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

2024-01-03 08:11刘振海魏永军祖强王春风
江苏高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刘振海 ,魏永军 ,祖强 ,王春风

(1.盐城工学院a.学生处,b.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2.江苏省教育厅 高等教育处,南京 210024;3.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务处,南京 210024)

一、社会认知理论与分析框架构建

社会认知理论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诞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源于心理学家K.考夫卡、W.克勒和M.魏特海默等人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重点阐述了社会认知中整体与个别的辨证关系,强调行为、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三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决定。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他人来获得知识、形成态度和行为,并将这些过程置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解释,认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与行为因素三者之间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共同决策受个体、环境、行为的三方交汇交互作用[1]。一是社会学习方面。社会认知理论强调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个体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提供正面的学习模型和示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那些具有积极价值观、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角色模型,如政治领导人、社会活动家等,激发学生对这些模型的认同和模仿,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行为能力。二是社会认同方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认同,形成自我身份和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来促进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身份建构。通过提供积极的社会参照群体和社群环境,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政治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项目或思想政治讨论小组等,让学生与志同道合的同伴共同学习、交流和成长,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认同和参与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本研究依托社会认知理论的个体、环境、行为三重交互因素,构建思想政治素养(学生个体层面)、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环境层面)、高校思政教育行动路径(行为层面)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推动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新型传播平台。就教育载体而言,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全新的、动态的平台。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使得其在内涵、空间、信息以及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成为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条件。

(一)内涵的延伸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具体表述,学界观点各异,但是其基本的维度只有两个:一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二是作为学科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前者[2]。通常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借由信息技术不断扩展“做什么”“怎样做”的具体内涵。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一方面赋予了信息技术以更深的意义和内涵,另一方面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及其所载各类观点进行碰撞、博弈和融合,不断生成新的文化,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影响[3]。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媒体背景下,数字技术弱化了传统媒体间的差异,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缔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呈现出延伸性的特点。

(二)空间的拓展

教育空间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本要素,教育空间中的“空间”概念隶属于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该空间不是一个自然范畴,而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是真实与想象、事实与经验、个体与群体的结合。马克思指出,科学合理的空间认知应当将思想文化、社会空间和空间实践结合起来,使得空间的主体不仅能正确理解空间生产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能更好地拓展辩证法的视域。就教育的演进历史而言,从形式化教育的出现到教育实体的形成,“学校”成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经由“学校”实体,松散化、游离化的教育空间状态逐渐凝聚成具有制度化的教育空间系统[4]。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空间中,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空间元素达成稳定的教育空间形态和空间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基于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场域与意义的结合体,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性质,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拓展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虚拟空间走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断扩展其内涵。网络通信的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以其便捷性、趣味性、交互性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体现出其网络教育空间的特质。尤其是新媒体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进一个新的网络“场”,这个“场”不是以往校园空间的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元素和各类海量信息的崭新教育空间。

(三)信息的多元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相关元素具有立体性,视觉效果具有流动连续性,与媒体受众群体具有交互性,人作为新媒体环境中的核心用户,具备了信息交流与社会建构的数字化身份。新媒体中出现的微博、论坛、公众号、短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促进了信息量的递增,信息发布、人际互动等显得极为便捷,线上互动形成网络社群形式也极为常见。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师生营造了新的认知体验。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播方式,也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不限时空的便利途径。另一方面,新媒体直觉式的信息传递,弱化了不同主体间的互动角色差异,使师生能通过感知能力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交流。可见,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信息的增值。

(四)模式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是由提供方决定的,受众方只能单向地接收媒体信息,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多元传播方式,每一个个体不仅是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一创新性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革[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实现了师生均可成为教育内容的传播参与者,通过各种新兴媒介,师生能构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方面更加便捷、更加平等,传播链也不再只局限于自上而下的模式,产生出一种个性化的生态传播结构,营造出“后喻文化”氛围,教与学的角色定位被重构,真正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变革。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难度增强

互联网在为我们提供开放、多元、高效的信息平台的同时,其特殊的文化土壤和传播语境也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增强。其一,网络诈骗危害了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其二,新媒体的“全面性”与“共享性”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依赖症。其三,新媒体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有时会呈现一些低俗的信息,其中不乏宣扬物质主义、奢靡主义的言论;再加上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助长了一些个体肆意发布网络谣言[6]。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处于价值观与人生观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此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有时会让他们信仰缺失,甚至在价值观方面迷失方向。

(二)师生深层次交流互动的应然要求提升

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通过有效的交流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调动教师实施教育与学生接受教育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7],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新媒体强调师生深层次交流互动,由此对以往的师生关系提出新的挑战。新媒体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平台,能为网络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有时不能准确鉴别一些披着逻辑、科学外衣的不良观点,容易接纳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想,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独立地获取信息,自主地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又崇尚解构各种主流思潮。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教育空间,如果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陷入困境。但是,当下高校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之高校对于新媒体环境的监管与规范的无力以及师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性与效能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局面。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就是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有其丰富的表现,这种表现充分体现在内容和方式两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容是评价运作的基本“尺度”,而评价的方式则是这种“尺度”的“丈量”表现[8]。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往考核评价的“尺度”发生了变化,以“尺度”来“丈量”的方式也亟待调整和创新。就“尺度”而言,与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同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评价不仅要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要评价教师对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基本判别能力以及教育引导的实际效果。从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视角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实现从静态单一到动态多元转化,从传统灌输到交互对话转化,从升级换代到深度融合转化,从理论认同到体验认同转化。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在内容与形式上亟须调整,以营造有利于促进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制度环境,形成评价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学生个体层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理念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教育者通过互动和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学习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互动形式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利用中,通过分享和借鉴这些经验,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作融入学生群体,使工作更具引导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以服务学生为切入口,注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和分歧,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环境塑造层面:平台建设与共同体构建

1.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新媒体时代存在信息过载和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媒体的隐含意义的解读以及媒体工具的有效使用等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整体、全面地分析和评估媒体传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意义,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辨别信息,并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随着新媒体不断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网络社会形态逐渐形成并扩大,高校应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行动中去,鼓励学生创机制、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2.构建网上网下的同心圆共同体。厘清整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到认知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自上而下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是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要依托新媒体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传递模式,让师生更加平等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建立多维度的信息互动渠道,确保从学校、学院、班级到个人互动交流的全覆盖,这样才能让每位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个体与集体的密切关系,也能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及思想教育时更易达到“一呼百应”的互动效果[9]。此外,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议事厅,在加强互动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下的热点网络舆论,通过BBS等平台掌握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及其舆论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行动决策层面:基于党组织引领优势,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和提升教师新媒体素养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组织可以影响个人行为和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来传递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准则。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沿组织,探索并促使基层党组织进入新媒体,可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无盲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结合当前国情与本校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展网络主题讲座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滋养下健康成长。可探索在大学生网络组织中建立党支部,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注重线上互动与线下的沟通交流,不断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共同营造优良的思政教育舆论生态。

2.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认知理论提出,教育者在课程中设置正面的角色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人物事件的认同和模仿,从而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行为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形式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更好地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点,新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要注重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网络传播平台的搭建及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10]。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积极运用在线课程的知识传递和价值建构功效,让大学生真正入脑入心。同时,高校应建立课内与课外协同机制,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

3.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广泛,师资力量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因此,大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师资培训、教学评估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就思政教育而言,教的能力素质有两个关键要素。其一,熟知思政教育的规律、内容与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网络新媒体环境,思政工作者还应对网络案例讨论、网络情境模拟、头脑风暴等创新性教学方式游刃有余,能采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立场观点点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与现实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与困惑,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仍应保持自律精神与网络道德。其二,多元化技能是必备的能力素质。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还需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自身的网络教育媒介素养。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