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
我们欣赏他们高超精湛的技艺,赞叹他们有着异于常人、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他们经历了手工业辉煌的岁月,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沉浸在精湛娴熟的技艺之中,坚守着独属于他们的匠人精神。
三四月间,坐落在大山下的农家院子里,横七竖八垛了一些枣木、槐木或者杨木,干燥的木料香味轻盈地穿梭在院子里和篱落间。大洋槐树荫下,有两个小伙子正在拉一把大锯,嗤嗤的锯木声肆意响起,随着大锯的来回拉动,黄白色的锯末渣子纷纷落在青石板地面上。一条宽大的长条凳子上坐着一位身着皂衣的中年汉子,是他们的师傅杨师。他正用推刨一下一下认真地推着一块木板,洁白的刨花像浪花一卷一卷地从刨子里翻滚出来,一块块木板渐渐绽放出光彩,最后被拼接在一起,变成了一件件时兴的五斗橱、高低柜、大立柜……空气中弥漫着枣木、槐木的气味,与窑洞顶上盛开的桃花、李花的香味竞相媲美。我俯下身拾起一卷刨花,那么美丽的波浪图案,真想把它戴到头上。这是木匠杨师领着徒弟在我家院子里打家具的情景,丝丝缕缕的木香味,历时三十年之久,依然无法忘怀。
那一年,二爷家大儿子从城郊请来杨师和他的两个徒弟打结婚家具。之后,全村人都开始流行打家具,杨师和他的徒弟几乎为村里每家每户都打了几样家具。光景好的人家打大立柜、五斗橱、写字台,光景不甚好的人家也来请木匠,哪怕只打个木斗、梯子等,总算是添置了一份家产。那年头,屋里是否摆设门箱竖柜,是衡量农家光景兴旺发达的一杆标尺。
母亲怕邻居哂(shěn)笑贫寒,请人砍倒了长在自家地里的一棵白杨树和菜园畔上的一棵老枣树,略晒几天日头,便请来木匠师傅。杨师与两个徒弟便带了一大堆行李,在我们院子里安营扎寨。那些行李中,有长长的轮齿锯子,有两个小耳朵的刨子,有会旋转的钻子,还有乌黑乌黑的墨斗。我特别喜欢看杨师眯着一只眼睛拉墨斗,那专注的神情与电影中的狙击手一个模样。不一会儿,木板上就出现了一条条笔直的黑线,两个徒弟便顺着黑线将木头一片一片锯开、拉薄。
我喜欢看杨师拿着废布团蘸着油漆在家具上画出各种写意画,他一气呵成,写字台面上很快出现了一排排海鸥拍打着翅膀;大立柜上盛开着一簇簇飘逸着香味的山丹丹花;高低柜上则仿佛夜晚的天幕,繁星闪烁。这些富有灵性的图案仿佛就粘在杨师细长的手指上。他灵巧地挥动布团,一幅幅别致的写意画就奇迹般地印在了家具上。
杨师的木工技艺绝对一流,他埋头仔细在木头上雕镂出十分漂亮的图案,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永远停留在庄户人家的门窗上、箱柜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不会相信那些灵动而又古色古香的图案,竟然出自眼前这位朴实无华的木匠之手。
那些打家具的日子,是我童年时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不但能随意欣赏杨师作画雕镂的精湛技艺,还可以一饱口福,跟着匠人一日三餐吃白面细粮,这在生活困顿的年代是极其难得的享受。杨师幽默风趣,常常喜欢边干活边慢悠悠地讲笑话,两个徒弟被他逗得笑成一团。午间的风,把院子里的刨花吹拂得簌簌作響,好像这些美丽的刨花也被杨师的笑话逗乐了。
有一次赶集我恰好遇到杨师,他正无聊地蹲在街上看别人玩纸牌。寒暄之后,我才知木活生意日渐萧条,当年那些人家都把视如珍宝的家具抛下,去城里谋生,只偶尔有附近的学校请他去修修桌椅板凳。杨师很无奈,眼睁睁看着精心学来的十八般技艺,就要随时光一起荒芜和消失了。
我望着他落寞的背影渐渐走远,心里有些失落。杨师和许多手工行业群体,曾被尊称为“匠人”,我们欣赏他们高超精湛的技艺,赞叹他们有着异于常人、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他们经历了手工业辉煌的岁月,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沉浸在精湛娴熟的技艺之中,坚守着独属于他们的匠人精神。然而,这一切终将被淹没在时光的海洋里。若干年后,我们唯有扒开荒草萋萋的家园,才能在那些日渐枯朽的门窗和家具上,觅得“匠人”当年存在过的印记……
(大浪淘沙摘自《城市金融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