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推进

2024-01-03 10:54:57郭金金张科晓
三晋基层治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郭金金,张科晓

(中北大学,太原 0300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不仅是对世界现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合理借鉴和推陈出新,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耕现代化思想发展脉络的理论成果。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既是一种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一个过程,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宗旨。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揭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对于推动共同富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两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达到了高度统一。共同富裕的理念内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发展目标。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2〕35。从实现主体看,人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创造者和成果享用者,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携手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劳动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资源,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从覆盖广度看,共同富裕强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财富的合理分配,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做到人人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而奋斗。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是包含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全面富裕。一方面,物质需要是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产生其他需求的前提条件,因而,物质富裕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中国所追求的物质富裕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3〕28。也就是说,实现物质富裕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使人民的财富收入差距在社会良性运转的合理区间内浮动。另一方面,所谓精神富裕是指主体在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下,仍然可以自主选择和创造精神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各种精神要素资源,并且保持着积极和正面的精神状态的现象〔4〕。也就是说,在个体层面,精神富裕需要个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文化知识、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层面,精神富裕需要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特点的渐进过程。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局恨性、地理的差异性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的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按照党中央擘画的战略,到203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允许和支持一部分具有较强发展优势的地区和一部分辛勤劳动的人民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不断促进发展的渐进过程。立足现实,在中国这样一个14 多亿人口的国家,各个地区地理环境、资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所以,我们难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同一速度的富裕,也难以达到所有人无差别的同等富裕。我们的共同富裕并非无差别的绝对平均主义,而是富裕程度有差别性和相对性的共同富裕。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把握的辩证关系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问题导向,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不断的量变促成质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对辩证关系。

(一)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共同富裕迈进,既要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要坚持人人共享生产成果,即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实现效率和公平均衡发展。立足当前的发展实际,我们要紧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为发展不充分,所以要继续“做大蛋糕”,提高发展效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因为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所以要“分好蛋糕”,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和各行业间经济平衡发展,推动形成更加彰显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避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社会对于促进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积极作用。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挖掘市场内需,通过无形市场的自我调节主导彰显机会公平的初次分配。政府这一“有形的手”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通过政府的调控和干预,进一步克服市场自我调节的弊端,按照兼顾公平和效率、侧重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一收一支进行再分配。而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第三次分配是公益慈善,更加注重社会帮扶和互助,是由社会道德驱动的。

(二)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统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聚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共建解决的是“依靠谁”的问题,即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建共创美好家园;共享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即所有发展成果都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人人共享富裕。就共建富裕而言,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完善权利配置和运行监督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就共享富裕而言,一方面,共享要做到全体共享,所有发展成果都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在人人共享的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享要做到全面共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资源和财富的共同享有,在全方位共享中推动共同富裕。

(三)坚持循序与渐进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总体共进、逐步推进的实现过程。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递进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将共同富裕分为能满足人们基本生活刚需的低层次共富和能够满足所有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其他价值需要的高层次共富。共同富裕只有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才能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共同富裕由低层次共富向高层次共富循序渐进发展。其次,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从个别试点到逐步推行再到全面落实的过程。为了保证共同富裕的顺利实现,在立足全局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在个别区域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先行试点”工作,再根据实际情况展开“逐步推行”工作,从而为政策的全面推行和落实积累经验。2021年5 月浙江省被批准为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这正是我国为逐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做的积极探索。最后,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一方面,要尽全力解决迈向共同富裕目标路上的各种难题,站在全局的角度,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尽最大的努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在动态中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实现共同富裕要“量力而行”,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踏进新征程,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提低”工作等措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行稳致远。

(一)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必须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推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互衔接、协同发展,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一,高度重视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强调市场和政府的有效结合,它作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首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坚持多劳多得原则,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同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其次,完善制度安排,健全按贡献决定报酬、由市场评估贡献的机制。一方面,合理增加高精尖技术管理人才的生产收入,鼓励有为青年大胆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从而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最后,营造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规范的营商环境,从而激发民众的投资创业热情。政府既要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又要放管结合,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还要优化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另外,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融资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更加侧重公平原则,是对初次分配结果的优化和提升,能够更大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有助于稳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首先,提高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积极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监测和管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其次,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个税调节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优化税收结构,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依据纳税人不同的收入水平,采取分级税率制度,促进税收公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监管力度,严防偷税、漏税、骗税等行为,并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教育的方式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最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间财力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政策工具。要改善财政支出,创新转移支付方式,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预算支出直达基层机制,增强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确保中央拨付的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上。

第三,切实加强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发挥道德力量对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结果的有益补充,是先富群体本着自愿的原则,通过做慈善、公益、志愿等活动,引领后富的集中体现,对于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首先,落实公益事业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税收优惠和精神褒奖。其次,搭建慈善综合服务平台。要充分运用数字经济模式搭建规范、高质量的公益慈善捐赠平台,推动求助主体与慈善资源及时、准确对接,从而提升慈善救助的强度与速度。最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通过道德教育、社区宣传、道德感染等途径,充分唤醒社会道德力量,营造有益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敦睦、有爱社会环境,促进公益性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所在,也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实现共同富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和先决条件。

第一,以创新为驱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和“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加速迈进。以科技创新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深刻洞察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其次,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要加快专精特新人才队伍建设,以政策扶持激励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大力培养懂市场、会管理、有创新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互融互渗、相互促进,从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驱动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强化民生保障工作,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之基。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有利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有效覆盖,同时,统筹推进教育、就业、住房、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对于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政府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引导,促进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其次,拓展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托底帮扶相结合,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时,发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最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要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各类群体真实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另外,要加强综合性健康教育,增强公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与能力。

第三,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础。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效益,不断积累生态财富。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以优越且美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底。首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要因地制宜地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让绿色、低碳、循环的价值理念深植每一个公民的心底,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其次,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相互交融、相互赋能,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绿色低碳经济迸发出新的活力;反过来,绿色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数字经济提供更多具体生动的应用场景。

(三)聚力“提低”工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当前,我们必须紧抓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即“提低”和“扩中”。相比“扩中”,“提低”是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一方面,实现低收入群体增收,有利于鼓励勤劳致富、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相对弱势群体乃至社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低”为“扩中”提供必要准备,“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使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5〕。当前,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因此,要以农民为“提低”的主要对象。对于他们的“提低”,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有机会进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首先,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相比第一、二产业,是最能容纳劳动力的就业领域。要通过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家乐、民俗风情旅游和休闲农场等文旅产业,进而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其次,积极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宣传和资金扶持,引导更多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产业园区的整体建设上来,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帮助更多农民获得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帮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交通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以实现农产品的高效配送。同时,借助电商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唤醒乡村“沉睡资源”,为乡村发展赋能增效。首先,要充分盘活空闲的土地资源。对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闲置的宅基地,要充分考虑该地的发展优势,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原则,通过创新产业投资、建设文化事业、打造生态宜居地等多种土地资源盘活模式,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其次,着力推动乡村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要做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对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等资产进行清点、核定和评估,从而明确其资产所有权和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额,并在村中进行公示。在加强对集体资源监管的同时,还要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村级集体资源,发挥农村集体资源最大价值,从而带动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

第三,增强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要精准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技术保障,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发挥省级统筹作用,促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均衡发展。一方面,统筹推进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多部门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汇聚部门强大合力,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做好资金的统筹管理,以制度明确责任,推动省级政府下拨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精准落实,让更多农民能切实得到技能培训的机会。其次,整合培训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走进农民,切实了解农民培训需求,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就业的情况,设置更具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性。同时,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交融的职业培训方式,让农民既可以利用熟悉的乡野田间进行实训锻炼,又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群等数字化平台进行培训课程学习,通过这种多元、灵活的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农民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率。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