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露 张建凤 蔡欣怡
[摘要]文章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收录的23种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我国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的实践机理、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也就是结合文化与博物馆学特点及出版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新趋势,提出相关建议。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包括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在研究样本中:9种期刊建设有官方网站;16种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占比69.6%;所有期刊均提供全文免费下载。结果显示: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较单一、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应“明确期刊定位,强化内容独特性”“推动富媒体出版,凸显文化与博物馆学类出版特点”“树立平台思维,打造文化与博物馆学类生活方式”。
[关键词]文化与博物馆学;融媒体出版;平台思维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1]。因此,文章研究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以期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阵地。
融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和利益的四大互融[2]。学术界关于期刊的融媒体出版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期刊融合出版定义与内涵研究;二是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三是期刊融合出版策略研究。谢文亮认为,出版融合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系统的融合工程,是理念、管理的创新发展以及动态持续的过程[3]。朱拴成提出,融合出版的核心思路是搭建“三平台一库”的主线,探索实踐增强出版、数据互通互联,推进移动出版和线上线下联动服务[4]。刘爽等认为,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模式包括多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的广泛模式[5]。陈瑞芳等指出,国外医学期刊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展示方式和专门的多媒体制作团队,国内医学期刊及其集群还存在较大差距[6]。黄晓新等认为,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融合范围广泛、融合模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并接轨国际出版,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融合深度不够、新技术应用不够以及平台化不够成熟等问题[7]。李赛等分析22种人文社科类期刊并认为,这些期刊存在媒体运营质量不高、互融性不足、媒介形式较单一等问题[8]。王雅娇等指出,期刊融合出版存在出版融合意识欠缺、推广力度不够以及SAYS系统与期刊适应性不足等问题[9]。王静等提出,通过经营自建平台、搭建多渠道平台、拓展内容呈现平台功能、加强技术和编辑队伍等举措来加强医学期刊的融媒体出版[10]。龚紫钰等提出,侧重选题策划可以促进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出版,使融合出版从理念转变为实践,从而丰富传播方式和提升传播效果[11]。
目前,学界对综合医学类期刊[12]、科技类期刊[13]、农业期刊[14]、高校学术期刊[15]的融合出版开展相关研究,但尚未探究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的融媒体出版。文章以新媒体技术为切入点,结合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的特点,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收录的23种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现状、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文章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收录的23种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化纵横》《东南文化》《文化遗产》《读书》《民间文化论坛》《中国博物馆》《中华文化论坛》《中原文化研究》《博物院》《中国图书评论》《中国文化》《文化艺术研究》《教育文化论坛》《人文天下》《地方文化研究》《文化学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中国民族博览》《博览群书》《文化软实力研究》《寻根》《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东方收藏》。
(二)研究方法
文章以期刊名称为主要关键词,采用多种检索渠道,进行全面检索,涵盖移动端和PC端,分析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的融媒体出版情况。第一,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调查。笔者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维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知网)、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万方)以及超星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超星),检索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名称,了解这些期刊在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中的收录情况。第二,官方网站建设情况调查。笔者在PC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和谷歌搜索引擎检索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名称,分析这些期刊在检索结果前五页中的官方网站建设情况,并对未能在检索结果中找到的期刊官方网站,采用电话调查方式确认情况。第三,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调查。笔者采用移动互联网手工检索和清博指数检索的方法,在微信公众号检索栏中输入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名称,查看这些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若未能检索到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则笔者简化检索关键词或使用期刊主办单位名称,再次进行检索。此外,笔者通过抖音数据工具新抖和抖音手工检索,发现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都未开通抖音官方账号。因此,文章对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以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建设情况和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调查为主。
二、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现状
(一)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
目前,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均已被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且这些期刊的被收录时间相对较长,如在维普上《中国博物馆》被收录年份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同时,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中的大量论文被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其中在知网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被收录论文最多,为16810篇,然后是《中国民族博览》被收录论文为11469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此外,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为读者免费提供获取这些期刊的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基本信息服务,且在购买相关服务后,维普、万方、超星均提供PDF格式下载,知网则提供PDF和CAJ格式下载。
(二)官方网站
在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中,《文化纵横》《东南文化》《读书》《中华文化论坛》《中原文化研究》《博物院》《文化学刊》《中国民族博览》《寻根》9种期刊建设有官方网站,其他14种期刊则未建设官方网站,主要通过中国民俗学网或知网二级域名站点发布信息;除了《东南文化》的官方网站没有提供网络采编系统,其他期刊或通过官方网站,或通过知网等提供网络采编系统,便于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进行远程在线投稿、审稿和编辑等操作;通过官方网站或知网二级域名站点等,所有期刊都提供全文免费下载和全文在线浏览服务。此外,截至2023年4月,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在官方网站或知网二级域名站点等提供的最新期数从2021年第5期到2023年第7期。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三)微信公众号
在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中,有16种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占比为69.6%,其中:《读书》《博物院》《中国文化》《文化艺术研究》《寻根》《东方收藏》的微信公众号名称添加有“杂志”“杂志社”等后缀,与期刊名称略有不同;在最近五篇微信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中,《文化纵横》的微信公众号平均阅读量最高,达到12973.6人次,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的微信公众号平均阅读量最低,仅为19.4人次,且推送频率相对较低。此外,这些期刊微信公众号通过导航菜单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期刊简介、联系方式、投稿方式、稿件查询以及全文在线浏览和图片保存等期刊文献内容信息服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一)内容同质化,影响优质成果传播
调查结果显示,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存在内容同质化、目录设置相似、阅读群体重合等现象。例如,《中华文化论坛》《民间文化论坛》《中原文化研究》均是历史学、文化遗产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文化综合期刊,这些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呈现内容同质、读者重合等情况。又如,《文化学刊》开设有《法律文化》《科学文化研究》《海外视界》《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语言文化》《地域文化》等栏目,并秉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的办刊主旨,这既体现在纸质出版上,也体现在官方网站等融媒体出版上。可见,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的内容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学术成果传播,不利于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
(二)形式较单一,影响高效媒介表达
目前,单一的声音、文字和图像等传统媒体表现形式转变成多种媒介共同作用的图文、音视频等融媒体表达,虽然选取的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在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各有涉及,但是其融媒体出版形式较单一,吸引力不足,趣味性不够,这具体体现在其将论文照搬到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尚未凸显网络媒介的表现力和传播力。例如,《中華文化论坛》2023年1期的《论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16]围绕金沙江中游两岸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用文字介绍北到大渡河、南到沅江、西到澜沧江和东至金沙江的文化圈,若用图文、音视频展现从史前到现在这一文化圈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更有利于增强读者的文化认同,然而其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内容并没有附上图文、音视频。
(三)技术应用不足,影响多元媒体创新力
当前,文化与博学馆学类期刊虽以纸质出版模式为主,但也适应网络传播高效、广泛的特点,将相关内容上传至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融媒体出版。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文化与博学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多个内容样本被设置为付费下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读者广泛获取文化与博物馆学类的信息与知识;另一方面,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文化与博学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仅提供部分内容,既没有设置简化的阅读全文模式,也没有为读者提供全文下载的链接和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对信息的获取与共享受限。例如,《读书》在官方网站上从首页到论文目录再到正文,既没有为读者提供全文阅读窗口,也没有为读者快捷、便利地获取内容提供技术设备和新模式。可见,技术应用不足,影响多元媒体创新力,不利于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高质量发展。
四、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建议
(一)明确期刊定位,强化内容独特性
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应关注文化多样性,明确自身专业领域和传播范围,避免内容同质化,精准吸引读者:一方面,通过策划多元化主题,积极拓宽主题广度和深度,包括较为新颖或较少涉及的主题;另一方面,通过打造专题和特辑,深入探讨特定主题,增强内容多样性,提高学术吸引力。此外,文化与博学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还应积极挖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确保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定期审视自身定位,强化内容独特性,使出版内容与当前学科研究趋势和读者需求保持一致。
(二)推动富媒体出版,凸显文化与博物馆学类出版特点
富媒体是媒体和技术融合、内容和模式整合的富媒体化,一般指具有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并可以互动的传播形态[17]。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涉及内容图片、分析模型、考察数据等,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让读者享有更丰富的出版形式和学术信息,如以动图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现文物等。此外,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还可以将视频、音频相结合,推动富媒体出版,提升学术出版水平和传播效率。
(三)树立平台思维,打造文化与博物馆学类生活方式
当前,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应关注文化、历史、艺术、人类学等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树立平台思维,更生活化地呈现文化与博物馆学内容,如: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在线讨论等社交媒体互动,打造互动性平台;介绍博物馆的文化活动、艺术品收藏等,激发读者兴趣,为读者提供保护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等的途径。此外,文化与博物馆学类期刊融媒体出版还可以定期发布关于文化领域的活动和事件信息,开阔读者国际视野,为读者提供跨文化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形成一种丰富而有趣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期刊影响力,提高读者对文化与博物馆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文化领域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4-8.
[2]王彩焕.浅谈传统媒体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扬优与借势[J].今传媒,2017(05):131-132.
[3]谢文亮.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出版广角,2022(19):31-35.
[4]朱拴成.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融合出版探索实践:以中国煤炭期刊网为例[J].编辑学报,2019(02):209-211.
[5]刘爽,吕柔,武爱.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模式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08):45-52.
[6]陈瑞芳,张小强,刘谦,等.国内外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现状及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2):179-188.
[7]黄晓新,杨春兰.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的现状、趋势和建议[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2(06):2-9.
[8]李赛,朱娜.中国科学院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与对策:基于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5):655-661.
[9]王雅嬌,杨建肖,刘伟霄.基于开放科学计划的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现状及分析[J].中国编辑,2020(04):93-98.
[10]王静,万晓梅,朱雯洁,等.医学期刊媒体融合出版发展的创新性实施路径: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23(02):206-209.
[11]龚紫钰,徐延辉.重点选题策划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J].出版广角,2023(01):30-34.
[12]谢浩煌,贾建敏,吴昔昔,等.基于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医学期刊健康传播路径的研究[J].编辑学报,2023(02):152-156.
[13]张永光.融媒体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23(01):60-63.
[14]徐琳君,陈国荣,逯连静.融媒体环境下农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探析[J].中国编辑,2019(01):58-62.
[15]于良君,李燕宁,许敏,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发展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05):155-160.
[16]周志清.论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J].中华文化论坛,2023(01):131-141.
[17]武小菲.泛阅读时代富媒体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0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