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布遍及城乡的中国传统书院具备成为公共阅读空间的优质条件。采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地总结分析了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上杭县图书馆知行书院、爱溪书院的公共阅读空间案例,提出活化利用当地书院资源、空间设计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以“图书馆+书院”模式运营、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等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书院;公共阅读空间;图书馆;公共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68
公共阅读空间是面向公众提供知识服务的公益性开放场所[1]。随着时代发展,它已成为提供文献阅读、文化交流、文化活动与资源共享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空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从城市向乡村延伸,不仅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标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在城市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活化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主题空间、功能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2]。分布遍及城乡且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书院,具备成为公共阅读空间的优质条件,适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综述
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公共阅读空间”为主题检索,截至2023年9月3日检出相关文献300余条。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大部分聚焦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如陈则谦等[3]以扬州市“24小时城市书房”项目为例,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从资源配置、服务效能等方面提出对策;王勋荣
[4]总结当前公共阅读空间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提升新空间的服务内涵、创设新空间的主题文化等建议。关注城乡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成果在2021年后增长趋势明显,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别从城市、乡村角度论述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策略。如陆和建、李丽珍[5]梳理了我国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邱翠云、韦美良[6]总结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短板,提出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建立基层政社协同建设机制等策略。二是融合探讨城乡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陈渊[7]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介绍南海区推行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村居智慧图书馆全覆盖的实践经验。目前学界对公共阅读空间的探讨,主要围绕图书馆、城市书房、特色书店等主体展开,尚未出现以书院为主体的公共阅读空间设计与建设研究。现阶段,已有不少书院公共阅读空间的典型案例,值得总结与推广。
2 以书院为载体建设城乡公共阅读空间的基础条件
2.1 书院空间具有公共属性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培养人才、研究学术、传播知识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它一方面从朝廷整理图书文献的机构脱胎为讲学授徒的教育场所,另一方面从私人书斋发展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众活动场所,其公共属性逐步凸显。清代末年推行全国书院改制,传统书院大部分转型为学校与图书馆,院址成为校舍或馆舍的一部分,继续提供藏书阅览与借阅等服务。当代,书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地政府支持修复了大量古代书院,民间力量推动兴建了一批新式书院,它们以旅游景点、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不同样貌呈现,面向公众公益开放与提供文化服务,具备成为公共閱读空间的良好基础。
2.2 书院建筑分布遍及城乡
中国书院历经千年发展,在清代进入全盛繁荣期,分布遍及城乡,其中乡村书院数量比城镇更多。在清代中后期,官办书院从省会书院的建立开始,省、府、州、县各级官办书院成为全国各地文化教育中心。地方乡绅则主要致力于兴建乡村书院、家族书院,它们扎根乡村社会,数量大、分布广,承担着普及文化知识和儒家学术思想大众化的任务[8]。清代书院的繁荣发展,为当代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2015年福建省文化厅组织开展全省书院普查,统计福建省现存具有建筑遗迹的古代书院有207处,其中福州31处、厦门11处、莆田24处、泉州18处、漳州15处、龙岩22处、三明27处、南平44处、宁德15处,遍布八闽各地,且半数以上位于乡镇地区[9]。
2.3 书院空间体现文化底蕴
书院重视环境建设和空间营造,体现中国传统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往往成为地方的一处重要文化景观[10]。在空间格局上,书院遵从中国传统礼乐思想,大多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中轴多为讲堂、书楼、供祀等主体建筑。建筑实体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讲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处于中心位置;藏书楼是书院师生查阅资料、自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一般规模较大,多处于书院后部较为幽静的环境,成为书院的突出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书院通过嵌碑刻石、命名题额、匾联书法等,展现斯文典雅的风貌[11]。书院建筑群体组合与空间布局设计,既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也表现出地方民间建筑和书院文教性质的个性特征。
3 以书院为载体的城乡公共阅读空间典型案例解析
3.1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创办于1867年,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一。2009年福建省图书馆对正谊书院遗存建筑进行修缮,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谊书院位于福州市中心东街口,分为正堂、天井、东西厢房、后院四个组成部分。正堂为讲学区域,也用于开展研讨会、座谈会,以及文艺演出等,是主要读者活动区域。天井布置为文化展览区,定期更换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图文展览。西厢房装修为“正谊书院历史文化展厅”。东厢房为国学经典阅览区,精选3 000余册国学经典书籍开架供读者阅读。后院为茶室,接待参访来宾,也作业务商谈使用。2023年,正谊书院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之传统文化特色空间”并在全国巡展,被《瞭望东方周刊》评为“全国十佳高颜值图书馆”,获得“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优秀运营奖。
正谊书院隶属福建省图书馆,以“图书馆+书院”模式运营,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在福建省图书馆的制度化管理与业务经费支持下,正谊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每年免费开放天数310天以上,每周末及节假日常态化举办公益性课程、讲座与活动,形成六个基本版块:国学课堂,以亲子共读形式开展国学经典的文本细读培训;国学讲堂,以名家演讲形式举办传统文化主题讲座;文化展堂,以图文展览形式介绍传统文化知识;学礼堂,通过礼学讲读与礼仪培训引导民众知礼、懂礼、行礼;中华雅集,以国学经典融合琴棋书画等中华雅艺,打造多元交融的综合性阅读推广活动;民俗体验,以非遗传承、节庆民俗等为主题举办互动体验活动。依托福建省阅读推广联盟,正谊书院于2018年起每年举办福建省“正谊杯”古诗文大赛,每年联动全省约50家图书馆、书院共同组织赛事开展,2021年起开拓“正谊杯”赛事线上传播渠道,参与活动人次突破10万人,2022年、2023年通过主流媒体直播“正谊杯”全省总决赛,活动关注度突破千万人,赛事知名度与影响力逐年提升。此外,正谊书院立足自身朱子文化历史积淀,打造“朱子文化书院讲会”“朱子文化与宋代美学雅集”等特色阅读推广品牌;积极搭建海内外文化交流平台,协助举办海峡两岸书院论坛、朱子之路——闽台书院联谊之旅、中华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现已成为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书院工作委员会与海峡两岸书院联盟秘书处所在地。
3.2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上杭县图书馆分馆知行书院与爱溪书院
2020年,上杭县图书馆进一步拓展总分馆建设,新增两个乡村分馆:知行书院分馆和爱溪书院分馆。知行书院位于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始建于1918年,2015年由社会爱心人士出资重建,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拥有藏书8万余册,其中国学经典类书籍2.5万册。爱溪书院位于上杭县珊瑚乡上珊瑚村,为明代广东海丰县令胡广(又名胡月广)少时读书的场所,2016年由珊瑚乡党委、政府重建并正式开放,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拥有藏书1.6万册。上杭县图书馆与两个书院分馆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并推行总分馆文献资源“医社保卡”一卡通用,便利当地居民阅览与借还图书。
延续中国传统书院空间特色,知行书院与爱溪书院均以中式传统风貌建造文化空间。知行书院融合中国古典元素与当地民居样式,正门“知行书院”匾额下悬挂对联“怀家国修齐志传承祖训,读诗书见知行弘扬家风”,正厅中间悬挂孔子画像,侧面墙壁书架上悬挂独立单字“孝、廉、仁、义、礼、智、信”,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教化意义。爱溪书院以传统宅第为基础,保留有门额雕梁旧石、立柱石墩等老构件,书院内设立胡广塑像,两旁各书大字“崇学”“尚公”,阅览室内悬挂胡广画像。作为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两家书院不仅作为上杭县图书馆分馆具有图书阅览功能,同时也身兼多职成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知行书院挂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中心”“共青团上杭县委青年之家”“上杭县中小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爱溪书院挂牌为“上珊瑚文化传习所”“上珊瑚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月广文化交流协会”等。
知行书院与爱溪书院设有专人运营日常事务,通过开展适合当地民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来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其一,以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知行书院在揭牌当天即举办首届孝道文化节,举办孝道文化展览、赠书《孝经》、宣读弘扬孝道文化倡议书等活动。书院日常工作业务为传承家风家训、孝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以及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与培训。爱溪书院则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举办“百年党史阅读月”“大手牵小手·亲子阅读乐”等全民阅读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其二,以乡村阅读为主要形式。知行书院与上杭县公安局合办“书香润警营 文化育警心”读书会。爱溪书院举办“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我的书屋我的梦”等面向农村青少年的阅读实践活动,并在村民中建立读书小组和微信读书群,适时开展“阅读打卡”活动,对积分达标的村民发放小礼品等。
3.3 以“图书馆+书院”模式打造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特点
“图书馆+书院”模式通过图书馆与书院的结合来共享空间资源、文献资源、教育资源、读者资源、管理资源等,从而提升图书馆与书院的服务效能、扩大服务范围[12]。以“图书馆+书院”模式打造公共阅读空间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作为图书馆的特色阅读空间,书院空间体现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正谊书院的古建筑风貌展示了明清时期闽都文化意蕴,在福建省图书馆分馆中独树一帜。知行书院、爱溪书院的建筑空间则呈现为当地民居样式。对乡村读者而言,在与日常生活接近的阅读空间内进行阅读活动,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舒适度。其二,“图书馆+书院”模式赋能,公共阅读空间与阅读推广工作相得益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当代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提高书院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书院空间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让读者从感官上进入古典情景,从而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共情效果。乡村书院的阅读推广活动多数围绕中华美德的培育与传播,因其空间展现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有助于强调地域文化的共同记忆与价值认同。城市书院的阅读推广活动则更多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利用书院空间的物理场域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与参与互动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4 思考与建议
4.1 活化利用当地书院资源
将城乡的当地书院打造为公共阅读空间,将书院与公共阅读空间合二为一,具有双赢的效果。一方面盘活现有书院资源,使书院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是游览观光的场所,还能提供图书阅览和文化活动,传承传统书院的社会文化教育职能,推动传统书院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城乡公共阅读空间提供基础设施,节约空间建设成本。公共阅读空间是城市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其数量需与城乡面积、人口数量相匹配,方能实现功能范围全覆盖。在现存书院建筑的基础上修缮、装潢,也可以节约建筑建设的经费开支。
4.2 空間设计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
在公共阅读空间的设计上,中国传统书院提供了一种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范式。以书院为载体打造公共阅读空间,一是延续了书院建筑功能分区明确的优点,在传统建筑格局的场域内,阅读、观展、活动各有其独立空间,减少彼此干扰,提高空间利用率。书院讲堂适合作为活动空间,举办讲座、读书会、体验活动等,属于动态区域;书院藏书楼适合作为阅读空间,可布置阅览桌椅,为读者营造静心阅读的氛围,属于静态区域;书院的亭台、回廊、天井等地,属于动静交错区域,可穿插布置展览或散置阅览桌椅,让读者享受多感官体验的阅读与思考乐趣。二是书院空间的中式美学理念呼应了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和价值认同,传统书院建筑的遗存遗迹增添了历史文化价值,构成书院公共阅读空间的审美吸引力与文化教育功能。书院内的匾额、楹联、碑刻、挂画以及房舍的命名体现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意义。书院文化空间融合中国礼乐思想的共性与当地人文环境的个性,已成为地方文化的宣传展示窗口。
4.3 空间运维采用“图书馆+书院”模式
公共阅读空间的可持续运营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图书馆+书院”模式可提供或部分提供相关资源。对乡村书院而言,资金与资源是掣肘点,书院成为当地图书馆分馆或共建单位,由当地图书馆提供藏书、人员培训与阅读推广工作指导,是其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持。对城市书院而言,除了藏书配备与空间维护之外,运营重点在于策划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教育活动,书院由图书馆接管是很好的选择,在图书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下拥有更多创新与突破的可能性。“图书馆+书院”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实践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如福建省即有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三明学院图书馆致用书院、莆田市图书馆莆阳书院、厦门市湖里区图书馆仙岳书院、上杭县图书馆知行书院与爱溪书院等。涵盖省级、地市级、县(区)级等各层面,成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有力助推器。
4.4 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在书院运营实践中,城乡差异最大的是文化活动资源。乡镇书院的文化活动主要是读书会、朗诵表演与赠书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活动内容较为简单。城市书院拥有更多文化资源,包括邀请名师名家授课,举办培训、讲座、展览、互动体验活动等,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质量较高。在此背景下,提供统一平台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是为乡村公共阅读空间运营纾困的有效对策。书院联盟是搭建文化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福建省已成立两个具有书院联盟性质的社团组织“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书院工作委员会”与“海峡两岸书院联盟”,通过师资、课程视频、展览资源、活动方案共享等方式,推动城乡书院文化服务优势互补与整体提升。以“图书馆+书院”模式运营的书院还可依托图书馆共享平台,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各省市级图书馆学会等获取文化活动资源,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5 结语
中国书院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遗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分布广泛,遍及城乡,空间规划与建筑风格融合了民族文化共性与地方文化个性,是建设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品味的城乡公共阅读空间的优质载体。福建省以书院为载体建设公共阅读空间的文化服务实践不断丰富,可视作书院公共文化空间在当代传承创新的一个缩影。充分利用具有中国特色且现存数量较多的书院等传统文化空间,推动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为当代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滋养,也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3-03-0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3]陈则谦,孙金瑛,张博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及服务效果研究——以扬州市“24小时城市书房”为例[J].图书馆,2023(2):63-71.
[4]王勋荣.面向全民阅读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界,2022(4):70-73.
[5]陆和建,李丽珍.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运营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2022(6):66-71.
[6]邱翠云,韦美良.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7):101-108.
[7]陈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建设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6):62-67.
[8]邓洪波,兰军.中华文化元素书院[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6.
[9]林益莉.福建现存书院述略与展望[J].福建图书馆学刊,2021(4):72-76.
[10]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1]杨慎初,蔡道馨,蔡凌.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0)书院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陈婕.以“图书馆+书院”模式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5):100-106.
作者简介:
陈婕(1989),女,福建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23-07-23 责任编辑:张晓霞)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Creating Small Public Reading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Academy as the Carrier
Chen Jie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e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ve the high quality conditions to become public reading spac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ublic reading space cases of Zhengyi College of Fujian Provincial Library and Aixi College and Zhixing College of Shanghang County Library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pace design of activating and utilizing local academy resources is both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library + academy” mode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Academy;Public Reading Space;Library;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