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上海人大立了一部法,这部法的主角是一条鱼——中华鲟。5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曾与恐龙同时期生活,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被誉为“长江活化石”。据估测,目前野生中华鲟的数量不足百尾。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要想使中华鲟能保存下来,就要保护它的家——长江。近年来,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嘱托,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古老的长江正焕发新面貌、呈现新气象。上海地方立法在做的,正是要跑赢中华鲟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以科學高效、有的放矢的制度供给,让中华鲟在长江之中生生不息。
为一条鱼立法,想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中华鲟这一濒危物种本身,守护人类与所有水生生物共同的家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才是这一立法的鲜明价值取向。“子非鱼,焉知鱼之忧?”一部法律让更多人意识到,爱这条鱼,就是爱我们自己。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素材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物种灭绝、环境恶化令人堪忧。上海为一条鱼立法,不仅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也保护中华鲟的家——长江。这无疑是对动物生命的尊重,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因此,加强法律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人类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