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后的管理研究

2024-01-02 14:30熊一心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管理企业

熊一心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高校所属企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其能够通过灵活的市场机制服务高校发展。20 世纪50 年代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实习工厂被视为高校所属企业的雏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高校开办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各类高校根据自身需求不断增设企业,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20 年7 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投资企业分别达1761 家和752 家,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投资企业也都超过300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达39 家,其中清华大学占据13 家。高校所属企业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母体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产学研一体的生态链,实现较快的创业孵化和市场扩张,其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创新力量。但是,高校所属企业的初始创业资金大都来源于财政拨款,其本质上应服务于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在广泛承接社会需求,甚至成为上市公司之后,高校对企业的控制能力降低,产生了监管缺位、贪污腐败、资产流失等问题。2018 年5 月,《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高校所属企业改革从国内重点高校开始试点;2020 年5 月,《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将高校所属企业改革推广至全体高校,要求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方式完善企业管理机制[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后高校所属企业的管理已成为强化企业内部治理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意义与成效

(一)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意义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完善高等院校管理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企业、经济体制建设、科技创新等均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在高校发展上,作为服务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校承担着科技强国的重任,而高校所属企业则应当服务于高校主责主业,发挥市场化支撑作用。推进低效企业、僵尸企业的关闭整合,理顺高校与所属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校现代化治理机制,使企业成为服务高校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助手。在企业发展上,高校所属企业兼具体制内的计划性特征和市场化特征,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会产生无序发展的问题。通过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理顺了高校主体和企业个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企业发展自主权范围和高校管理监督事项,能够进一步增强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2]

在科技创新上,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市场主体,高校所属企业改革能够在制度保障下,重新定位企业在高校创新体系的作用和角色,在战略规划、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等方面强化企业发展自主性,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校企之间的发展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产学研联动创新。

总之,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成效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开展以来,各类高校对所属企业进行梳理与归类,对中央文件精神进行深入解读与贯彻,在机制建设、资产管理、内部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机制建设上,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所属企业管理办法,或成立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或按照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等方式推进改革。例如,陕西师范大学是2018年首批开展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试点高校,该校对42 家有关企业进行梳理,最终形成了清理关闭33 家、脱钩剥离2 家、保留管理7家的改革方案,并成立了全资控股企业陕西师范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由该公司以控股、参股等方式对出版社、教育科技等6家企业进行管理。

在资产管理上,以高校所属企业改革为抓手,对高校所属企业资产进行精细化盘点,通过制度化形式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增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提升了高校所属企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例如,2022 年6 月,中国矿业大学印发《中国矿业大学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所属企业的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企业负债管理、利润分配、资产处置、会计核算、产权管理、负责人管理等以制度形式进行规范。

在内部治理上,按照企业现代化治理要求,高校对所属企业治理体系进行重塑,进一步加强内外部监督机制,并提出了企业党建的思路。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在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和内部治理,将企业党建、 “三重一大” 等内容写入公司章程;进一步完善企业党委、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组织架构,出台了《独资、控股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独资、控股企业财务审计监管办法》等管理制度,加快了企业治理现代化进程。[3]

二、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治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实现了原有企业从无序化发展到规范化管理的转变,虽然已经初步搭建起现代治理体系框架,但是在治理结构、监督、规划等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在治理结构上,企业已经完成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管理机构的设置,但是在机构运行和服务保障方面还存在松散化管理现象,尤其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机构议事机制的推行还存在若干难点和堵点。此外,体制改革后高校所属企业由1 家资产经营主体作为总抓手,通过直接控股、参股或穿透式股权实现众多子公司的管理,其能够在同股同权的原则下开展经营活动,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业务部门设置等原因,对子公司管理还存在错管、漏管、重复管理等现象[4]。在监督机制上,长期以来高校所属企业一直存在着监督缺位的现象,体制改革后监事会的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齐监督短板。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监事会作为内部监督机构在监督力度和举措上仍然有所欠缺,而以在校师生、供应商、客户等为主体的外部监督也还不完善。在规划体系上,体制改革后高校所属企业作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应当搭建涵盖战略规划、业务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等在内的规划体系,但目前众多企业仍然缺乏足够的规划意识,在自身发展上更多地依赖高校的行政决策,在市场环境、供求关系、企业优劣势等方面缺乏主动思考与战略谋划。

(二)科技创新服务不充分

高校所属企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创新培养和科技创新孵化的重要参与主体,体制改革通过对企业的清理关闭和脱钩剥离,使改革后的企业更加聚焦高校主责主业。但是,企业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服务定位不精准、服务平台不完善、服务评价不健全等问题。在服务定位上,改革后的企业应当聚焦细分领域,充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作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化载体,在产学研联动中应当释放更多社会价值。但是高校所属企业普遍缺少成果转化意识,习惯于通过计划性安排开展日常经营,对于高校产出的前沿性技术和创新性突破缺乏市场敏感度,尚未充分将自身业务内容与高校科技创新进展、市场技术需求、国际产业动态等结合起来,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在服务平台上,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搭建起涵盖科技创新设施、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等在内的资源体系,但是其在高校所属企业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方面的支撑仍显不足,专业化人才、专项建设经费等成为制约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素。[6]在服务评价上,高校所属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高校、企业主体、消费者等,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能够对企业自身能力进行评估,推动企业持续优化管理。但是,目前对企业的评价以年度绩效考核为主,对主体内外部协同的服务评价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对企业服务创新的激励性机制尚不健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已经从传统的财务会计领域延伸至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改革后的高校所属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力度有所加强,但是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制度建设上仍然存在薄弱点。在控制环境上,制度建设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但是大多数企业尚未出台成文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管理细则等文件,内部控制仍较为依赖管理习惯和企业文化,规范性不足。此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上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存在工作人员分工不合理、业务精细化管理不足、团队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全面内部控制的实施。在控制活动上,企业在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上存在松散化现象,在资产盘点、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管理不够严谨。[7]对于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资产流失风险、经营不善风险等,尚未充分运用多元化风险评估体系进行风险测度,也没有通过预防性制度、风险转嫁等方式开展常态化风险管理,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在信息与沟通上,高校所属企业对客户需求信息、内部产品信息、高校信息等内容的处理效率较低,容易错过最佳决策时间;企业内部通过多种工具沟通,部门之间、业务条线之间信息存在割裂现象,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给内部监督体系的运行造成实质障碍。

(四)党建引领发展不到位

全面从严治党应当渗透至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所属企业也不例外。但是在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市场竞争等压力下,高校所属企业党建存在弱化现象,党建引领能力有待提升。在党建引领意识上,高校所属企业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将企业经营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固然没有错,但是过于形式化的党内学习、组织生活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当前,高校党委作为党建牵头部门,对高校所属企业的党建工作指导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企业党委负责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教育还不充分。在机制建设上,高校所属企业虽然已经建立起基本的党组织架构,但是部分企业尚未根据其自身特点形成高效的党建管理机制。例如,在党员学习教育方面, “三会一课” 开展过程中缺乏对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交流分享等内容的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浮于表面,对具体业务工作的指导性较弱。在创新融合上,党建与业务相融合能够充分激活党建的引领作用,使业务发展能够在正确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取得突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校所属企业在党建与业务相融合方面的创新探索还不充分,党建学习内容更侧重理论性,党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在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党中央各类政策、会议精神方面缺乏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党建内容与成果。

三、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后的管理优化路径

(一)明确权责,完善现代治理体系

高校所属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自身治理能力,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的框架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制度建设、规划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治理体系。[8](1)在治理结构上,应当进一步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等机构的职能,落实具体工作计划和议事安排;进一步强化资产运营主体的管理责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选任与变更均需要按照有关治理规则推进。对于高校所属企业需要决策的各类事项,按照重要性和风险性程度进行类别划分,按照校级办公会、高校国资委、资产公司董事会等多个层级形成决策事项清单,从而进一步明确决策流程与权责边界。(2)在制度建设上,应当进一步健全以企业章程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体系,不断将制度安排落实落细。企业章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设立,并根据自身发展按需变更,作为经营管理决策的基本规则,应当在各类权责关系处理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在章程整体框架下,还应当进一步完善人事、财务、投融资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具体工作推进的权责分工和机制安排,以制度建设助推效能提升。(3)在规划体系上,应当聚焦企业主责主业,围绕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业务产品等形成专项的发展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造血和创新发展能力,依托高效灵活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

(二)聚焦主业,增强产教学研实力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赋能,因此高校所属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服务特色,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服务实力,逐步探索资本赋能、模式创新等多元机制,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1)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服务上,应当进一步优化高校所属企业的评价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成果、科技管理等内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不断激发高校所属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此外,还要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基金等形式,鼓励企业人员与高校师生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对产出标志性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2)在资本赋能上,应当充分发挥资本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投融资等环节引入高端科创资源,鼓励高校所属企业与市场化机构、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通过资本证券化、股权投融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具有较强规模化潜力的企业,可以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辅导上市、IPO 等资本运作,使高校成为优质企业孵化和培育的输出载体。[9](3)在模式创新上,应当进一步发挥高校所属企业的市场化优势,推进各类要素的流动与融合。例如,支持高校顶尖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入股企业,作为核心研发成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高校可通过自身经费调剂予以定向支持,从而实现更为灵活的科研管理。此外,高校还要与市场化基金公司合作,通过合作运营科技园、创业园等产业园区,开展批量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搭建完善的创新服务生态圈。

(三)创新机制,搭建高效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是体现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当进一步按照现代企业治理要求,继续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内控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有关方案,形成全面内部控制管理框架。(1)在内控制度上,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台《内控手册》,并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标准化管理文件执行。《内控手册》不仅要在内部控制体系层面明确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财务和信息系统等内容,还应当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与维护的基本方法和举措,从而使内部控制能够形成有机更新的管理系统。(2)在内控组织结构上,高校应当根据企业控股、参股情况,按照企业类别和权责区分不同的内控管理方式。校资产管理企业应当设立审计、法务、财务、市场等部门对总体子公司及下属企业进行多级管理,明确单个企业的内控管理规范和事项清单,建立常态化的内控监测机制。(3)在风险管理上,应当进一步丰富企业风险评估工具,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采用针对性的评估方法。例如,战略性风险可通过SWOT 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等方式评估;财务性风险除了运用传统财务指标之外,还应当将市场化指标、业务趋势性指标、行业监管政策等纳入评估体系。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常态化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对内部可预测风险进行监控,但外部未知风险难以预防。因此,应当积极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参与风险管理,如引入行业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人才参与企业内外部风险评估,从而给出更加专业可靠的风险管理方案。[10]

(四)党建引领,永葆校企管理初心

在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和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所属企业应当进一步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在党建体系、党建活动、党建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实力。在党建体系上,应当按照党组织设立和活动开展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各级企业的党组织建设,通过完善党建组织工作有关制度,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有关安排,不断织密党内监督网络,确保企业能够在党组织引领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党建活动上,应当进一步增强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性,通过开展行业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党建考察、对口党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党的有关理论、政策、精神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内容被广大党员和干部吸收,并转化为自身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在党建创新上,应当进一步丰富党建内容和形式,结合行业特点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升党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例如,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传播优势,开展微信小程序党建、微视频党建、线上社群党建等,不断扩大党建宣传的覆盖面,实现较好的正能量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