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理云龙“吹吹腔” 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2023-12-31 06:59云龙县文化旅游局非遗中心李雪萍
今日民族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云龙县罗罗云龙

文 / 云龙县文化旅游局非遗中心 李雪萍

生产工具成为戏剧道具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流传着一种古老的白族民间戏剧,叫 “吹吹腔”。它又名“吹腔”“唢呐戏”,是白族戏曲剧种,曾流传在云南省西北部云龙、洱源、剑川等地,目前主要传承地为云龙县白族聚居区。

白族吹吹腔源出于弋阳腔体系演变而来的罗罗腔和唢呐腔,在流入滇西后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关于白族吹吹腔形成的时间,国内专家众说纷纭,有明洪武时期说、明万历时期说、明末清初说等等。

《中国戏曲通史》中论述:“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白族的吹吹腔等,形成的时间并不比汉族地区的花部‘乱弹’诸腔为晚。”云南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包刚老师在经考证和比较了大量的资料后认为,吹吹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是在明代初期,由西北的罗罗腔传入,不断融合了山地白族的民间文学、歌舞艺术、民间小调、民族传统礼俗等内容,而逐步衍变为独具当地特色的一个新戏种。2016 年12 月,在有多位知名戏剧专家参与的吹吹腔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中国现存的戏剧剧种中,白族吹吹腔有着完整的传承和表演体系,其产生的时间之悠久,在全国各剧种中亦是名列前茅。

而从吹吹腔戏剧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来看,该戏剧十分明显地展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渗并最终融合的过程,其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超越了戏剧本身。

戏剧家杨明先生在《白族吹吹腔传统与源流初探》一文中提出:“吹吹腔实际属于罗罗腔”“罗罗腔是它的直系祖先”。罗罗腔原是一种北方民间小戏,后不断向中部和南部流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北方小戏的声腔特点,又吸收了弋阳腔系的表演方式,从明代开始逐渐在中原和西北流行。罗罗腔传入滇西后改用唢呐伴奏,为后来吹吹腔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云龙,大多数白族村寨尊奉明代三征麓川(今瑞丽)的将领王骥为“三崇本主”。目前,漕涧镇仁德村窝嘎村民小组尚遗留着一座王骥墓,其实这只是一座衣冠冢,为了纪念而设立。几百年来,每年八月十四日,都要唱吹吹腔祭祀“三崇本主”,因在当地的传说中,是王骥把北方的戏带到云龙,之后才有了吹吹腔。

漕涧老街至今仍保留有“上台戏”“中台戏”“下台戏”的地名。旧州汤邓村则是把在当地驻兵的徐简(王骥女婿)尊奉为“汤邓本主”,并在本主庙前建有戏台,直至如今,每年春节开台之前,第一出戏都要先到本主庙唱。据《云龙县志》记载:“明天启元年,知州周宪章设衙门于下坞三七村,建有门楼戏台一座。”从实物看,这座现存的三七吹吹腔古戏台,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 年),距今已四百多年历史。这些,都可作为吹吹腔起源时间的实证。

历史上,云龙有八大盐井,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了“五井盐课提举司”,盐业发达。从明代改土归流开始,不断有朝廷委派的官员到云龙赴任,云龙也有学子和商人外出考学、经商。如此,便把更多的中原文化带到了云龙边地,为吹吹腔戏剧的发展不断注入更多的新鲜内容。云龙县境内,曾先后建有几十座戏台,有的地区是一村一台,甚至一村三台。至今仍有多座古戏台保存完好,其中以大达古戏台和宝丰古戏台较为精致。

乡土化的脸谱

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在汤邓吹吹腔剧团拍摄采访

大达春节唱大戏

在吹吹腔戏剧中,从其剧目、唱腔、身段,到对白、脸谱各方面都有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碰撞的痕迹。从吹吹腔的表现内容上来探寻它和其他剧种之间的异同,便可以看到渗透其中的文化交流与共生的历史。

从身段来看,吹吹腔的旧传统表演方式,显现着中原早期戏曲表演的特点。从剧目来看,各吹吹腔戏班保留的传统剧目多为折子戏,其内容有东周列国、三国、唐宋故事本子戏。在云龙县下坞村保留着白绵纸手抄古本《金精戏窦仪》,这个戏曾盛行于明代中、晚期。而《崔文瑞砍柴》出自《天缘记》,又名《摆花张四姐》,明万历选本《万曲明春》中曾辑入这个剧目,明代形成的剧种河北丝弦戏演过《四姐配夫》,安徽贵池傩戏《摇钱树》是《天缘记》的别名。汤邓戏班和下坞各戏班最常演的折子戏《火烧磨房》全本叫《血汗衫》,是如今保留下来的唯一吹吹腔全本戏。这出戏在中原的戏名又叫《双贵图》,焦循《花部农谭》中说:“《双贵图》之兰季子,以母苦其嫂,潜代嫂磨麦,又潜入都为嫂寻兄,行李匮乏,赤身行乞,叫化于街,观之令人痛哭。”另一类具有地域特点的是乡土戏,以描写当地各族群众生活为主要内容,如《重三斤告状》等,表现出吹吹腔戏的本土化特征。

从唱腔来看,吹吹腔唱腔语言兼用白语和汉语,有九板十三腔的说法,其中有生腔、旦腔、大哭腔、小哭腔、跺跺板、山坡羊、流水腔等;罗罗腔相传有九腔十八调,后来多数失传 ,现在保留下来的流水、山坡羊、跺板、哭腔等十余种与之对应。吹吹腔伴奏以唢呐为主,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说法。罗罗腔的“娃子”腔主奏乐器也是唢呐,唱时不托腔,唱句刚过就用唢呐接尾音吹奏过门。这一明显的特点,吹吹腔与之如出一辙。

吹吹腔戏剧中的白族民间服饰

从身段、剧目、唱腔、脸谱服装等方面看,吹吹腔接纳了罗罗腔的形式,又在内容上不断地更新、调整,以适应本土的语言环境与文化习惯,不排斥异己,也不固步自封,兼收并蓄,终得大成。

白族吹吹腔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成熟的剧种,与当地民俗活动有着重要联系,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研究民族戏剧发展史及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史的鲜活范例。2008 年,云龙县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吹吹腔艺术之乡”,2021 年,白族吹吹腔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吹吹腔是云龙各非遗项目中固定传承团队最多、传承人基础最好的一个项目,共有业余剧团8 个,有省州县三级传承人100 多人。

猜你喜欢
云龙县罗罗云龙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幸福的冬天
云南白族古盐村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产保护——基于大理州云龙县顺荡村的田野调查
罗罗将对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续燃料进行测试
苏云龙作品
周云龙教授
云龙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考试前吃什么
走,看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