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家国情怀的培育对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文章分析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4-0089-04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不仅包含了“家”与“国”的传统含义,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古诗词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与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内涵丰富、意蕴悠长、境界深厚的特点,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合理融入家国情怀元素,以使学生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家国情怀。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其不仅沿袭了“家”与“国”的传统意义,还在当今社会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已成为一种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1.家国情怀的思想溯源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精神观念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西周时期,以政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使“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框架,于是“忠”和“孝”便成为了“家”与“国”两级共同体之间的沟通桥梁。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基于“天下”和“家国同构”的观念,将“忠”和“孝”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也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后传统中国家庭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全民族的道德信仰。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古人逐渐意识到“家”与“国”之间的密切关联,无论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还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贞执着,都将家国情怀上升至“天下一家”的思想高度。步入近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展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而这种家国情怀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在发展与复兴的时代主题中,家国情怀也不断凝聚出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国情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寄语当代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的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家庭和国家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深刻指出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命脉,是培育人类情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支撑,更是一个国家安全发展的坚实保障。
2.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
中华文明光辉绵延,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家国情怀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价值追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应立足新时代,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置于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中,在服务社会和奉献国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1]。高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强化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与育人功能[2]。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师应借助古典诗词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家国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3]。
1.古诗词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古诗词本身具有一定的學习难度,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这使得学生难以抽出较多的时间,在完成高考考查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刻意蕴,因此家国情怀教育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词与普通白话文的表述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容易望文生义,进而对古诗词句产生含糊其辞和似是而非的理解。第二,古诗词本身语言简洁凝练,加之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运用给学生深入理解诗词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带来了较大障碍,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误解。第三,部分学生不具有对古诗词鉴赏的文言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表现为耗时多、效果差。第四,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相关内容,而忽视对古诗词情感表达的挖掘,因此难以通过古诗词学习培养家国情怀。
2.忽视情感教育引导,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
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还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并不注重情感教育,这对语文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十分不利。究其原因,第一,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对语文具体知识的学习情况,很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引导。第二,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对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的阐释较为浅薄,使得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也难以体会出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意蕴。第三,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中,使得学生对于家国情怀题材的阅读与积累也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这与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相距甚远。第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很少为学生划分节奏,这会大大降低学生对古诗词的美感和意蕴的体会深度,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古诗词学习与诗人或词人产生情感共鸣,因而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思想内涵。
3.教学模式固化单一,实践活动严重不足
一方面,部分教师采用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较为固化单一,即“导入新课—背景简介—诵读诗词—分析词句—总结主题—升华情感—背诵诗词”,并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人或词人写作技巧、风格特征和词句的赏析理解上,并没有对诗词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说通过古诗词学习增强家国情怀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较少利用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更较少组织学生开展与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有关的古诗词课外实践学习活动,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古诗词学习对家国情怀形成真切的情感体验,难以树立家国情怀。
1.优化诵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内容上,其不但融入了诗人或词人的思想情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古诗词之所以能够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与其语言的鲜明节奏感以及和谐的韵律美分不开。高中语文教师要想通过古诗词教学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要重视诵读这一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体悟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古诗词的“诗词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4]。第一,引导学生以自由诵读的方式初步感知古诗词。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具有节奏感强、内涵丰富、生僻字多、字词读音难度大等特点,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深刻理解诗词含义、准确把握诗词的平仄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去朗读、去背诵,以此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古诗词诵读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在学生以自由诵读的方式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音频、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诵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中充分体悟古诗词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另外,教师还要打破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通过晨读、课前3分钟、班级语音角、微信打卡等方式增加诵读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古诗词诵读兴趣。第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情感基调的准确把握是提高古诗词诵读教学效果的关键。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古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或豪迈奔放,或慷慨激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去反复诵读古诗词,以便对诗人或词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例如,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述苏轼受“乌台诗案”牵连而被贬黄州的经历,引导学生体悟苏轼身处逆境,却依然拥有强烈爱国之情的难能可贵。再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以雄浑、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反复诵读这首词。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苏轼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无限感慨[5]。第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是学生获得良好古诗词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经典诵读大赛”“家国情怀诗词诵读交流会”“诗词诵读游戏”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兴趣,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悟家国情怀。
2.开展情境教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6]。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情境教学。而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情感感知能力,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增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在表情达意、词语运用上与白话文有着明显区别,在内容上也更加深刻复杂,且其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学生在理解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时具有较大难度。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真实情境,恰当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便将抽象的古诗词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授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时,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主收集一些关于描绘杭州西湖风景的作品资料,并在课堂上将学生收集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以提升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成效。学生通过观看资料以及阅读本诗,会自然而然地对祖国的秀丽风光产生赞美之情。其次,教师可借助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刻体悟诗人的心境,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诗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在具体讲解本诗时,可借助音乐营造学习氛围并借助图画将古诗内容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以使学生能够将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进而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3.创新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鉴赏水平
传统的单篇精读式阅读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多角度积累和解读家国情怀诗词作品。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阅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家国情怀诗词作品的丰富意蕴。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一方面,教师可先将同一家国情怀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诗词所表达的观点以及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助力教学目标达成。如古詩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象征,同样是对“月”的描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的是作者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意。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达的则是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月圆人聚的无限渴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将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诗词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表达差异。如有着豪迈洒脱性格的李白在《关山月》中描写边关将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时,并没有表现边关将士的幽怨,而是呈现出一幅气象雄浑的边塞图。而杜甫的《登岳阳楼》表现的则是面对家国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无可奈何,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教师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对家国情怀诗词作品的理解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诗词作品的鉴赏水平。
4.開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部分教师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知识的教学上,忽视对学生情感把握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无法深入领悟家国情怀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蕴,难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家国情怀。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增强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开展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逐渐形成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可通过“经典诗词知识竞赛”“诗词书法大赛”“古诗词讲解大赛”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产生学习动力,提高综合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自主整合以往所学家国情怀诗词的相关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家国情怀诗词作品的表演活动。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与家国情怀有关的诗词改编为小剧本,要求学生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合理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以使学生能够进入诗词意境,深入理解其中的家国情怀内容。此外,诗词创作学习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实践方式,语文教师可通过创办“晨曦诗社”“桃山诗社”等诗词创作学习社团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自主创作诗词作品,并在学校或班级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家国情怀诗词作品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探索、思考、实践过程中,领略诗词之美,拓展语文学习思维,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意识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古诗词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表达方式,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细腻情感的深切表达方式,十分适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学习中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与精髓,从而逐渐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郭文良,姚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教育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3(04):74-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
[3]韩雪云.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7):123-125.
[4]魏倩.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完善策略[J].文教资料,2022(18): 140-142.
[5]崔康.诗词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探析[J].大学,2020(19): 70-71.
[6]李冬梅.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J].河南教育,2023(Z1):81-82.
Research on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Homeland Feeling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Bao Han
(School of Literatur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journey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s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belonging,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owards their own countr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ve role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moting national spirit,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patriotism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lyrics in high school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nse of patriotism.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family and national sentiment; excellent 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culturalconfidence;teaching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