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婷,郭海娟,包红旭,徐成斌,王 俭,郑 旭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建立经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体现了对相关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国际化的要求,更体现了对大国工匠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领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系统掌握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进行生物处理及环境生物监测所必需的微生物学知识,并为生物处理及生物监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了解外界环境改变对于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影响,明确环境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利用微生物来解决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互联网+”新时代,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程内涵和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代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从真实问题出发[3],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理论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思政方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最终,将教学工作进行前伸后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实现全过程育人。首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通过精心收集、梳理、策划,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实现了思政元素对教学过程的全覆盖(表1)。
表1 思政元素融入点
表1 中的思政元素着重体现了六个方面的思政维度: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中国方案与文化自信、法治意识与生态文明、职业道德与公民品格、全球视野与国民需求。20 世纪初,一大批微生物学家胸怀祖国,在国外学成后,毅然放弃当地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回国,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微生物事业,填补了我国微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空白,体现了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战国策及世本中记载的仪狄造酒、杜康作秫酒,以及近现代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自主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事迹,体现中国方案与文化自信的薪火相传。也可以通过讲述2003年抗击SARs 过程中医疗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消除HIV、肝炎等疾病歧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何为职业道德及公民品格。还可以通过介绍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冷冻电镜、微生物组学分析等前沿技术,并结合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及发展重大颠覆性技术的相关文件,让学生明白应时刻保持创新热情、开拓全球视野并牢记国民需求。
达成度教育模式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课程达成度是评价的关键,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教学目标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比率,是对教学目标实施情况的定量描述。通过对达成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清楚地显示和了解支持本课程毕业要求的指标是否平衡,从而不断进行改进,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效率。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国内外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相关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将自身所掌握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相关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有机结合。课程目标3 有助于保障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同时,对本课程进行思政建设也有助于该专业课程目标的达成。
目标3 考核满分分值23.5,学生平均得分14.8,期望得分23.5,课程目标平均达成度0.63。从评价结果看,大部分同学的达成度大于0.60,低于0.60 的有23 人(图1)。
图1 2021 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目标3个体达成情况
从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差异较大。原因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这也说明达成度较低的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且对国内外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相关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不够关注和了解。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向54 名学生发放《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问卷调查》,获得目标3 的调查结果,见图2。
图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程目标3个体达成情况问卷调查
如图2 所示,学生对目标3 的具体要求的掌握还不到位,后续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挑选近3-5年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如何利用CNKI、WOS、NCBI 等平台自主检索相关文献,以了解国内外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相关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强化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激励学生成长为未来环境领域的从业者,要勇于担当,立足国民需求,拓展国际视野。结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课、环境工程前沿课程以及后续的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工程伦理、生态文明等课程,加深学生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认同以及聚焦建设创新型国家及贡献中国方案的文化自信。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要将理论分析、典型引导、案例教学、媒体传播、社会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伦理意识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体现时代特征、文化特色及理工温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实际能力培养,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