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维华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滨州)
[提要]“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当前纺织产业面对的严峻经济环境,使得纺织产业升级迫在眉睫。通过调研滨州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从政策支持、提升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发挥集群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对滨州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双碳”目标的提出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高度,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纺织产业是滨州市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超千亿的产业集群之一,同时纺织业也是耗能大户和排污大户,“双碳”目标的提出给滨州市的纺织业带来挑战,必须根据新的政策要求,做好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品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切实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产的发展理念,打破纺织“三废”处理的“紧箍咒”。如何节能减排,尽快实现纺织产业“绿色转身”,谋求滨州市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链相对完备,优势特色明显。滨州是我国现代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具备集纺纱、织造、化纤、印染、服装服饰、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地毯等各个细分领域的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产业基础雄厚。滨州现有魏桥、华纺两家纺织、印染上市公司,愉悦家纺位居中国家纺行业十强第3 位;亚光家纺是重要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综合指标排全国同行业第2位。据滨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如表1 所示,2021 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49 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7.74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7%,营业收入521.94 亿元,占山东省纺织业营业收入的1/4,利润总额9.2 亿元,全市纺织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6.97 万人,从业人数居全省第一。从表1 中可以看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滨州纺织业在2018~2021 年间的单位数、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有一定的起伏波动。但纺织业总产值于2019 年后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逐渐下降,一方面凸显了纺织业本身存在的弊端,一方面与滨州经济快速发展有关。(表1)
表1 滨州纺织业运行情况一览表
(二)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21 世纪以来,我国纺织业已经形成十分成熟的产业链。但随着经济发展,环保政策落实,产业转型升级,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均上升,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引起的关税提高等因素,国内纺织业陷入了“内忧外患”之境地。再加上东南亚地区人工和生产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导致外贸订单大量流失。以越南为例,2020 年平均工资为2,070 元/月,而浙江的平均工资为4,262 元/月。
从产业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外流出是必然趋势。长期来看,纺织业的发展道路有两条:一是向消费市场端转移;二是向原材料端转移。中国纺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正在逐渐从低端向高端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在逆境中表现出产业升级趋势,这对于国内纺织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一)地域优势不足。滨州地处山东省最北端,不是交通要道,全市以平原为主,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匮乏,滨州经济长期处于山东省第三梯队,地域优势不明显,人才“留不住”,人才外流明显,“庙小引不得高僧来”。并且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等事业单位,滨州市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及大学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端人才在滨州的聚集度。数字化转型、生产现代化是制造业企业必须要完成的转变,而企业数字化进程需要的中高端或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分行业看,纺织业用工人数最多,户均用工4,333 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用工人数最少,户均用工356 人。由此可以看出,纺织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招工难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二)对口专业人才缺乏。调研中显示,某纺织印染企业近年来致力于运用新工艺、引进新技术、研究新项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企业当前需要染整纺织专业人才,但目前各大高校纺织、染整专业的生源逐年减少,且应届毕业生最终选择印染行业就业的寥寥无几。公司2021年上半年员工稳定率为98.3%,但18~23 岁以下员工稳定率不足60%。纺织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等导致应届毕业生不愿选择生产岗位而更愿意选择环境、待遇都不错的服务业岗位。生产一线高级蓝领缺口较大,真正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高级技术工人很难招到。滨州全市仅有4 所高校,均没有开设纺织类相关专业,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和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
(三)产业创新性不足。据滨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有R&D 活动单位数为89 家,试验发展支出9.8 亿元,新产品开发11.2 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44.8 亿元,从2018 年到2021 年,研发费用、研发活动和新产品开发等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政府资金下降显著,一方面是企业研发费用的不断投入,一方面是政府资金的不断退出,企业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和研发活动的逐年增加表明企业意识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响应了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滨州企业创新和研发力量强劲,正在逐渐形成地区优势。(表2)
表2 滨州纺织业企业研发情况一览表
虽然纺织业是滨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行业,但近年来其在经济发展中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逐步弱化(如表1 所示,2019 年达到顶峰)。滨州市纺织产品多是基础性原材料加工为主,与青岛等省内纺织服装高端产业城市相比,从业人数多,产品附加值低,创新性较差,导致单个产品利润较低。
据滨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滨州有效发明专利为219 件,其中已被实施182 件,专利转化率为83%。2018~2021年,滨州的有效发明专利件数、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形成国家标准数量和新产品项目开发数目在稳步增长,科技在滨州纺织产业发展中占比越来越高,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高。
(四)智能化有待提高。纺织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减弱、用工成本攀升,智能化生产管理“机器换人”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现在国外棉价低于国内,国外大量低价纱布产品进口我国,国内大量纺织企业产能过剩,产品竞争激烈。目前,纺织生产销售中低档产品,针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印度的生产销售已无竞争优势。同时,“双碳”背景下,政府对环保、创新、科技等方面要求提升,纺织行业免不了要受到冲击,改造提升发展已是大势,但行业企业近年的微利经营和改造提升的大投入,以及融资难、技术力量薄弱等,对传统纺织企业均带来生存挑战。
对滨州而言,全市企业之间差距较大,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强,小微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以代加工等低附加值的形式为主,与大型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基础,联动少,很难抱团,在产业链上下游中议价能力较低,比较被动。此外,其他机构如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成立于2017 年,相对于青岛纺织服装协会成立于1997 年、淄博纺织行业协会成立于2009 年等,成立时间较晚,在协调企业之间的联系、传递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较晚。
(五)自主品牌匮乏。目前滨州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处于制造加工阶段,前端的研究、设计和后端的营销、品牌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市场定位与产品档次不够高,产业层次低,附加值较低。例如,阳信县某服饰有限公司主要是采用来料加工的模式为国外企业代加工生产棉服、羽绒服、毛呢大衣、马甲、衬衫、西装等服装,加工费根据产品工艺复杂程度为20~60 元/件不等,科技含量低,企业处于价值链底端,并且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难以发展壮大,与省内济南、青岛、潍坊等地服装知名品牌如坦博尔、韩都衣舍、红岭、新郎·希努尔等不可同日而语。少数自主品牌如愉悦之家、亚光等在本土知名度较高,但与水星家纺、富安娜、洁丽雅等同类产品相比,仍需加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推广。
(一)政策支持。一是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滨州市投资兴业,带来更多机遇,也吸引更多人才来制造行业,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用好用活国家及各级政府现有的就业扶持政策,集中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落地达效,形成政策洼地。三是强化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就业的激励政策,对入职企业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补贴,并在住房、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激励。与纺织业相比,服务业对技能要求不高,如交通运输、物流、外卖和网约车等平台从业门槛较低,工资水平却相对更高,有些行业工作时间弹性大、自由度高,更容易吸引青年人就业。四是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调研中发现,某皮革公司希望政府加大采购支持小微工业企业的力度,提高面向小微工业企业的采购份额;作为全县极少数服装加工、生产企业,希望政府将机关单位员工制服、教育系统师生校服需求向企业倾斜。
(二)提升数字化水平。纺织产业数字化水平可体现在数字化研发、数字化销售和数字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在数字化投入方面,数字化研发和技术人员投入可以衡量纺织产业的数字技术开发力度。数字化研发是企业总体研发的一部分,总研发投入占比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数字化研发和人才投入占比就越大。由于对口专业人才的匮乏,限制了企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但从表2 中可以看出,滨州纺织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在稳步提升,数字化意识已渗透到纺织企业发展中。调研中发现,滨州市纺织企业通过与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以及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外高校的纺织服装专业教师合作,进行研发设计、技术合作等。这也给本地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启示,如何培养纺织专业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
(三)提升绿色化水平。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4%、8.5%和10%,在43 个行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列第三位;而印染作为纺织行业中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仅每年的废水排放量就达到26 亿多吨。因此,节能减排、尽快实现纺织业的“绿色转型”成为滨州市纺织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滨州纺织企业在纺丝、织布、印染等生产环节应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物料,以此减少工业“三废”,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纺织生产设备的使用上,应淘汰落后产能,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同时也可以提升绿色化水平。
(四)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虽然滨州市工业园区数量很多,但没有专业的纺织产业园区,整体上缺乏统筹规划。除市区的滨州工业园、滨北工业园、滨海新区工业园等几个园区,从各县到乡镇均有很多园区分布,多数纺织企业自成园区体系,各自为战,如魏桥纺织滨州工业园、滨州亚光工业园、滨州东方地毯工业园等。园区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自身特色,缺乏影响力。调研中也发现,某地绳网企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成立了专门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将原先分散在各家各户的绳网企业吸引到工业园;同时,政府出资与省计量院合作成立绳网检测服务中心,做好企业的引导及服务工作。因此,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组建工作小组,科学地统筹规划滨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
(五)加快纺织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在调研中发现,某皮革有限公司希望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吸引、留住高端人才。同时,还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企业与某上市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事项,尽快取得合作实质性进展,依托其平台扩大销量。
企业的诉求也呼吁着滨州市纺织区域创新平台能够尽快建立。如图1 所示,平台将会以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服务机构为主体,进行商品、技术、服务、人才等的充分交流和精准调配,充分发挥各自主体的作用,调动各自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创新要素在各主体要素间渗透、扩散,实现管理、技术上的创新,市场的聚集和信息的更新等功能,加强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为滨州市现代纺织产业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图1)
图1 纺织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