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的关联性和作文习作策略

2024-01-01 13:17唐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关联青少年核心素养

唐伟

摘要:2023年高考语文七套卷中的八道题目存在着“你”的角色和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共性关联,也存在着故事、驱动力和成长方面的立意交叉关联。通过对共性关联的分析总结出规律性习作策略,教考衔接,引导教学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关联 青少年 核心素养 习作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注重时代性”。[1]虽然命题者不同,命题的角度和思维也不尽相同,但是命题者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出发,2023年高考语文七套卷中的八道题目有着共性和交叉关联性。笔者尝试从关联角度来解读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以期找到命题的规律,总结作文习作策略,指导日常教与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写出有文化、有思维、有审美、有时代责任感的作文。

一、共性关联

(一)“你”的角色

全国甲卷,针对人、技术和时间,“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全国乙卷,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新课标I卷,“好的故事”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新课标II卷虽然没有“你”这个关键词,但是提到了“当代青少年”,实际上也是“你”的角色的表现形式。北京卷也没有出现“你”这个关键词,可是出现了“青春续航”和“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这样的隐形词汇。青春属于“你”,“你”离不开生活。上海卷作文题是关于好奇心的思辨,“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天津卷要求考生“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并提示“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以上作文材料当中的“你”,实际上是参加高考的考生,十八岁的中国青年,处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青年。这个“你”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个“你”拥有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方便与挑战,这个“你”拥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冷静与思考。

(二)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

北京卷的题目“续航”“亮相”,属于词语类命题作文。从词语字义层面,揣摩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就要继续追问,谁续航,和谁一起续航,在什么时候续航,怎样续航,续航的驱动力,续航的目标等问题。“亮相”是过程性亮相,也可以是展示性亮相,说精彩亮相背后的故事。“亮相”是展示,是精彩的展示,但精彩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和矢志不渝的努力。

2008年江苏卷要求,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十几年后,上海卷重新考查“好奇心”,但是增加了新的元素。2023年上海卷提供了一个学习探索情境,“仅仅”不是否定,而是包含。在包含好奇心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反问,用标点符号“?”和汉字“吗”体现。“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2]从语言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标点符号入手,提升思维品质。这样就会进一步探究思考,除了好奇心,还有对科学和事业的热爱,还有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使命担当。

天津卷是青年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候撰写的一副对联,给考生提出任务,品读对联,谈联想和思考。青年考生会想到与忠肝义胆的志同道合者肝胆相照,用理想鼓舞人,用真诚感动人。和千万个他们、你们和我们精诚团结,走向那“无字句”的烽火狼烟,走向那白雪皑皑的雪山,走向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人民当家做主新天地。周恩来这幅对联,属于革命文化材料,给我们的学习、交友、事业极大的启发和激励。

全国甲卷提供了人、时间、技术的关系思辨作文题。人善假于物,借助现代科技,就会轻松驾驭、支配时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度”。过度地依赖技术,人就会安逸、懒惰、松懈,丧失斗志,甚而躺平。蹉跎岁月,荒废青春,成了时间的仆人、奴隶。

全国乙卷作文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灯、路、花都是常见的形象,但习近平总书记从“吹灭”“阻挡”“如果”三个否定相反的角度,生动形象指出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了《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正面表达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美美与共的愿景。

新课标I卷作文材料是“故事”。“好的故事”用了两次,“可以”用了四次,又用省略号表示举例未完,表示任由考生继续展开思维。材料传达的信息是:故事是增进了解、表达情感的纽带;进而,故事深层次触动心灵深处,引发共鸣、共情;故事中有着深邃的哲理,可以启迪智慧;有了情感、智慧的故事,从而产生不竭的驱动力,激励一个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再扩大,向国家和民族延伸,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形象。接着追问,故事展现了什么形象?是爱国的、敬业的、诚信的、友善的形象……繼续追问,谁的故事?这些故事升腾起审美的愉悦与满足,这些故事实现了智慧的增长和开悟,这些故事给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新课标II卷作文材料中提到了当代一些青少年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一些”“不鲜见”,就是说带有普遍性。那这个普遍性的背后就有原因,是社会内卷的传导,产生了焦虑。家长忙碌起来,孩子被忙碌起来。为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呢?材料从孩子希望的角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自由的不被打扰的空间。这个空间跟焦虑无关,这个空间绝缘内卷。这个空间是什么样的空间呢?这个空间有河流、田野、油菜花,这个空间有乒乓球、篮球,这个空间有志愿活动,这个空间有喜欢的吉他,这个空间有刷自己的跑步鞋,这个空间有陪奶奶说话,这个空间有试错和反思。放松不是懈怠,放松只是调整,放松也是蓄势。放松,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放松更能认识自己,更能看清未来的方向。当浮华消逝,沉淀成最好的自己。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3]2023年高考语文七套卷中的八道题目,从最基本的字入手,然后分析词语、对联,再到句子。连句子的顺序、标点符号、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成了关注、品味的对象。去设问,去追问,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原因。从语言层面出发,上升到文化、思维和审美的高度。通过这些语言活动,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意交叉关联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八道题目,有全国Ⅰ卷、Ⅱ卷、甲卷、乙卷四道作文题,有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四道作文题。八道题目地域不同,命题者不同,题目自然不同。笔者发现,这八道题在立意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关系,所以笔者尝试就这些题目的立意,梳理一下交叉关联。

(一)故事关联

全国甲卷中的人们是社会中每个人,享受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捷与舒服。可是过分依赖,就会有弊端,导致懒惰,甚而好逸恶劳。没有了奋斗的干劲,没有了竞争的勇气,没有了勤劳的坚忍。这并不是真正的个人价值实现,更不论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我们在感叹,科技带来的繁华和幸福时,需要警醒和常思忧患。

首先,讲中华优秀文化故事。

怎么让正在享受舒服的当代人发生改变?新课标I卷作文题给了办法,“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基于此,笔者想到了魏征给唐太宗写的《谏太宗十思疏》。唐朝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富裕,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安逸,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魏征非常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危机,于是冒着危险“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

其次,选择革命文化的故事。如天津卷作文材料青年周恩来警勉自己的对联,不妨当做勉励躺在科技带来的舒服圈里的当代人。为什么肝胆能照人,因为赤胆忠肝。这些充满对祖国和民族热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去拯救受人欺侮的中华民族。只要是社会、人民、国家所需要的,周恩来义不容辞,读“无字句处”的社会学、经济学、外交学、情报学、军事学。他工作常常到深夜或者黎明,竟然没有时间欣赏门口怒放的海棠花。

第三,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印度军队越线挑衅,我方团长带着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去交涉,却遭对方暴力攻击。不幸牺牲的战士陈祥榕曾经写下八个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什么是清澈的爱?清澈的爱,是舍身忘我,是纯粹忠诚,是一心报国。边防军人誓言声声,“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驱动力关联

上海卷作文材料提到“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好奇心”是“乐意”的驱动力量。但是好奇会随着时间推移,或者因为陌生世界的困难,而失去好奇心,也不再“续航”。这样上海卷的立意就和北京卷作文题“续航”构成关联。

怎样才能动力十足、连续航行呢?天津卷周恩来的对联故事,带来了澎湃驱动力。做一个有肝胆的人,和一群有肝胆的人一起,去开创中华崛起伟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做时间主人,驾驭、操控时间,过有意义人生。新课标I卷作文“故事”材料,范围更为广阔,包含中华优秀文化故事、革命文化故事和社会主义文化故事。这样的故事,指向学生成长,“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

(三)成长关联

新课标II卷作文材料考查的是“成长”。当代青少年通过努力,考到了班里相当不错的分数。到了年级,这个分数就不算高了。如果全县,或者全市排名,名次就不乐观。在同一分数上,有几百同分同名并列情况。真是一分之差,差距拉大。这势必把高考的竞争传导到初中、小学。课业繁重压力之下,“双减”紧急刹车,减校外培训经济负担和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高中阶段是非义务教育阶段,而且高考日趋临近。高中三年,日子在紧张和匆忙当中流逝。所以,希望能有一个空间。拥有的才会去珍惜、享受,没有的只能寄托于希望。

实际上,青少年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追求单纯的分数教育,却忽视、忽略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是有一些闲暇,放松一下,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去到运动场挥汗如雨,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美育、劳动、体育实践体验中成长,在失败纠错中成长。

对分数的急功近利的追逐,根本是对就业的担忧。这种心理影响下,高分就是实力,有底气从容选择喜欢的高校和专业。这样只会走向保守和自我,缺乏超越自己的舍己为人的大度,缺少厚德宽大的心胸。全国乙卷作文材料中,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道出了立德树人的真谛。春天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万物享受着春天阳光和雨水的恩赐。自然界如此,人与人,人在家庭,人在社会,人在工作岗位中,国与国之间,都需要这份仁德和友善。给别人点灯,灯会更亮;给别人让路,路会更宽。即便黑夜,有团结互助的光亮,有宽阔平坦的大道,自然行稳致远。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全国甲卷也属于成长类作文。技术的沉迷和过分依赖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丧失斗志。天津卷周恩来的勉励对联,让青少年见贤思齐;全国乙卷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给青少年引导前进的方向。

有了方向的高瞻远瞩,有了故事的动力续航,青少年会从繁忙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让五育齐头并进,共推成长,“亮相”人生舞台。

三、习作策略

笔者通过对2023年高考八道作文题的共性关联和交叉立意关联的分析,总结了作文的习作策略。本来想用“2024年作文备考策略”表述的,但觉得2024年仅仅一年,太过短暂。那2024年过去了,是不是习作策略就没有效用了?一些规律性习作策略,对高考、平时模拟考试习作也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一)青年考生的角色定位

“所谓任务情境,主要包含作者、读者、目的、话题、文体五大要素。”[5]考场作文中的作者,即参加考试的青少年学生。命题者在试题材料中通常用“你”表述。青少年学生,有四个时间定位,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未来畅想情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属于历史情境定位,青少年学生站在现在的新时代位置,回望历史文化,从文化中获得思维的、审美的、文化的启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是命题者对立德树人的初始考虑。全国乙卷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津卷“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对联归为革命文化。

青少年考生立足新时代的当下,去回望历史,去瞻望未来,去思索现在。正如北京卷中说“为青春续航”,也如天津卷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6]语言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思维、审美和文化的基础。所以抓学科素养,从语言入手,分析语言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语序、语调,在特定情境中进行有效沟通,提升思维层次,发现、感悟美,继承、弘扬优秀文化。

(三)“五育并举”下的成长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分数不等于智慧,分数更不能替代德智体美劳。把“成長”作为思考的原点,思考怎样实现符合规律的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所以作文习作重抓“五育并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2023年高考尘埃落定,重读八道作文题,把八道题当做一个整体去思考、分析。在《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八道题存在着共性和交叉方面的关联性。实际上这八道作文题,也是《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会千差万别,不会固定不变,只有变化才是永恒。变化无常的背后是有常,那么“有常”又是什么?笔者尝试基于2023年高考八道作文题总结了习作策略,以不变应万变。青年学生,积累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举“五育并举”旗帜,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3][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胡根林.任务情境作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18.

[7]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11.

[本文系2022年度蚌埠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情境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202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关联青少年核心素养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青少年发明家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