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伟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2022 年10 月27 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共赴延安,瞻仰革命圣地,重温党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1]。在当前学习、研究和传承红色血脉的热潮中,如何在全国各地扎实开展红色血脉传承活动,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学习、认同和践行红色血脉,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探索一条有效且高效的红色血脉当代传承路径,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人民理想信念,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血脉,曾发挥过塑造忠诚、勇敢和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重要作用。步入新时代,红色血脉开始担负新任务,其落脚点逐渐转向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公民方面。但无论时代发生何种改变,红色血脉都不会脱离塑造人的灵魂和助益人的成长之归宿。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系列问题,从部分官员违法犯罪到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从有的国人崇洋媚外到一些青年“低欲”“躺平”,无不映射部分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在危机并存的时局背景之下,只有坚定不移传承红色血脉,筑牢新时代社会发展之基,塑造新时代精神追求之魂,才能克危为机、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偏航,才能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无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新时代,要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时代大势,不忘初心使命,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满腔的热情,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去,我们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赢得的一切伟大胜利,都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矢志不渝赓续红色血脉的基础之上。同样,新时代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创造新的伟业,也必须继续坚持传承红色血脉。传承红色血脉驱动中华儿女永志不忘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自觉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得中华儿女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激励中华儿女争先走在时代前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的政治认同,助益中华民族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激励青年仁人志士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质言之,红色血脉犹如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庞大根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个伟大的根系上生根发芽,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之花。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为此,需要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精神塑造灵魂、激励人心以及提振士气的关键作用。恩格斯曾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这一经典论断同样适用于新时代中国精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孕育了符合当代实践特征和理论思维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精神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自觉地将红色血脉注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所有实践之中。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标识,更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之魂。“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3]传承红色血脉事关全体中国人民价值取向以及价值追求的方向和层次,其所具有的锻造人民坚强意志、培育人民精神品质以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等重要作用,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要一以贯之传承红色血脉。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4],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部理论和实践最鲜亮的底色。历经百年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造福于民,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而红色血脉正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以及初心使命等的凝聚,它充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之中,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底色。近代以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忘传承红色血脉,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厚的理论基础。展望未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依旧需要红色血脉的全程护航。
近年来,关于红色血脉的研究、宣传以及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各界对红色血脉的重视程度获得了一定提高。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客观地承认,新时代传承红色血脉依然面临传承环境复杂、传承意识不浓、传承方式单调等现实性问题亟待解决。
现阶段,红色血脉传承所需的优质社会环境与我国社会环境复杂严峻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这无疑给畅通传承红色血脉带来了一定挑战。首先是传承红色血脉的舆论氛围尚有不足。纵观我国各类宣传平台,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权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抑或是时下风靡的手机APP,虽然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对红色血脉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推介,但浓厚舆论氛围的真正形成尚有距离,因而宣传力度的持续加强,宣传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理应成为我国舆论机构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其次是传承红色血脉的社会大环境不尽人意。众所周知,红色血脉的永续传承从来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保驾护航。尽管红色血脉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但关于红色血脉传承的社会性活动比较单一,开展频次十分有限,却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多重风险挑战,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有些不法分子在境内外大兴历史虚无主义之风,公然丑化革命英雄,篡改革命历史,这显然会给红色血脉传承造成一定创伤。最后是红色血脉传承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较为成熟的传承体制机制是传承好红色血脉的题中之义,如何以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以形成传承红色血脉的强大合力,需要有关各方进一步深入研究。
红色血脉不只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宝贵财富,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红色血脉的传承却仅限于党政机关、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各级各类学校等主体[5]。红色血脉传承主体单一化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传承主体的传承意识也有待增强,无法充分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红色血脉传承。红色血脉的传承是一个主客体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主体的传承活动要符合客体的心理预期。现阶段,我国传承红色血脉的主客体认识仍存在较大偏差。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传承举措未能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心理,无法将红色血脉的传承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反过来,民众又未能充分理解红色血脉的真正意涵、表现形式以及时代价值,主客体之间仍旧是教育与被教育、灌输与被灌输的被动关系。人们徒有参与红色血脉传承活动之名,却鲜有内化红色血脉之实,这俨然是一种无效的传承,最后就难免呈现出红色血脉不为人主动传承和难以形成传承规模效应的现实窘况。
红色血脉的当代传承需要重点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形式不能服务内容,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内容也会失去完美呈现的机会。因此,在传承红色血脉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红色血脉与其传承方式之间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发挥不同方式的不同功效,坚持因人、因时、因事制宜的原则。当前,社会各界在传承红色血脉的实际过程中,碍于没有浓厚传承氛围和充足传承主体的保证,加之传承方式的简单化与形式化,不免出现传承活动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的尴尬。在十分有限的传承活动中,也多是依托会议、宣讲、教学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不言自明的是,传统传承方式由于存在自身局限性,往往难以赢得民众的关注,引起他们的共情更是难上加难。仅有的一些传承活动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形式化和任务式的固定活动,参与主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十分低下,传承效果自然难尽人意。例如,当前我国高校红色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客观说来,在高校红色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成效方面,仍旧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高校需要把红色血脉传承工作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教育主体须要摆脱说教、灌输等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须要进一步压缩“机械完成教学任务、低视培养目标实现”的教育“市场”。
倘若将红色血脉的当代传承喻为一只风筝,要想实现风筝的高飞,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风向、空旷的场地等环境条件,即红色血脉传承的氛围和环境,它决定着放风筝是否具有可行性。还需要配备一条风筝线,即红色血脉传承的方式方法,它的质量和长度则决定着风筝的飞翔高度。更需要一个放风筝的人,即红色血脉的传承主体,它决定着风筝的飞行姿态。
浓厚的传承氛围和优质的传承环境是红色血脉行稳致远的前提条件,新时代传承红色血脉,需要从舆论氛围、社会环境和传承机制三个向度探寻可行路径。
首先,要营造红色血脉传承的舆论氛围,全面提升红色血脉的宣传力度。长期以来,新闻事业都以党和人民的喉舌所著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6]红色血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传承红色血脉不能不算做是一个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的大事。鉴于此,我国各级新闻舆论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红色血脉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需要活跃在不同战线上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为红色血脉的当代传承量身定制一整套宣传体系,使用适宜手段,发动足够力量宣传红色血脉。同时,在新闻舆论机构宣传红色血脉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和帮助一些非主流舆论机构,提升红色血脉相关内容的推介力度,引导各主体在全社会形成主动传承红色血脉的党风、政风、社风和民风。
其次,要构筑红色血脉传承的社会环境,增加红色血脉传承的社会性活动。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助力。“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7]因此,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为传承红色血脉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而言,需要相关部门精心设计符合民众审美习惯、贴合生活实际的主题传承活动,依据受众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传承方式,在城市和乡村定期开展红色血脉传承活动。众所周知,于中华民族,节日的意义十分重大,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借助节日载体才得以流传后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和记忆。就此而言,可以通过设立红色节日或红色纪念日的方式推动红色血脉的世代承继。
最后,要建立红色血脉传承的联动机制,形成传承红色血脉的保障体系。达到全员、主动和永续传承红色血脉的好状态,需要成熟机制的引领、保障和规范。一方面,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8]青年是传承红色血脉的关键主体,是红色血脉传承主体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红色血脉传承面临的困境之一,正是青年学生传承红色血脉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以及实效性不强。基于此,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让红色血脉在三个场域之间得到有序传承。学校要在家庭红色教育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社会要在学校红色教育的基础上持续输出,三个途径要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力图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传承红色血脉的高效协作和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区、单位、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红色血脉具有深厚的人民性,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传承。实现红色血脉的全员传承,必须要抓住广大社会从业人员这一庞大主体。不同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教育引导广大社会从业人员传承红色血脉往往更具挑战。这需要社区、单位、社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完成自身使命任务的同时,积极配合其他主体的传承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争取在有限的场域内开展更多符合社会从业人员特点的红色血脉传承活动,尽快开发出一套社区、单位、社会三点连线的传承体系。
如何使“红色血脉”这个民族传家宝后继有人、深入人心,且见诸于个人与集体行动。需要激发多元主体传承红色血脉的责任,加快形成红色血脉当代传承的正效应。
首先,激发政府主体责任。政府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主体,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职能,理所应当成为红色血脉传承的主导者。因此,政府必须要主动作为、勇于作为、乐于作为。第一,要加大红色血脉研究力度,逐步增强红色血脉的社会认同。红色血脉的理论研究离不开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支持,政府需要统筹资源,调动各领域专业人士系统研究红色血脉,组建红色研究院,加强红色档案的归整与保护,拓展红色血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红色血脉的当代传承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要系统保护红色资源,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库。须知,将红色血脉的当代传承完全诉诸理论研究是有失偏颇的,还必须借助红色资源的物质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9]这启示政府要善于利用红色基因库,尽快出台和完善保护红色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升红色资源保护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红色血脉的当代传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要带头传承红色血脉,形成红色血脉辐射圈。党风、政风、社风和民风是能够互相影响的四大风气,积极主动传承红色血脉的党风政风无疑会促进全民传承红色血脉的社风民风的形成。
其次,要激发社会主体责任。全面、完整、准确地传承红色血脉要求我们必须要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传承之中,进一步扩大红色血脉的传承主体规模。第一,要推进红色血脉进企业。中国企业搭乘改革开放的快车,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其规模和实力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且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有鉴于此,开拓红色血脉传承的企业阵地紧迫且必要。在企业推进红色血脉传承,应区别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采取符合各自特点的方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传承活动。例如,中国三峡集团通过深入挖掘三峡红色资源,系统总结三峡红色基因,为传承红色血脉做了充足准备,成为了国企传承红色血脉的业界标杆。第二,要打造传承红色血脉的协会阵地。回顾历史,中国民间协会为民族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就曾利用文艺的力量,鼓舞了无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抗争的中国军民。当今社会,类似的协会数不胜数,甚至部分协会本身就是红色血脉的“代言人”和“继承者”。因此,在协会中传承红色血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要充分发挥学校铸魂育人的教育功能。校园传承,首要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带头传承,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红色血脉便能实现畅通传承。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传承红色血脉的体制机制,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在“红色学堂”里得到充分浸染。
最后,要激发家庭主体责任。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掘、继承和培育红色家风,走出一条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传承红色血脉的特色传承之路。“家庭是家族的始点,是民族的纽带,是社会的细胞。”[10]新时代鼓励家庭主体传承红色血脉,需要重点抓住以下两种类型的家庭。一要抓住革命英烈家庭。在革命先烈的积极影响和正确引导下,革命先烈家庭往往具有浓厚的红色家风。相对而言,此类家庭往往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炽热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党忠诚的优良传统,其家庭成员在红色家风的滋养下,逐渐把自觉传承红色血脉视为一种家庭责任。二要抓住当代优秀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家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家风。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这些优秀家庭往往起着正确引领和带头示范的关键作用。
回溯党的百年奋斗史,不难发现,红色血脉在中华大地上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一直为国人所代代延续。究其根源,正是百年来红色血脉的传承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主动适应时代的传承要求。红色血脉的传承重在当代,在世情和国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可以从创新传播方式、传承形式和教育理念三个角度出发,开拓一条行之有效的红色传承之路。
首先,要创新红色血脉传播方式。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人类生活方式天翻地覆的变化。数字技术繁荣的时代背景启示我们,要将数字技术引入传播红色血脉的实践之中,让数字技术服务红色血脉,以适应国人生活方式的变更。具体来说,需要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格局。长期以来,红色血脉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央视、卫视以及官方报刊等权威媒体,反观深受现代人喜爱的新兴网络媒体却鲜有涉及。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传统媒体传播红色血脉的力度,地方传统媒体应结合地方实际,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血脉资源,创作体现本地历史沿革的传播作品。中央传统媒体要善于综合地方媒体的传播成果,将更加全面、受众更易接受的传播作品投放给全国人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 站等新兴网络平台传播红色血脉。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兴网络平台具有受众量大、覆盖面广、碎片化传播、受众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等鲜明特点。这要求在创作和传播红色血脉作品时,需要处理好内容规范合理与作品质量上乘的关系,做到充分把握受众心理,抓住民众闲暇时间,适时适度推介红色血脉的相关内容。
其次,要创新红色血脉传承形式。现阶段,红色血脉传承正面临着阵地窄、受众少、活动小、效果差等现实困境。破解上述难题,必须要实现红色血脉传承方式的多样化和亲民化,力图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血脉,让参与主体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逐步建立起民众对红色血脉的情感认同,于无形之中提升传承效果。具体来说,需要创新传承活动的形式,不断开拓传承新阵地。由于开展红色血脉传承活动的主体十分广泛,这就要求各主体要精诚合作,促成多主体协同传承的良好局面。例如,新闻媒体机构可以与高校、红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开展合作,新闻媒体机构主持人邀请高校师生和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组成学习小分队,提前设置剧本,通过记录学习小组探访革命圣地的形式来传承红色血脉。各城市还可以借鉴合肥市设置“延乔路”的方式,以革命先烈的姓名命名城市道路,将红色血脉注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此外,社会各界还可以适度增加举办关于“红色”主题比赛的频次与场次,让民众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感知红色血脉,利用比赛的影响力扩大红色血脉在全社会的覆盖面。
最后,要创新高校红色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是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终点站,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为此,必须要利用好高校平台,千方百计将红色血脉输送给高校大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第一,高校教师要自觉提升“红色素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校教师的“红色素质”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自身本领过硬,自己又专又红,教学内容才会被吸引,学生也才会被说服。第二,要提升高校教育的红色底色。继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之外,还需要推动“学科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在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力求红色覆盖全部学科,让红色在大学校园里熠熠生辉。第三,要加强红色教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11]由此而论,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必须要一改往日说教说理的教育方式,借以游学、访学以及开设实践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到烈士陵园、先烈故居旧居、革命遗迹、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感悟红色文化。
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红色血脉的相关理论作为引导民众传承红色血脉的首要资源,在学术界的地位有必要得到一定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红色血脉的学理研究,以支撑红色血脉的永续传承。传承红色血脉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时代命题。因而,要加强红色血脉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过程中厘清红色血脉内涵,挖掘红色血脉故事,探寻红色血脉意蕴。以增强“四史”同红色血脉的联系来厚植红色血脉的历史底蕴;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红色血脉的联系来提高红色血脉的科学性;以增强新闻传播学同红色血脉的联系来提升红色血脉传承的实效性。在进行学理研究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实践应用研究,因为进行红色血脉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指导红色血脉传承实践,红色血脉本身就是一个更加侧重实践的时代命题,所以有必要加强实践应用研究,在实践应用研究的过程中累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