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天凤
学期初,班里从外地转来一名女同学。这名女同学个头不高,体型偏瘦,很少与人交流,平时总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干自己的事情。
记得开学的第二周,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让她领读一下课文,她站起来,我发现她的手在不停抖动,声音也不停地颤抖,根本读不成句。当时我以为她是新来的,对新环境、新师生还不熟悉的缘故。又过了几天,我再次让她领读时,这次更严重了,她站起来一直低着头,不作声。通过这两次领读,我能明显感觉到这名同学的与众不同,教育的初心和职业的本能促使我必须走近她、了解她、改变她。
最初,我通过课堂上勤提问、多鼓励等方式试图改变她,但根本无济于事。于是,我加大了与她接触的频率,利用课上课下、周六周日多次有意无意地接近她。一段时间后,我逐步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她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原来,她家不在本地,在我们毗邻的市县,生活在一个父母都比较内敛的公职人员家庭。她从小性格内向,父母对她要求多、限制多、期望高。父母对她说“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做”是常事。慢慢地,她变得敏感多疑,胆小怕事,遇事紧张,做事犹豫不决,无论做什么事都怕做不好,生怕做错事受到父母的指责,降低父母的期望。有点小事她就担心得不得了,有些时候甚至达到吃不好、睡不香的地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这名同学不仅仅是性格内向的原因,很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和改变,任由发展,就会愈演愈烈,严重的话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别说学习,就连正常的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突击学习心理学知识,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辅导的方法等内容。同时,我利用周末邀请她去我家做客、与她谈心交流、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带她做感兴趣的事、发现优点及时予以表扬等多种方式,改变她对学习和生活上的认知态度。小到平时的穿衣吃饭、与同学交往,大到未来发展的规划。比如,我会告诉她一件事没有及时完成怎样克服担心心理?比如,做事拖拉被父母埋怨怎么排解郁闷情绪?比如,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怎么解决等等。
记得一天上午,她对我说:“老师,第一节课下课后,我前两排的两名男同学议论我。”我问:“他们是议论你吗?说了什么?你有证据吗?”她说:“我没听到,但一定是说我,因为他们时不时看我。”根据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我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敏感多疑的一种表现,但我还是对她说:“等下午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如果是议论你,我一定批评他们,让他们给你道歉。”下午,我找到这两名男同学并问清了原因。原来,这两名同学在议论游戏中的角色,怕老师从走廊来被发现,所以时不时朝窗户方向看,而恰恰她坐的位置就临近走廊窗户。了解这一情况后,我马上找到她,告诉她这两名男同学议论的内容。我对她说:“在没有找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怀疑任何人,也不要胡思乱想。要学会包容,要多一些理解和信任。”她会意地点了点头。
在不断改变孩子的同时,我每周都会与其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现在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议家长多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逐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于是,家长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教育思想和态度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
经过我们三者的共同努力,这名同学逐步变得开朗起来,心事也不那么重了,想事和做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过于瞻前顾后了,并顺利地考入了她家所在地的重点高中。虽然她现在已经初中毕业,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但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便现在她遇到什么问题还会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寒暑假也会来我家玩上几天。
通过那两次平常的提问,我发现了她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这名同学的教育,我能切身感受到她的进步与成长。假如在教育教学中再遇到类似的学生,我想我一定能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正确引导他们有效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习压力的逐步加大,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这些心理问题更不容小觑。当学生开始出现不良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育和引导:
1.认真学习,提升自己。虽然现在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学科教师在丰富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2.利用班会,集中教育。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困难应对、考前减压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找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这更有利于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个别谈话,精准施策。教师在发现个别同学不良的心理状况后,要用心、用情及时予以关注,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心,对学生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方案,共同努力,从而逐步解决问题。
4.家校配合,多管齐下。在发现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倾向时,教师要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指导家长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特别的关爱和帮助。
5.寻求帮助,专业治疗。如果察觉到个别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或家长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帮助,或者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医生接受系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