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大学生的“知情意行”教育

2024-01-02 21:32张春和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色道德育人

邓 红 张春和

(1.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红色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是一种先进文化的物质及精神载体[1]。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中具有多维度的德育功能,某些价值属性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所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中,德育有着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学校应重视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促进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推动德育工作有效进行”[2]。因此,在大学生德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利用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育人实效,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多重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与高校德育工作充分融合,能够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根植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红色遗迹、红色影像、红色人物、红色活动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方面蕴含着多重德育价值。

(一)红色遗迹能够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红色遗迹是老一辈革命先驱为我们留下的传统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3],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武昌起义纪念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都客观地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每一处红色遗址都体现着先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高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认知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信息复杂的网络时代里常常忘记自己所要追求的道德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到的红色文化理论能够为大学生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参观红色遗址能够直观地将革命先烈们艰苦的生活环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知到我们国家与民族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4]。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和环境氛围的熏陶,青年大学生能在参观中感受革命先烈身上所具备的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强化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二)红色影视能够加深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红色影视是反映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建立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进事迹的作品[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6]红色影视演绎了正面引导人物的教育价值,隐性教育特点显著,在高校德育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历史情节在影视中真实地展现出来,无数烈士用生命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的情感认同。通过观看红色影视,青年大学生能够在深厚的家国情怀中找到个人、家庭与国家的结合点,加深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红色影视中弘扬的家国理念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于现实的道德实践,以实际行动热爱国家、热爱家乡和集体,为如今的生活而感到幸福。因此,红色影像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红色人物能够锤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红色人物是国家和民族在艰苦奋斗中涌现出来的拥有优良品质的英雄模范[7],对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道德意志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强化力量,当代00 后大学生大部分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在生活中倍受家庭关爱,独立意识有所欠缺,对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与生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对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认识不够到位,意志不够坚定,极易受网络错误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列宁“德育论”强调:“在德育中要运用榜样教育法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8]榜样是某种思想道德品质的体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学生能够对某种道德品质易于理解,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法聚焦于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相符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因此,红色人物进校园,能够引导大学生将红色人物视为楷模和榜样,激发自身的行为动机,以某种优良品质来表现自己的意志,锤炼道德意志。

(四)红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践行

道德行为是头脑中的精神力量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是道德品质的外显,是主观道德心理在客观现实中反映的重要途径。红色活动是教育培养“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青年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担任“红色传人”的角色,带给学生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红色主题班会、红色团学活动、红色社区活动等都是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重要形式。“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道德的教育是否正确、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红色活动的体验感和实践性较强,能使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下提升道德素质,明确自身责任,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对社会及民族的认同感,帮助高校学生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

红色文化教育倡导“学以致用,导之以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与高校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价值指向和精神引领,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提供了内在支撑,满足了高校的德育需求。

(一)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德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同一性

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德育在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育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为社会主义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9]高校要在大学时期这一关键阶段以实现育人目标为落脚点,以先进的理论鼓舞学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抵制错误思想的干扰,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下提升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将革命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道德品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实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提升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涵养爱国情怀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二)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价值取向是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思想基础,制约着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当前,社会出现的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享乐的“世俗化”价值观倾向对经验不足和身心成长不稳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运用红色文化教育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提升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教育丰富了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形式,突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有效进行的宝藏,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曾经面临的深重灾难,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以革命先辈为楷模,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自身的社会使命感,树立积极高尚的人生态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德育在精神引领上具有契合性

红色文化承载了时代需要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是学生精神引领和德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阶段是学生在人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爱思考、求上进,但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本质,情绪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容易在道德认知上产生偏差。因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既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入课堂、学校和学生的生活中,具有规正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向学生传递先进人物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度理解中国的革命史、奋斗史,做到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对策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从学校与家庭维度、线上与线下维度和认知与实践维度着手能够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独特的德育功能。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能够达到强化道德认知、加深道德情感、锤炼意志品质和促进道德践行的教育目的。

(一)“学校+家庭”:携手创建红色文化育人“圈层”

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品格各有不同,通过“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和不同形式的家校合作方式,能够全面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携手创建红色文化育人“圈层”,提升红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1.构建“三全育人”的红色教育模式,增强高校德育教育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10]。第一,发挥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培育全员的红色文化育人意识,增强全员的育人职责,形成全员参加、责任明确、协同分工的红色文化教育群,使红色文化的道德示范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在高校德育中充分展现。全员守好“红色根脉”,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德育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第二,红色文化教育要融入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德育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红色文化教育,注重生活即教育的作用,利用生活教育法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理解红色精神和道德准则的内涵,培养其生活自理的劳动能力。真正的德育是要在生活中进行“活”的德育,将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贯穿整个生活[11]。第三,发挥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方位育人作用。要加强对各类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激励、监督、宣传等各方面和各领域,强化学科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通过评先进、树典型等方式增强高校德育师资力量,以红色文化教育塑造优质的高校德育环境,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全方位育人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

2.加大红色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力度,家校协同培育道德观念

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教育的基本单位,要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第一,树立红色家风,培育红色传人。家庭是红色家风建设的基本单位和重要基础,注重优秀家庭文化的指导,能够阻挡生活陋习和社会不良诱惑对学生的渗透[12]。利用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在家庭成员的言行影响下引导学生爱国、爱社会、爱劳动,将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作为努力学习的精神支撑;以红色文化作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将图书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学习资源,以优秀榜样为力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之中,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传输和感化,使学生耳濡目染、严于律己。第二,家校协同育人,开展“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家长要教育学生关爱社会、恪守公德、孝悌仁义、勤俭节约,做有担当、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13],利用假期倡导或带领学生走进老党员的生活,听老党员讲党史故事,增长家庭成员党史知识,营造良好的协同教育氛围,积极发挥家庭德育潜移默化的正面导向作用,激发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约束自身的言行。

(二)“线下+线上”:共同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链条”

课程和教材是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能起到有效的传播和教育作用。线下教材和课堂与线上课程的结合能够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基因,凸显红色文化的育人目标和育人作用。

1.开发线下红色本土育人教材,发挥乡土资源育人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正面引导作用,能加深学生对本土红色精神的了解,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红色基因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效果。第一,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红色资源”辅助教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改善地方的政治生态,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14]。地方红色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将地方红色资源编入教材,能激发起学生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上升到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第二,邀请红色文化教育专家对学生开展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讲座。为学生普及地方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竭力让学生认识当地深厚的红色面貌,充分发挥地方革命历史人物故事和革命文化的资源优势,推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发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地方性和实效性。

2.利用线上红色资源育人作用,搭建资源共享育人平台

数字化中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成为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数字化不仅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重构,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一种新型传承方式,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是传统与当下的深度结合,实现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15]。第一,重视VR 红色资源教育的育人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红色基因的传播形式和红色教育的手段。VR 红色教育利用互联网数字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构建了线上线下通融的传播体系。VR 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中应用时,能将历史事件通过虚拟场景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历史书本中的图片和文字“活”起来,深化了红色教育的目的。第二,开辟红色文化线上育人课程。比如“同上一堂思政课”为学生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加强了红色文化传播阵地的建设。开辟线上红色文化育人课程,学生能接触除学校和教材以外的红色教育,抓住新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开展网络红色课程,例如,利用“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云端开讲、“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线上互动、“大思政课”线上实时共享直播等来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红色线上课程联通了东南西北,形成了学生共享的“红色项链”,给予了偏远山区更多学习红色文化的机会。

(三)“认知+实践”:协同构筑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红色文化不仅要展示在纪念馆里、印在教材中,而且要融入学生的课堂和学习生活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红色教育和德育教育实效。通过构筑“认知”+“实践”的双平台教育模式,打破传统说教的壁垒,让红色文化与高校德育的结合发挥最优化的育人效果。

1.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育人资源,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受道德主体已有道德知识、客观环境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道德主体在认识主观道德现象时会做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因此,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渠道,是引导青年大学生遵守道德准则的重要途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互联网信息之中,被形形色色的信息世界所包围,加之部分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具有不稳定性,极易被复杂的网络环境所影响,容易迷失在没有条理的“数据世界”里。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显示出宝贵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将学生撰写的红色征文、红歌比赛、红色实践等活动展示在校园网站以及校园宣传栏,及时更新社会时事热点,呼吁学生多读书、诵经典,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此外,高校红色文化网站开发要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的特征和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模式,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学习、乐于学习;通过对大数据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效果,多渠道、多方式传承革命文化,加强学生的革命情感,根植学生的家国理念,引导学生在道德习惯的养成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2.开展线下红色实践育人活动,促进红色德育功能实现

实践活动是教育的有效形式,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列宁认为:“道德教育不仅是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准则,还应将道德实践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重视实践在德育中的作用,倡导道德实践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践升华共产主义道德”[16]。一是定期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依据地域和地方红色文化特征做到一校一案、一校一特色,高度融入高校德育的课堂实践、课外活动、团学活动及研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行动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要利用假期时间前往当地图书馆、博物馆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党史学习,重温革命人物历史事迹,感受道德模范精神,在思想上得到洗礼,坚定理想信仰。二是深入本土社区调研,重走本地革命路线。体验“忆苦”餐、唱红歌,寻找地方红色故事,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追溯地方红色记忆,体悟地方红色文化,传承地方红色精神,赓续百年奋斗路,让学生在“移动的课堂”中更加深入地接触红色文化,在生活中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增加学生的当地红色旅游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将个体心理和意识话语向社会语言动态转化,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德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精神引领上具有契合性,能够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产生情感认知和情感认同,将革命价值观内化为道德认知。因此,从家庭与学校维度、线上与线下维度和认知与实践维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形形色色的信息世界里辨别真伪,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将革命道德情感外化于现实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红色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红色在哪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追忆红色浪漫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