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山县漫水河镇中心幼儿园 彭 琼
自然意识是幼儿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的基本认知,只有懂得爱护自然和亲近自然,幼儿才能在实际活动中明白一切物质的存在意义。但目前由于来自社会家庭的过度保护,反而让幼儿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真快乐,丧失了与自然展开心灵对话的平台,这样显然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自然教育的缺失不仅会让幼儿缺少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也会造成心理问题。所以幼儿园教学应合理开创自然教育课程,让幼儿在自然环境的浸润下找到适宜的成长轨迹。
教育的本质是让生命更好地延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而社会在不断进步,有关生命的思考从未停止,正是每一个生命的鲜活堆砌,才铸就了现实世界的精彩无限。正因为生命如此重要,作为祖国未来的幼儿,更应该养成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敬畏生命的良好意识。而在课堂上,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良好的生命形态传授给幼儿,让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感受生命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关注生命、理解生命。亲近自然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触碰自然界中的鲜活生命,让彼此的生命产生联系和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任何生命都值得被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自然教育的核心宗旨是提升幼儿生命质量、关注幼儿生命成长以及改善幼儿的生存状态。教师要注重适当引导,组织实践类的生命教学活动,让幼儿既能动手也能动脑,在实践中亲自去感受和发现,同时找到其他生命的成长之美,当产生了美的感受,就容易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心生保护美的强烈意愿,这种意识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善待生命,从而进一步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
比如,在春季开展自然教育的时候,教师带领幼儿去菜市场采购树苗,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种植的植物,同时教师一一介绍不同植物的特性。观察并了解植物的过程可以让幼儿自我发挥,深入自然,选取一种植物进行培育。时隔一段时间后,教师在课堂组织幼儿交流,让幼儿介绍自己培育的植物基本属性,阐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特征以及生长变化,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指出每一种在我们身边存在的动植物都是有真实生命的个体,都是需要被呵护的,任何生物的存在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引导幼儿从小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意识。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生物存在的特性及意义,而且会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记录生命成长历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心态的成长。
生命极其脆弱,一旦失去不会再重来,良好生命意识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形成安全第一的理念,从而有效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通过自然生物的生命观察以及实践所形成的生命意识才最具有指导意义。而如果幼儿只有生命意识而不知道在危险来临之际如何高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那么生命教育也会变成一纸空谈。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强化意识,还要充分实践,通过一些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状况,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并通过持续强化能力去守护更多的生命,这才是亲近自然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质意义。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应当加强创新性研究,在自然教学情境创造中多融入鲜活的生物,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意识,幼儿能够在全新的课堂环境中获得更多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知,教师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生物成长规律予以形象化呈现,激发幼儿对浅层次生物现象的主动探索,以此让自然教学与生命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比如,在讲授“人类行为对自然生物的影响”时,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为幼儿布置任务,让家长帮忙收集亲近自然的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了解和学习,幼儿能够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这种行为的实际意义,从而学会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识生命世界,不断加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形成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针对本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幼儿亲力亲为,在学习过后动手实践,到校园或者绿化带种植树木或给树木浇水,亲身体验保护生命的伟大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树木的成长历程以及每天需要的养分供给,可以适当引入形象化的例子,将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喻成人的饮食进餐,不仅可以传授简单的生物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幼儿懂得维持生命的不易,从而让幼儿形成更坚定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原生的自然资源才是最动人、最真实的,才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这些原生的资源以其丰富性和真实性而具有更大的运用价值,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坚持以真实自然景观和自然生物为核心的自然教学策略,在不浪费、不侵占自然资源合理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最原生的自然资源,不破坏原始形态,通过合理的引入,营造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激活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发地对自然现象展开探索。由于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是相对基础的,心智和能力不足以理解过于深奥的内容,因此自然现象不必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必融入过多的理论知识,而是以最原始的动植物生长行为为切入点,如带领幼儿观看地上蚂蚁成群结队觅食或者大雁排队飞行的自然现象,给幼儿讲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了解现象发生的背景以及具体情境,在活动中突出自然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让幼儿全身心投入自然、亲近自然,从而释放最纯真的性格,发现更多探索的快乐。这样既可以完成既定的亲近自然的教学目标,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自然生活,培养独立能力。
例如,城市的幼儿园布局都是比较紧凑的,闲置空间并不充足,能够用来作为课外活动空间的资源也是不齐全的。为了模拟真实的自然景观教学,让幼儿有更真实的亲近感,教师可以对幼儿园的现有环境进行改造,模拟自然生态景观,引入绿色发展文化,整理园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形成生态、绿色的园区整体设计理念,再将“自然元素”融入其中。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幼儿的意见,让他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理想的自然世界,在参考多数幼儿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的操作。户外环境的开发利用是影响幼儿园整体自然教学的成败关键,必须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每一寸空间,如土质松软、地势较低之处,可以进行适当松土挖掘,打造人工溪流;充分利用平整边角泥土,变成种植区域;根据土壤的质地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等,一切的布局都建立在不损害现有生态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对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地利用。
幼儿由于思想稚嫩,思维发育尚不成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难以形成精炼的言语表达,往往通过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绘画这一手段帮助幼儿传递健康的价值取向,同时在反复练习中强化他们的美感,为绘画注入更多的灵魂艺术,提升幼儿的绘画水平。自然景观的美轮美奂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经典的绘画作品来呈现的,如饱含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特色的传世佳作《游春图》《清明上河图》等,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集聚中华文明的精髓,描绘了自然生活的千姿百态,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地位,广受赞誉、历久不衰,甚至以更丰富的劳动美感内涵影响着当代画家的创作。细细考量不难发现,在绘画创作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自然现象,艺术创作者抓住自然现象的某个关键点展开描述,无声胜有声,有关自然美景的千言万语都在美妙的笔触中完美诠释。因此,在户外实践拓展中,教师一定要注重通过绘画为自然课程的探索注入灵魂,通过绘画获得自身对自然的灵感,在创作中进一步提升自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带领幼儿学习绘画时,穿插一些生活化的主题,让美术绘画更有生活的气息。如“水资源”这一主题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水也是维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幼儿展开绘画创作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小作业,让家长带领幼儿去湖边风景区玩耍,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尤其是水资源连绵不绝的生命力,给幼儿讲解有关水的故事,并陪伴幼儿一起创作,引导幼儿通过在游玩过程中对景物的观察,适当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描绘所看到的最美的山水风景画。教师总结时指出,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可以滋润生长,守护生命,同时,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滋润更多鲜活的生命。幼儿也会被这种不肯停下脚步的拼搏状态所感染,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为了升华教学主题,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节约水资源的绘画创作,张贴在社区以及公共区域宣传栏,在自然课程实践体验中进一步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
人的快乐感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外界自然环境熏陶下激发的情感共鸣,自然能够带给人心灵上的慰藉,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课程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注重良好环境的导入,让幼儿更有亲近感,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自然环境强烈的热爱之情。为此,幼儿园在正式开展自然教育之前,要对环境资源进行整理,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教学情境,多栽种一些绿植,多铺垫一些自然草坪,让幼儿可以放空自我,身处在一个由自然生命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亲密地与自然接触。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利用一些泥土和池水构建假山,建设一个供参观的小池塘,周围设置防护栏,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自然景观中,实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心灵对话。总之,在幼儿园的有限空间里充分创造自然景象,将自然带到身边,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净化幼儿心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丰富幼儿的阅历。
比如,幼儿园可以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腾出一片区域用来创建自然角,这样可以将自然生物带到身边,让自然教育真正成为生活习惯。自然角的建设要突出主体化、主题化、独立化和兴趣化发展,让幼儿不仅能够收获真实的感受,而且能够运用这些感悟去守卫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角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经验不足以及技术屏障等问题,教师可以积极在网上搜寻先进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实际相衔接,总结出一套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实践规律。同时,幼儿教师应该从专业化视角展开探索,使自然角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结合,让自然角有更大的拓展价值。
幼儿园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定位于更好地服务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获得对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概念的深层次理解,能够合理运用这些经验常识去帮助自己规避风险,能够进一步对“生命”这一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幼儿园自然教育应该帮助幼儿形成尊重一切客观存在的生物的意识,将自己想象得足够渺小,将自然放在一个神圣的高度,因为人的一切以及在生存过程中需要的资源都来自自然的馈赠,所以课程设计也要突出自然生物多样性,真正立足于幼儿的视角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内容,加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从而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意识,懂得融入自然、珍爱自然。课程设计必须立足于幼儿园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幼儿的身心特点,全面布局充满关爱的教学内容,统筹利用所有周边的环境资源和教学理论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要坚决摒弃传统教学框架中的不合理之处,让幼儿有更多亲身感受自然的机会。
比如,在幼儿园的课程选择上,教师既要突出自然理论课程的新颖创造,也要将实践体验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习惯坚持下去。比如,在自然认知板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播放《人与自然》纪录片以及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科普视频,同步课堂学习,这些视频资料可以作为延伸性的补充内容。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自然课程教学方案,与本地幼儿园发展实际状况相融合,让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
除此之外,学完一个自然主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如在普及完自然保护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园外周边小区捡垃圾,将一些随手丢弃的废弃物重新收集起来,变废为宝,二次利用。也可以在特定的活动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专题环保教学活动,带领幼儿进行各种生态保护的实地调研和现场宣传,让教学体验更加深刻。
学前教育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点亮的第一盏明灯,自然教育则是开启这盏明灯的火花,幼儿只有懂得自然的价值,才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大自然的视角去感受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不可忽视,学前教育的核心追求之一就是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然意识,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找到滋养心灵的成长动力。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新颖的教学思路能够为幼儿搭建起通往自然的桥梁,从而激发幼儿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让幼儿真正成长为被自然所认可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