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旗 黄正平
【关键词】网络欺凌;法治教育;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57-03
【作者简介】1.刘守旗,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00)教授,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首届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荣誉理事长;2.黄正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00)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有人说,在今天,没有网络,人类的生存可能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之意,但也有几分是事实。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因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网络社会尽管很虚拟,但其本质依然是人的社会。因此,在传统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在网络社会都可能存在。事实上,包括网络暴力在内的网络欺凌现象,已经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现实的校园生活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我们认为,在消除和化解网络欺凌这个问题时,班主任应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形成共识。
一、要高度重视网络欺凌问题
无论是我们的日常观察,还是班主任的实践案例,都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校园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现象,已不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想象,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一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很显然,校园网络欺凌属于校园欺凌范畴。所谓校园网络欺凌,是指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网络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
早在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并且明确了治理范围和时限要求。同年,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9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持续深入做好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巩固治理成果,健全防治长效机制,2021年,教育部又制定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
应该说,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毋庸讳言,包括校园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一方面说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和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网络欺凌现象,既需要治理,更离不开教育引导。
二、要切实了解网络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
了解网络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切实解决网络欺凌问题所必须。网络欺凌问题之所以产生且难以根绝,主要与四大因素有关。
一是学生。中小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嫉妒心和自我保护本能,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发育还相对不成熟。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缺少兄弟姐妹,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让一部分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部分学生在班级群体交往中,容易把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看作一种恶意的诋毁,进而产生对立情绪,出现言语攻击、排挤孤立等欺凌行为。
二是网络。网络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颖而独特的环境。虚拟性、隐匿性、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等,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性。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与中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异的心理相契合,虚拟性、隐匿性能够满足中小学生随心所欲发泄心中不满、缓解心理压力的需要,这也是中小学生特别钟情于网络甚至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三是教育。理想的教育,應是引导人求真、向善、臻美,直抵人的心灵的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成人的教育引导尤其是自身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所在。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书育人内涵的理解不全面,也会带来学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颇。
四是家庭与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环境对人的影响从来就为有识之士所重视,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就是强调和重视环境影响的典型个案。在现代网络社会,由于自媒体的产生以及人人都是自媒体现象的出现,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传统社会无法想象也望尘莫及的。
三、要创新解决网络欺凌问题的方法
防范和化解校园欺凌现象,必须标本兼治,除进行专项治理外,从教育视角看,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并加强教育与引导。班主任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防范和化解网络欺凌问题上,应注重方法创新,做到三个“必须”。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和网络。了解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既要对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有所了解,又要对网络特性有所知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般说来,校园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往往有蛛丝马迹可寻。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深入学生中间,乐于和学生交朋友,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向班主任吐露心扉,将心中的烦恼不快向班主任诉说。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才能及时发现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需要指出的是,班主任在做好面上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重点关注一些特殊类型的学生。
其次,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校园网络欺凌现象发生,既与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善于与同伴沟通有关,也与学生责任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有关。甚至在少数学生看来,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自己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欺负和报复他人。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与教育有关,班主任的针对性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学会负责,即“每个人都对一切人负责,每个人都独自负责,每个人都独自对一切人负责”,是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成功标志。二是要强化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基于人性的人文关怀教育,其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形成和谐人格,服务人生幸福”。校园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大多与嫉妒心理有关,往往是因嫉妒而生不满,因不满而行报复和宣泄。三是要强化网络文明和法纪观念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网络社会并非世外桃源,因此,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违犯了法律法规,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可有意识地通过学科教学、主题班会等多种多样的途径方法,对学生进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一个合格的网络文明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认为网络社会因为匿名就可以不顾事实随意欺凌他人的错误认识,班主任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以案说理、以案说法,明确地使其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
最后,必须发挥教育合力。“所有的事物都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是受到作用者又是施加作用者,既是通过中介而存在的又是直接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自从离开母体进入社会,就开始了接受教育的进程,所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合力教育是教育学上备受强调的一大重要原则,因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校园网络欺凌现象尽管发生在网络上,但其根源依然在现实中,因此,防范和化解网络欺凌问题,必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教师和家长要关心爱护孩子,社会要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氛围和健康环境,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这也是学校职责之所在。学校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校规校纪,健全教育惩戒工作机制,依法依规严肃处置违纪学生。对实施欺凌的学生,情节轻微的,要和家长沟通,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可给予纪律处分,并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予以训诫;对实施暴力、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应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依法将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置;对遭受欺凌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