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将军戎马情

2023-12-30 01:08徐振理
军嫂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刀皖南新四军

徐振理

1951年1月,周东葵(后排左一)与战友们在朝鲜临津江岸合影。

英雄不老,英气犹在。

2023年8月,新四军第3师8旅24团老战士、原总后勤部离休干部周东葵将军度过了他的101周岁生日。生日会上,老英雄颇有感慨:“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更加懂得和平生活的弥足珍贵。”

1922年8月,周东葵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霞浦镇陈华浦村(现宁波市北仑区北仑港),因其父曾在上海的黄浦江十六铺码头谋生,后随父全家迁往上海静安区。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周东葵数次辗转于宁波和上海之间。

周东葵母亲病故后,父亲带着他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从宁波又回到上海。为了让周东葵继续上学,全家节衣缩食,父亲也回到黄浦江十六铺码头干活。

周父干活的区域属于法租界,那里的劳工大多来自苏北,都是穷苦人民。他们白天赤膊干活,晚上无处可去,只能睡在马路上。周东葵回忆道:“有一个晚上,劳工们累坏了,都在马路上睡熟了,可是当时法租界的巡捕竟拿来自来水喷头,朝着大伙喷水,不让睡那里。”

想起这些场景,周东葵说:“人的思想是在整个社会环境里形成的。那会自己还小,但十分气愤,就想着将来也要参加救国救民运动。”

西安事变后,年仅14岁的周东葵常参加学生游行。游行期间,学生们一边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一边热血沸腾地喊着口号。

1937年,周东葵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也就是当时的上海市学生协会。在协会里,他看书读报,上救亡理论培训课,一点一点向组织靠拢。次年9月,在上海敬业中学,经张英(即黄文荟,又名莫高芳)介绍,周东葵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 他被安排负责两个学校的学生工作。但随着上海的逐步沦陷,父亲失业,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周东葵也就绝了继续学业的念头。

1939年6月,17岁的周东葵瞒着家人,偷偷跟随上海中共地下党员,赶往苏南加入了新四军第一支队,后来步行到皖南新四军根据地。

到皖南后,周东葵开始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军事和政治教育课程。他说:“以前对党的认识很肤浅,到了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上课后,才实现了从普通学生到革命军人、从爱国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39年冬,周东葵所在的皖南新四军遭受国民党封锁,物资匮乏。大冬天,他盖的只有一块军毯。当时有很多战士背着行李来投军,像他一样“轻装上阵”的很少。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旁边有条青弋江,江边有很多祠堂空着可以住人,一个连住一个祠堂。当时,周东葵和战友们用稻草编草帘,做床垫,凑合着住。但祠堂三面通风,到了晚上,寒风刺骨。当时军中流行一句话“白天打野战,晚上当团长”,这个“团”指“缩成一团”。

有时候只能吃糙米稀饭,到了站岗时总是想上厕所,但周东葵学习、工作热情高涨。分配到战地服务团后,他除了做群众工作,还要帮民运队运输货物,星期天帮助厨房劳动。

因为家族里有肺病史,周东葵一累便会咳嗽。1940年1月,周东葵清楚地记得,当时给他看病的医生说:“这病不好治,你需要离队到家去养。”

没有办法,周东葵揣着部队给的3块大洋返乡,路上因路费不足,还曾在浙西一个县政府里做统一战线工作,又到霞浦教了半年多的书,直到夏天,他才回到上海。

一家人团聚了,周东葵很开心。可没过几天,周东葵便又愁上心头。回家养病前,党组织关系在皖南新四军处,但因战火、交通等原因,他和党组织接不上头了。

离队后的两年多中,周东葵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积极在家乡浙江、上海等地,坚持参加抗日活动,宣传党的主张,寻找和靠拢党组织。直到1942年5月,周东葵找到了入党和离队证明人,于1944年10月被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组织查清了周东葵离队经历,批准其恢复党籍(从1938年9月起计算党龄)。

1943年2月16日,周东葵到江苏省阜东县(今滨海县)天赐场新四军第3师8旅24团报到——这天恰是新四军战略转移的最后一天。随后,他奉命带领由21个伤员组成的伤病组,向东坎镇北边的草甸子里“打埋伏”。等安置妥当已近天亮,但是,接到报告,日军已向东坎发起进军了,他们只好又开始撤离伤员。

当时吃住供应不上,武器装备差,医疗器械条件更是简陋,卫生员给伤员换药,只有剪子、钳子和一些应急药片,即使换过的带有脓血的纱布和绷带都舍不得丢掉,每天用沸水消毒或放在锅炉上蒸之后重复使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大家却很乐观、团结互助。每次有前线的消息传来,常有伤员感慨道:“战友在前方打仗,我们却在养伤、养病,能不能让我们一起去?”每当这时,周东葵就做伤员们的思想工作,缓解他们的烦躁情绪。

1943年春,日军大扫荡,第3师8旅24团精兵简政,政治处干事王德诚被调到2营任干部教员。他来的时候,身上背着把大鬼头刀,刀上用两片红绿布缠着,特别耀人眼目。战友问他:“王干事,你身上背的那把大刀,是真大刀,还是演戏用的假大刀?”

他自豪地说:“我背的这把大刀,是一把钢质特好的真刀。哪天遇到机会,我准叫它显显威风给你们看看。”在战友的起哄中,王德诚耍起大刀,只听见飕飕的风声却看不清刀影,耍得大家眼花繚乱。

1943年3月30日,在阜东县八滩王家桥战斗中,王德诚跟随5连行动。正当敌我双方几经肉搏厮杀,胶着在一起时,5连连长牺牲了,紧接着,继任连长、团特派员封意顺也牺牲了。千钧一发之时,猛听王德诚大喊一声:“我是连长,听我指挥!”

周东葵回忆说:“那天夜里特别黑,除借敌人打着的照明弹和我们用火攻把敌据守的房屋烧着的光,稍能看清点我们左臂扎着白毛巾,敌人穿的黄呢军大衣外,其余都不大分得清。”

随着王德诚的一声大喊,拼杀喊叫声、拼刺声、爆炸声响成一团……就在快把残寇全歼时,王德诚与一些战友倒在了血泊中,光荣牺牲了。

大家打扫战场时,看到王德诚那把大刀上沾满了污血。同志们望着那把大刀,无不肃然起敬。

“王德诚同志壮烈殉国后,团首长命令我接任王德诚生前职务,担任2营干部教员。”周东葵说,“1944年10月,我们旅第22团、第24团到了江苏省射阳县合德镇,当时的任务是攻打伪阜宁海防大队司令顾景班部,第22团主攻北街、而我们第24团主攻南街,当时的射阳总队攻占抢夺桥头,作为接应。”

10月19日,第24团向南街发起猛烈攻击,驻守的伪自卫队以炮楼为据点负隅顽抗。第24团官兵从附近的民房中挖洞穿壁而行,一步步逼近。临近炮楼约10米距离,一名突击队员一个箭步冲到炮楼射击线的死角,迅速从炮楼的射孔往里扔手榴弹,手榴弹爆炸引发浓烟滚滚,好几名战士趁势冲了过来,向不同方向的射孔里扔手榴弹,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爆炸……

“当时只听得一阵阵轰隆隆的爆炸声,过后便是伪军的鬼哭狼嚎,再后面便是我们战士的吆喝声‘缴枪不杀,新四军优待俘虏。”周东葵说,那天他们激战到下午1点左右,攻下了南街,俘虏日伪军64人。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周东葵所在部队北上,经多次整编、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他被部队任命为115师教导队政委。在东北打了三年仗,周东葵又到广西开展剿匪工作。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军第39军改编为志愿军第39军,北上参加抗美援朝,他被安排到115师任宣传科科长,后来又任军宣传科科长。

2023年12月,周东葵喜获“百岁诗翁”证书,与老伴黄国元合影。摄影/周雁青

抗美援朝期间,周东葵认识了第39军报社通联干事黄国元,成就一生美好姻缘,并相伴至今。

1985年5月,周东葵从当时总后勤部工程学院训练部部长岗位上离休。

如今,101岁的周东葵与96岁的黄国元住在北京某干休所,两人老有所乐,平时喜欢看新闻、练书法、写诗词……12月3日,中华诗词学会、北京诗词学会授予周东葵“百岁诗翁”荣誉证书。

詩以言志,周东葵依旧热爱祖国和军队,壮心不已。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参考《北仑革命史料选》,宁波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编辑/吴萍霞

猜你喜欢
大刀皖南新四军
健身百态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关公面前耍大刀
《皖南印象》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