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华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进一步理清核心素养发展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核心素養培养途径。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并研究这些素材,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这就意味着当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要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来统领整个教学与评价。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核心素养培养已经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其在日常教学当中也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下面就结合笔者的理解与实践,谈谈一些个人思考。
一、理清核心素养发展脉络
要通过地理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脉络。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些概念与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些概念,更是会感到陌生。因此,相比较而言,要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相关的体验,从而生成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相关的认识,提升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相关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隐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显性的地理知识学习而存在的。以人地协调观为例,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在具体素材分析与知识学
习过程中的自主认识。所以,在发展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时候,关键就在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去研究并分析这些素材,从而形成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在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争议的观点时,教师不应当立即否定,而是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或辩论。这样,学生形成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奠定人地协调观形成的基础。
二、寻找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从课堂实践、教材运用、评价机制三个方面阐述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样的宏观思路之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与乡土元素融合等途径。如此,有了宏观上的指导,有了微观上的具体措施,那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也就比较清晰了。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为例。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去分析并研究这些素材,最终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相关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并总结。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在研究这些实例的时候,要思考没有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地理环境是怎样的,有了这些自然灾害之后地理环境又是怎样的。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在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当中学生也会自然提出问题: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应当通过怎样的改造,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打开了大门,后续教学如果能够进一步跟上,那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三、反思核心素养培养过程
总结类似于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包括人地协调观在内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质上是让学生在拥有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加工与构思,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人地协调观与区域认知,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所以,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发挥必要的主导作用,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一定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