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子琦 张 瑞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正确劳动观的养成,多次就大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作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从教育引导青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发展趋势出发,在各大重要场合多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深刻意义作出重要论述。高校要构建立德树人体系,劳动教育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样也是高校培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新人的一种重要承载。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度、系统融合,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素质教育提升工程,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质增效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探索和实践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涵联系、现实困境和解决路径等要素刻不容缓。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耦合性和共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融合、协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依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根本组成部分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劳动品德的塑造、劳动态度的培养以及劳动技能的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着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融合育人理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具象视角来看,显性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显性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着隐性教育内容的多维度渗透,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交融的形成逻辑、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实际上,正因二者都要求学生在智力、身心和品格方面协调、全面的发展,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教学内容、培育内容等具象体系中是相互融通的。劳动教育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以及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则是一项自洽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强调立场、坚定信念、塑造品格。无论是劳动教育,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都在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都在凸显爱岗敬业、自力更生等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新内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一个共同指向即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方式贯穿始终,全面深入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含有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强调外显于形、内化于心,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劳动的辛劳和快乐,在劳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手段去思考、观察、实验、研究自然事物客体现象的规律,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在自我内心中逐渐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生活中的劳动是创造秩序和环境之美的重要方式,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万物的壮阔秀丽。从美的视角去认识和破除脏乱单调、枯燥乏味的劳动认知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激发受教育者能动性和自为性的价值指向,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拓展和实现综合育人价值的重要环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更加立体化。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在两者的共同指向下相互促进的。
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不难发现二者都是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耳濡目染的方式开展的,都是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境界、品质和人格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从实践向度和文化意蕴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经典故事、人物案例、工匠传奇是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需的教学资源。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劳动教育与以传授知识为内容的科学教育相区别,是以注重实践为特点,本质上是引导观念和培养素质的知行合一[2]。理论宣讲和个人体验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践行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在理论学习、实践创新的方式方法上运用的权重较高、次数较多、效果较实,两者皆是要以落实学生为核心作用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方式的多元融合与互动。可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数都是一样的,都是来源于实际又回归于实际,并且都在遵循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非常详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终究是要回归到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实质同样也无法脱离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劳动实践,使劳动成为学生日常习惯,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本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帮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明晰,只有在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活动中才可使个体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去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学习技能、总结规律,比如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多年的累积下得到进一步完善,将劳动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里,是高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势所趋。当前国家正处于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崭新大道,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手段、新的产业结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利用融合后的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劳动认同,锤炼劳动品质,提高劳动审美;利用融合后的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在劳动时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进行创造性劳动,继而在奉献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使其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协同育人上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效果的深化、育人效果的提升与《意见》中规定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较为耦合,为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新高地开辟了新视野。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构建全面、多层次、立体的劳动教育体系,重视问题的引导,不断用新形式的劳动教育,大力倡导以奋斗为理念的美好生活[3]。劳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大学生能够培养劳动精神,提高自身的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劳动教育践行的理论指导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可见,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相得益彰、同源相生的[4]。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思政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载体和内容的刻板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和时代脱轨,留在课堂上的书籍教育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初衷,会出现一大片脱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分低能现象。要在实践维度中构建富有个性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学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工作和服务工作,学习工人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劳动实践促进自我涵养、感悟工匠精神,自觉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继而内化为坚持坚守的坚毅精神、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创新创造的开拓精神、协同协作的团队精神、至善至美的品质精神、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实践注入澎湃动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反映其实就是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对客体产生的导向性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基础上的交互联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让学生深入劳动实践磨砺心智、培养品质、磨练意志,跳出校园舒适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好奇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对于教育根本目标的殷切期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得十分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着重强调个人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新时代下,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一项相对较为薄弱的育人模块,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下,当务之急便是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融结合,塑造大学生贴合时代蕴意的价值观。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高校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工作,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深刻感悟当今生活的美好来之不易,体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第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不断提质增效。尤其是针对近些年来现实中一些青年人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和问题提供了策略性、科学性的指导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帮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最光荣、最高尚、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信念[5]。
近年来,我国针对劳动教育下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崇劳爱劳”的工作要求已经在全国高校响应、贯彻执行,但是因为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还是更加看重自己的学科成绩,劳动教育在其认知观里还是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一个相交统一的融合理念。一方面,部分高校较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平时的“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方面中学习成绩占比较大,从而使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目的是拿高分,劳动实践的可行时间少之又少。当前劳动教育大多都是体力化的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开展实践实习、走向田间地头,过度强调实践性,思想性无法及时跟上,从而造成无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相同的理念。劳动教育的开展只要结果不看过程,当前大学生开展社会劳动实习实践,过多地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则对其有着片面的理解,觉得自己的方向是科研教学,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会与自己的科研有太多关联,育人理念较为固守。这些原因导致思想教育功能在劳动教育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劳动教育的理念如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发生偏离,就会使得二者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发生偏离[5]。
准确合理地把握大学劳动教育的学段特性是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的认识前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架构根据学段特性设计相应内容的篇幅较少,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一味地简单重复、照搬运用,导致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缺乏一个合理的、严肃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育人工程,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学段性和连续性是其重要特征,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有着一个合理清晰的脉络分析,在每一个成长节点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帮助。劳动教育如果未能像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一个完整科学的学段规划,其本身的思政功能是难以体现的。当下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并未以大学生的学段层次来逐步开展进行,也未能结合时代特征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等特点为学生制订一套系统的教育方案。
新形势、新要求下,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作用,是当下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五育”延展到我国高校教育的情况来看,“五育”中劳动教育的地位非常边缘化,有些高校将劳动教育的培养只存在于政策文件中并未真正落实。部分院校对劳动教育实习的重视不够,对其内容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意义没有准确理解。劳动教育教学均由学校实习和课外实践构成,但实习成效并不明显,实习“形而上”问题比较突出,师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工作实习以应对教学工作为主,课外实习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小;实习课程偏少,教学内容相对陈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劳动实习课程只是匆匆而过,使得实践育人未能达到“三全式覆盖”,从而造成了大学的“实训”理论与实务的脱节,整体的教学成效并不理想,更不用说再延伸和革新了。
新时代,高校要想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协同育人,在育人理念上就必须以“共融共生”为准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劳动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劳动教育有着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优秀劳动观的培养,切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观念。通过多种方式调动高校大学生的劳动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劳动实践,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二者教育理念的同频共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巩固劳动教育的有力理论依据。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认识水平[5]。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是“共融共生”育人平台的革新化。首先,要健全“因时、因势、因事”的综合教学系统。应充分利用课程融合“带头”的功能,对课程进行系统性的调整,构建“必修课+选修制”的融合课程体系,以及“基础知识+专业创意+综合实习”的整体教学方式。通过课堂传授、专题讲座、利用“慕课”“智慧树”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讲授,实现多主体多形式的课程建设。其次,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组织优秀的劳模代表到学校进行宣讲,充分发挥“行走的活教科书”的作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学术研讨、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专题活动,使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入耳入心入脑入行。在创新创业中要把劳动技能与创业精神结合起来,多途径拓宽实习场地,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结合劳动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劳动文化宣传阵地、网络劳动文化产品、网络劳动文化宣传主题等,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主体性教育作用。最后,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虚拟现实、模拟、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来扩展育人“场所”,弥补当前的劳动密集型教学活动。强化产教结合,把学生派到签约校企开展实习,使其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经验、创新观点、领悟精神。通过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性、劳动性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主动走进基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怀,把劳动教育的根扎得更深、更广。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的重要推手是育人机制的建立,“共融共生”的动态构建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把“动”的劳动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静”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首先,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专门的教资力量,队伍建设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要培养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拓宽创新教育内涵,实现全员育人的目的。高校要着重引导全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刚性”培训,参加对应研讨会议,转变思想观念,才能植根于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课堂中。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开设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主体评价机制,教师要在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技能获取、情感生成中对其进行过程评价。完善奖惩机制,组织二级学院开展融合育人情况的答辩汇报评比,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和表扬。在融合工作中,将职称评聘、专业发展和年终考核与融合工作相结合,以激发广大师资队伍的工作热情。在学生的全面素质评价中要充分反映学生的劳动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劳动实践和劳动竞赛,使他们成为“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要完成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共生,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四方形成有效衔接的正向合力来共同实现,合力构建“共融共生”的育人氛围。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能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变需要,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契合时代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队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有关部门要出台一些具体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社会各公益组织要主动扩大志愿者基地,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义工劳动,增强学生的劳动光荣意识,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成为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新时代高等学校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新时期新发展,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做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家庭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素质化培养”的启蒙作用,长期以来,在现行的教学制度下,取得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已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成效的一个主要指标。由于教育评价的实用主义倾向,造成许多父母注重学习而忽略劳动,注重知识学习和轻体力劳动。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了众多家庭教育的顽症,在提倡劳动的价值观引导下,家庭要改变重智育轻劳育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多参与家庭劳动。
“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外在和内部需求,“劳动”是新的“思政”形式,“思政”是新的“劳育”理念。正确理解与研究二者的关系,使二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深入整合,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育人模式。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实现“五育合一”的协同效应,从而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