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和深刻内涵,是共产党人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防科技领域的赓续传承。成功研制原子弹、导弹和发射人造卫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以及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为了共和国的安危,爱国奉献、艰苦拼搏,在创造“两弹一星”的伟业、铸造坚实的国防基石中,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承载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创业史,蕴涵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与科学创新精神,包含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祖国至上、服务人民、心怀“国之大者”的优良传统。
“两弹一星”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尚价值追求的体现。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功勋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是“两弹一星”精神主要创立者与践行者,更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国家使命的担当者和奋斗者。
“两弹一星”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创造性转化,集中体现了“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的领导下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的科学家精神,蕴含着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意蕴,日益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奉献精神。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灵魂,也是两弹在艰难条件下起步、在艰苦奋斗历程中前进、在创新攻关的攀登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力量源泉,是研制队伍精神面貌、高尚思想境界最重要的概括,他们心向祖国的浓烈情感,以热血和生命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可歌可泣。
对于国防科技工作者而言,个人价值要融入国家价值,爱国奉献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正是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信念,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之中。在“两弹一星”研制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种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两弹元勋”们怀着“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远渡重洋留学并在学成后毅然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投身祖国怀抱,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也是“两弹一星”实现突破和事业持续发展的法宝。“两弹一星”研制者们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知难而进,攻坚克难,争取胜利,这种坚强品格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基点,也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基点。
1958 年中旬,在北京北太平庄西北面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开始了创建研究机构的基建。科研人员一面参加基建劳动,一面学习核物理知识。邓稼先等专家和年轻科技人员一起,运水泥、抬箩筐、搬沙石、挖地基、修道路,拉碾子压路基,白天劳动打夯唱劳动号子,晚上不顾疲劳,灯火通明,学习核物理有关知识。原子弹就是这样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攻关,艰苦创业所突破的。
对于“两弹一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做任何科研、做任何项目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及其宏伟事业的成功开创,是“举国上下一盘棋”,尤其是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凝聚为强大合力而实现的一个伟大壮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协同攻关所形成的合力,推动形成了“两弹一星”的伟业。
1962 年以后,遵照毛泽东“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事”的批示,中央专委进一步动员了国防科研部门、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高等院校和地方科研部门五个方面的力量,组成了全国规模的协作网。仅中国科学院为此先后动员了30 多个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承担了300 多个科研项目的协作任务。因此,“两弹一星”事业的推进和形成,除了各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通力合作之外,还充分体现了来自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协同攻关的团队精神。“两弹一星”研制工程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服从大局,群策群力,坚持服从国家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从而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大协作,这种强大合力有力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发展。
“两弹一星”研制事业的发端,源于复杂国际形势下的核威胁。在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双重矛盾挤压之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凭借求实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中国自己的核武器发展道路,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突破与进步。
氢弹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产生核聚变,高温高压如何产生,又如何引爆,是一个最大最难的关键难题。于敏在上海计算机所对几个典型计算结果作了系统分析,深化了对物理规律的认识,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作了系统学术报告,阐述了突破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关键问题所在,进而组织大家对问题进行物理分解,开展学术民主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终于实现关键性突破。1965年10 月至12 月,于敏等专家和年轻科技人员一起,奋战了一百天,齐心协力,奋勇攻坚,使氢弹模型得到进一步完善。1966 年12 月成功进行氢弹原理实验,证实了原理的正确性。1967 年6 月17 日,我国第一颗330 万吨氢弹成功爆炸。
永攀高峰是“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向高、精、尖的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是国防尖端科技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强大推动力量,反映了“两弹一星”研制者们赶超世界先进,敢攀高峰,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和雄心壮志,集中彰显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不甘落后、自立自强的创业激情,敢为人先、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学术民主的科学态度,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引领和激励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自主创新,永攀科技高峰。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身上,集中体现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使命重于泰山”的坚定信念。在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后,钱学森谦虚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最高荣誉和价值追求,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020 年4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要求青年航天科技工作者向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与研制“两弹一星”时相比,今天的科研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仍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坚决反对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的错误观点,并不断赋予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新时代新征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坚持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用好国家和单位的每一笔科研经费。在购买科研仪器设备时,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盲目追求高性能高指标,造成采购设备仪器闲置、科研经费浪费。二是在科研工作中,向“两弹一星”科学家学习,保持发扬长期艰苦奋斗的科研作风和学风,能耐得住寂寞,抵挡住诱惑,经受住失败挫折的考验,愈挫愈勇,不懈奋斗,直到取得成功。三是在生活中发扬中华民族戒奢以俭的传统,学习“两弹一星”科学家工作高标准、生活低要求的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消费,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光盘行动”的指示要求,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党在领导“两弹一星”科技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举国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为今后继续坚持举国体制,推进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两弹一星”以及后来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载人深潜、天眼、高速铁路、C919 飞机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项目需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现代科学发展已进入深度融合的大科学时代,协同成为必然趋势。大科学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涉及跨学科、多领域合作,必须团队合作。协同攻关的举国体制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大科学是集合各种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系统综合体,是集体的事业。大家都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是它的灵魂。只有坚持集体主义,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不断在科研上创新、出成果。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坚持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制度体制的优势,坚持协同攻关这一重要法宝,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攻关,不断实现原始创新,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