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2024-01-01 05:50:12玄浩东奇龙驰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1期
关键词:模块化博物馆模块

■玄浩东,范 蒙,2,奇龙驰

(1.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2.设计与社会创新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也将为我国博物馆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2]。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文物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绿色低碳发展举措的通知》中指出科学规划确定博物馆纪念馆等建设规模,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推行绿色低碳建造方式,推广应用绿色建材。202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可持续与美好生活”,更能深刻体现博物馆与可持续的必然联系,以及博物馆参与社会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并期望在此过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博物馆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不断激发活力、持续吸引公众的重要内容[3],临时展览数量、规模和质量受到公众关注的同时博物馆临时展览如何践行可持续也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过往学者研究主要聚焦于博物馆临时展览特点、优势以及策展实施等方面,如赵黎在分析了临时展览优势和特点基础上,着重对临时展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这一问题进行解答[4]。方颖则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临时展览为例分析了多元展陈主题、展品、宣传方面对展览的重要意义[5]。近年来也有学者以公众视角为切入点对临时展览的用户体验进行研究。如朱嫦巧、龚金红等人对临时展览中的公众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以此评估展览的效果[6]。而对于临时展览设计形式问题的研究,张乐以南京博物馆的往期临展为例,认为临展的形式设计应从艺术元素、空间布局、组合设计、照明设计、版面设计五个方面展开[3]。在展示空间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是对展览会展示道具这一媒介的探讨,如郭宜章对模块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分析[7]。杜尔豪、李女仙等人以“广交会”为例,总结出绿色环保理念下展示道具的可持续设计策略[8]。尽管前人的研究已涵盖临时展览的多个维度,但是,对于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如何进行系统性可持续设计,目前学术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管如何,要使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能够在助力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发挥作用,应当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此,就需要对其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这不仅对临时展览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展览设计实践的层面来看,借助这一工作,可以拓宽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设计与施工方式,从而对环境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从可持续设计理论运用方面的角度来看,是对其领域的研究进行扩充,进一步佐证了可持续设计方法应用到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的必然性。基于此,本研究将从临时展览空间设计困境为出发点,探讨可持续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与交互设备相融合在临时展览空间中的应用设计方法,以期达到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低碳化,进而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可持续发展与博物馆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设计

人类世(Anthropocene Era)的到来,是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造成深刻影响的佐证[9]。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数据“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提前了近三个月,在1993年当时的日期为10月21日,十年之后的2003年则提前到9月22日,而直到最近一次公布数据显示,这一日期提前到2019年7月20日,为史上最早的一次。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为应对环境变化与社会冲突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1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于东京召开的环境特别会议上,出版了被誉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国际性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1]。

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其概念并没有定论,它与“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社会设计”(social design)的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与系统性。从本质上来讲,任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活动都属于可持续设计的范畴[12]。

1.2 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与临时展览

博物馆的定义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动态演进的。近年来,由于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特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博物馆面临巨大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对于博物馆的定义也进行了不断修改论证,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协布拉格大会特别全体大会上最终表决通过了最新版博物馆定义。新定义中首次明确阐述了博物馆的社区参与、包容性、体验等要素,并认为博物馆应该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力量,这反映出当前国际博物馆界和中国博物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拓展了博物馆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回应了变革时代的需求。而博物馆临时展览是博物馆临时展出的短期专题展览,在临时展览这一词汇中,“临时”是时间上的界定,意味着它是短期行为;“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充实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的不足,以提升展览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因此,临时展览也理应在践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在国内博物馆临时展览实际行动中助力可持续发展并未得到普遍重视。但在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实施程序,2019年ICOM与咨询公司Curating Tomorrow联合发布《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博物馆、画廊、文化部门及其合作伙伴指南》,提出了博物馆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的七大建议,主要包括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支持可持续发展旅游、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等内容[13]。这将为我国的博物馆临时展览可持续设计提供参考。

2 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设计现实困境

博物馆作为长期性的文化机构,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全球问题[14],同时,实施“双碳”政策可以有效支撑未来的可持续设计[15]。一段时间以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依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博物馆备案数量5772家,相较于2012年的3069家,增长近90%,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所新博物馆诞生,此外,这并不包含改扩建博物馆。而相对于博物馆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而言,2021年全国博物馆基本陈列16799个;2021年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推出临时展览15132个。参观人次也从2001年的56401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12225万人。庞大的临展数量与参观人群,反映出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繁荣。但依据2021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广东省文物局牵头开展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情况调研来看,从156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46.5%的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已考虑到节能减排因素,但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同时进行节能改造仅占25.2%,后期有进行节能改造计划的博物馆则为32.3%。而仅对于临时布展筹备中是否采取节能环保措施与材料这一选项统计情况来看,约四分之一的博物馆没有考虑[16]。以上数据充分显示出当前博物馆的节能减排现状比较严峻,将来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还有长远的路要走。以问题为导向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临时展览传统布展形式导致资源过度浪费

由于博物馆常设基本陈列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博物馆业界以转向采用临时展览来保持博物馆对公众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临时展览虽然具备诸多优势,但其展览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博物馆每年承办为数众多的临时展览,从决策、规划、设计到制作,通常的做法是依据特定展览主题与内容思考展示道具的形式与功能,并为其量身订做,这些展示道具的设计制作经费占据临时展览大部分预算,因此会压缩展示内容的研究经费,造成部分展览展示内容乏善可陈、极为空洞;第二,量身订作的展示道具,往往采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在几个月亦或是几十天的展期结束后,碍于收纳空间有限以及再利用空间小,只能拆解丢弃或束之高阁,这样的做法既浪费了博物馆有限的展示经费,又不符合当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精神;第三,由于临时展览的特殊性,布展时需用临时展墙对空间进行分割,为了达到展览的美观性,提高展览的质量,空间内大部分的展墙、展具等都需现场制作完成。从效率、财力方面来说,现场搭建效率较低,耗费较多的经费支出。从人体安全方面来说,现场搭建过程中产生的甲醛、粉尘等会对人体造成各种伤害,对施工工人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2 临时展览展示手段单一导致公众体验感下降

目前物联网、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和新展示方式的发展,给展示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要求当代博物馆更加关注“物”与“人”的关系和“以体验为中心”[17]。在当前博物馆临时展览中,展览主题与展览内容的创新性、多样性已经得到很好的践行,但在布展方面却仍多采用传统陈列展览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以生搬硬套的方式与展示内容结合,展览形式创新性不足。如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2022年新开馆的国家级展馆,开馆之初就展出了“神州迎春——中国木版年画”临时展,在展示内容部分主要是以实物为主,展示形式相对单一,多媒体方面主要应用了投影类播放年画相关纪录片(图1-图2)。在博物馆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内容和增强用户的交互体验,而不应为了追随现行展示形式热点、考核评估等片面因素,盲目运用数字化展示形式,简单地将一些数字化产品置于展览空间内,造成一种为了展示创新而展示的“病态”展示,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致使公众的观展体验变得更差,不利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展示设计发展趋势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和高科技手段的融合,因此需要探索一条既能实现快速布展、经济实惠,同时又能满足用户体验需求的展示形式。

■图1 中国工艺美术馆“神州迎春——中国木版年画”临展(1)

■图2 中国工艺美术馆“神州迎春——中国木版年画”临展(2)

2.3 关键问题

对上述目前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呈现出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即:一是随着展览频率的大幅提升,临时展览在布展过程中、过程后产生大量不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二是展示手段单一,体验感较差,难以满足公众需求。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公众对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的了解与体验不够深入,认知受阻,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3 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可持续设计实践路径

基于现实困境背景下,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维度,分别是模块化设计、模块化与数字设备的融合(图3)。首先,从环境角度来说,坚持“以自然为本”的主导思想[18]。临时展览空间引入环保、节约、模块化的设计思维[19],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因布展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以此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博物馆传统布展形式所造成的体验感下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符合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体验价值。因此将模块化与数字设备融合,以此来达到环境与体验的双重发展,提高展览交互性。

■图3 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可持续设计方法

3.1 临时展览模块化设计

20世纪中叶由欧美一些国家提出“模块化设计”概念[20],模块化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21]。模块化的特点:独立性是指模块化设计中的各个子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针对某一具体空间,可以因其需要,对某一子模块进行单独修改或扩充,实现空间的多样性和节约性。灵活性[22]是模块化设计的重要特点。模块化系统并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模式,每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材料、技术、理论时,都可以促进模块化系统的迭代,以求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保性是指模块化系统、应用材料可重复利用,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以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来造成环境的破坏[23]。

3.1.1 模块化组合形式

分解:是由一个模块分隔、拆解组合成新的空间。因模块化子系统相对独立,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组织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与展示形式[24]。插接:由于模块与模块之间是可以分解重组灵活设计,在组合时通过媒介进行组合。根据空间的实际需要做出快速反应,搭建出新的空间展示形态。替换:由于模块与模块之间是通过连接构架组合,独立性强,可自由替换,当某个部分损毁或者需要替换时,可以精准替换,将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节约成本(表1)。

表1 模块化组合形式

3.1.2 模块间连接形式

模块间的连接主要通过锁件或接插的方式,实现模块间的无工具化快速拆装。与传统的钉接、焊接相比,更加简洁方便、环保(图4-图5)。

■图4 模块间连接形式(1)

3.1.3 模块化的艺术化展览形式

我国的模块化设计研究已经多年,但发展相对缓慢,模块化设计更多应用于如服贸会、广交会等展览会,形式相对单一,虽然达到了环保、绿色的理念,但缺乏一定美感、多样性和层次性,与当前公众审美需求相悖。在本文中模块化设计可以模拟出更有意义的艺术化形态,能够将空间的形态与临时展览的主题相呼应,寄情于临时展览空间的景里,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公众对展览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顾客的艺术认知[25]。如图6、图7所示模块化组合采用了平常少见的三角体为基础模块,通过堆积、错落和重复等设计手法,按照实际的展览需要,组合出多种展墙形式,相较于立方体模块更加灵活和艺术性。如图8所示模块化组合则采用“[”形模块,组合成异形展示道具。

■图6 模块化组合多样性(1)

■图7 模块化组合多样性(2)

■图8 模块化组合多样性(3)

3.1.4 模块化中可持续材料应用

博物馆临时展览模块化设计材料应用的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安全环保、坚固耐用、易加工、方便回收几个方面[26]。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和筛选,总结出以铝合金为金属骨架,结合回收的竹木、纸质、布料等材料混合运用的设计理念(表2)。

表2 模块应用的可持续材料

3.2 模块化与交互设备的融合

2021年12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博物馆临时展览通过新技术实现数字技术+模块化的跨界组合,整合现代技术资源在展览中的应用,从而践行“以体验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促进博物馆体验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块化与数字设备结合不仅能够减少传统专门定制数字化展示空间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而且能够使公众在大型的展示空间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感。这种低碳环保的设计形式在未来必将成为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设计运用的新趋势。

3.2.1 沉浸式艺术展+模块化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为例(图9),布展中需要搭建临时性相对密闭空间,因传统搭建技术存在费工、费料、污染的弊端,而运用模块化设计的空间搭建技术可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在保证临时性展览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快速围合空间,以最短时间和最高效率完成布展,在展览结束后有序撤展,将模块化展示道具收藏,以备下次展览使用(图10)。

■图9 “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

■图10 临时展览模块化空间

3.2.2 LED显示屏+模块化

显示屏是展览空间最常用到的多媒体展示媒介之一,其与模块化的组合形式是把显示屏镶嵌于模块化基本结构框架之中(图11),而后将单体模块组合形成常见方体展示空间。除此之外,本展示方式也可变化组合形式,搭建成360度环幕、沉浸式3D交互体验等展览空间(图12),此类展示空间相比常见的方盒子更加具有美感,尤其是在公众对审美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此类展示空间能够展示三维动画、环幕动画、卡通动画、工程动画、全息动画、MG动画、建筑漫游等影片,以及成果展示、VR、AR、地面互动和体感游戏等交互式展示场景,给公众带来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综合体验。

■图11 模块化与LED组合

■图12 多样化临展形式

3.2.3 综合类模块化节能展示空间设计

完全运用模块化搭建展览与交互设备融合的综合类空间(图13),能够将资源利用最大化。空间整体外围完全采用模块化搭建技术,内部附加模块化展台、展柜、交互设备、智能化人体感应节能灯等展示道具,空间整体布局综合考虑人体工学因素,最大降低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图13 综合类临展空间

4 结语

本研究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目标,讨论了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和数字设备的融合在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应用与设计方法。首先,验证了临时展览中的模块化设计在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存在必要性。结果表明,运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也能增加空间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发展趋势。同时,模块化所应用的材料,也对环境可持续产生影响。其次,验证了模块化与数字设备融合设计,能够提升公众的体验。研究发现沉浸式艺术展+模块化、LED显示屏+模块化、综合类模块化展示空间设计等常规类融合方式的具体设计形式,对提升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本文的不足之处:当前只是对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设计形式多样化进行探究,对于模块化展示道具的细节方面研究相对欠缺,后续研究将会以模块化展示道具为出发点,对模块化展柜的密闭性、内饰材质安全性、温湿度环境、照明系统、开启方式等展示道具细节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模块化博物馆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模块化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 13:01:56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中国核电(2017年2期)2017-08-11 08:00:56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流程工业(2017年4期)2017-06-21 06:29:50
露天博物馆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