得到42 组常用药对,见表5。得到包含18味中药及核心药对之间的网络关系图,见图1。

图1 核心药对之间的网络展示

表5 46首处方中的常用药对

选择“规则分析”模块[7],对表4常用药对的用药规则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药物组合多为温阳通阳药或补气温阳药+补阴药,见表6。

表6 46首处方中常用药对的规则分析

2.5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设置相关度为7,惩罚度[8]为2。选择“聚类”选项,取出4 组由3 味药组成的潜在新方组合,见表7。形成的新处方网络关系见图2。

图2 新处方的网络关系

表7 聚类分析潜在新方组合

3 讨论

近年来,心悸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医学秉承整体观念,依据辨证论治,采用多种治则治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集成一般统计法、文本挖掘、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等分析方法,并将相关分析算法进行软件化的一个中医药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可用于医案数据挖掘、疾病方剂、用药规律分析等[10]。

从证候频次结果可以看出,心悸发病的中医病机可以总结为心阴心阳失去平衡;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血运行不畅;水饮停心,心阳受扰;脾胃运化不足,心失所养。上述结果再次证实正常的心功能主要依赖于心阴心阳的平衡,心阳鼓动血液运行脉中,并护卫心神于外,使心阴不致耗散,心神安谧于内;心阴则使血脉充盈,并化生心阳,充养心神。正所谓:“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11]

从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情况可以看出,治疗心悸的中药中应用最多的是温性药物,多具有温中、补阳、散寒的作用[12]。治疗心悸使用最多的是甘味药物,甘味药物能补、能和、能缓,可补虚调中、缓急止痛[13]。治疗心悸常用药物的归经以心、脾为主,心悸病位在心,药物归经为心可引药直达病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药入脾经可扶正补虚。《金匮要略》开篇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亦可见实脾宜用甘味药[14]。如此可见,治疗心悸常用的药物是归经为心、脾,药味为甘味的温补药物,这与心悸病正气虚弱,心阳虚损的病机相合。

从药物频次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心悸的常用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补虚药:包括补气温阳药甘草、人参、白术、党参、黄芪等,滋阴养阴药麦冬、五味子等;另一类是与补虚药相互配伍的药物,如健脾渗湿药茯苓,其与白术相互配伍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功效。活血养血药有当归、丹参、川芎、白芍与补虚药配伍,可以在活血的同时又不伤气血。此外,温阳益气药和滋阴养阴药也常常相互配伍,共同调节心之阴阳平衡。这些常用药物基本都是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经方中的主要药物,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等[15],这与心悸的病机心阳不足,在不同病理阶段又常兼有血瘀、阴虚的认识是一致的。

从药物关联可与看出,临床治疗心悸的常用药物组合置信度最高的是柴胡和甘草。其原因可能是心悸患者多伴见肝脾不和导致的食少、胃痛、嗳气,因此在治疗心悸病的同时,医者会配伍调理肝脾的药物。柴胡和甘草配伍可以调肝气、补脾气。临床治疗心悸的常用药物组合是党参和丹参,可起到补气活血的作用。之后是桂枝和甘草,白术和茯苓。桂枝和甘草可以组成桂枝甘草汤,是临床治疗心悸的经方,其有补助心阳,生阳化气的作用。白术和茯苓相互配伍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功效。此外还有五味子、麦冬、人参的组合,这一组合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心悸主要采用温阳益气养阴的治法,同时配伍理气健脾等标本兼治的治法[16]。

本研究还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潜在新方组合:丹参-甘草-白附子、丹参-甘草-瓜蒌、麦冬-白术-龟甲、麦冬-白术-土鳖虫。可分为两组:丹参-甘草组和麦冬-白术组。丹参是活血化瘀之要药,甘草补中益气,两者配伍可起到益气活血的功效[17],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与甘草配伍可有温心阳之功[18],三者配伍有益气活血,温补心阳之功,治疗由心阳不足所导致的心悸效果极佳。瓜蒌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之功,瓜蒌与丹参、甘草相配伍可在清热化痰的同时又起到益气活血之功,能更有效地治疗血行不畅,或痰结于心的心悸。麦冬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白术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两者配伍可起到补气健脾和益胃生津的功能[19],再配伍龟甲有补气生津,滋阴潜阳的功能,可以治疗心阴虚火旺的心悸。土鳖虫味咸,性寒,归肝经,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20],与麦冬、白术配伍主要取破血逐瘀的功效,在逐瘀的同时起到补气生津的作用,可治疗血行不畅导致的心悸。基于上述分析,治疗心悸心阳不足者可采用丹参-甘草-白附子,治疗痰多痹阻心脉者可采用丹参-甘草-瓜蒌,治疗心阴虚火旺者可采用麦冬-白术-龟甲,治疗瘀血较重者可采用麦冬-白术-土鳖虫。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基于V2.5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疗心悸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其组方规律、药物频次和相关联系,得出了常用的药物配伍原则是温阳益气类为主,养阴活血类药物协同治疗的结论。这一结论为心悸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研发治疗心悸的中药新药提供了有益线索。

猜你喜欢
甘味心阳麦冬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毛巾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肃农业(2020年12期)2021-01-07 13:43:04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肃农业(2020年10期)2020-11-05 03:22:18
沙参麦冬汤缓解老慢支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6
UPLC-MS/MS法检测妇康宁片中掺加的山麦冬
中成药(2017年4期)2017-05-17 06:09:51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中成药(2016年4期)2016-05-17 06:07:50
心若向阳
沙参麦冬汤治疗感冒后肺阴亏虚型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