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真正的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譬如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唯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唯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选自《罗家伦史学与教育论著选》,有删改)
◆提炼
比喻论证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方法,比喻的事物和论点之间只需有某方面的相似之处即可,不必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由于比喻论证是以事或物喻理,因此,我们只需找准所比喻的事物和所论道理之间的相似点,立论就能鲜明、贴切,论证就能形象、生动,相关道理也易于為读者所接受。
在文中,罗家伦先生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论证,层层深入地为我们诠释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如“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但是一触即破”,这里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和“肥皂泡”,让人一读就知“无学问的智慧”生命力的短暂。又如“唯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这里用“探照灯”设喻,生动地阐释了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用“珍珠泉的泉水”设喻,巧妙地阐释了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如有源之水,永远清澈,永不枯竭,两者结合,就论证了“智慧离不开学问”的道理。文章最后以“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设喻,“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进一步强调学问与智慧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
佳作展示
流行与永恒
◎后林枫
在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灯下,你会为那深夜的一缕星光而驻足吗?在摇滚的乐声,音响的喧嚣下,你会为那池边的一声蛙鸣而倾心吗?在快节奏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你会为家中为你点亮的一盏灯而感到温暖吗?流行与永恒,仿佛生活的齿轮,推动着我们前行。
如果说流行是盛开在枝头的花,随季节而变迁;那么永恒就是泥下的根,亘古不变地履行着它的本职。变迁的花虽有一时之艳容,却经不起时间的磋磨;深埋的根须虽不起眼,却有灵魂深处最动人心弦的力量。生活在一个万物变迁不息的花花世界,你可能会精疲力竭,这时你的心需要一处停泊的港湾,一处可以凝神体会生活真谛的角落,从而获得永恒的力量。就像小时候上幼儿园擦嘴的那方布手帕,它和时尚的丝巾放在一起,是无法比较的,但掂在手里,你会发现它分量之重。它虽然朴素、陈旧,承载的却是永恒的美好回忆……
我说永恒是泥下的根,其力量不可磨灭,但没有花的笑容,谁又知道它的功劳之大呢?流行是永恒的外套,没有这件外套,永恒可能会变得黯然失色,缺少活力。假若生活在一个毫无活力与生机的世界,那么你一定会心如死水,因为缺少了欢乐的点缀。变迁的色彩可以调和单调的生活,流行的魅力可以丰富你的心灵。就像从小用到现在的储蓄罐,如果给它漆上一层防锈油漆,再用颜料抹上几笔,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它也将保存得更为长久……
流行与永恒必然有矛盾,但聪明的人们一定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鱼和熊掌有时是可以兼得的。小时候的布手帕、储蓄罐,现在的丝巾、颜料,一个都不能少,都是宝。就像一株开出艳花的树,它的花和根都在啊。很多人只一味地歌颂花或感叹根,却很少站在更远的角度审视两者结合的完美,其实这种结合才是一种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大美。
当你漫步在霓虹闪烁的街市时,请不要忘记驻足望一眼头顶的星光;当你置身在摇滚的音乐中时,请不要忘记留意池塘深处的那一声蛙鸣;当你对快节奏的生活好奇不已时,请不要忘记家中为你点亮的那一盏温暖的灯……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高三年级】
◆点评
作文对“流行与永恒”的认识非常明确,那就是它们虽存在矛盾,但“聪明的人们一定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鱼和熊掌有时是可以兼得的”。难得的是,考生为了说明这一道理,自出机杼地运用了比喻说理——用盛开在枝头的花与泥下的根之间的关系来比“流行与永恒”,形象生动,有效地提升了作文的感染力。此外,全文结构前后照应严谨,行文优美洒脱。一个高中生能有这样的理性思辨,着实让人赞赏。
【唐惠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