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就是人民之声

2023-12-30 17:55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来路丝竹民间文化

高大上的魔都并不是洋里洋气的专属,它的文化源头可能要到民间去找。本期“热点”栏目通过聚焦上海非遗中的“上海的山歌(民歌)”,探讨文化传承的大课题。

“唱山歌”是民间口语中涵盖甚广的用语,往往可指代便于传唱的任何歌唱行为。具体到“上海的山歌”,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但如果用开放的思维来解读,从城乡人民喜唱的江南小调到上海港码头工人的劳动号子,再到口耳相传的儿歌童谣,田间地头劳作时的田山歌……这些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民间歌调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人们对上海“山歌”(民歌)的完整记忆。民歌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是生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的心灵的写照,也为文艺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提供了重要抓手和生动素材。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是民歌产生的土壤,也是民歌纵情抒写的对象。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民歌就是人民之歌。

上海港码头号子、青浦田山歌、崇明山歌已申请成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小觑了这些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声,正是它们,让我们了解了“上海的来路”。以青浦田山歌为例,用《上海田山歌》一书主编曹伟明的话说,“聆听田山歌嘹亮悠远的曲调,我们似乎看到了被六千年崧泽之火照耀的勤劳朴实的上海先民,在稻田、河岸边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同时代代相传、口口相承,以田歌手旺盛的创造力和表达力将一曲曲清新、柔美的歌谣传唱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可见,上海民歌中展现出的文化弧光,是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来路”——知道“来路”,就知道了“你是谁”,知道“你是谁”,就能更明晰地看到未来的方向。

民间文化一定是跟民俗生活的土壤紧密结合的,它产生于民间的日常生活,服务于民间的习俗,体现着民间的审美。民俗属性是“上海民歌”与生俱来的基因,有学者就对民间音乐的不同特质与其所依附的生态土壤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了深入翔实的考察分析。“比如说江南丝竹,在市中心的茶馆里演奏的丝竹乐和在乡间婚庆中演奏的丝竹乐会是一样的东西吗?它们都叫江南丝竹,但它们的语言语汇、风格特点、音色音响却有很大的区别。”随着音乐产生的土壤与音乐活动发生的场域的变化,音乐本身势必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时俱进”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我们要在非遗的视角下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上海民歌”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从“活化民俗”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必须做出一篇篇“继承与发展和谐共进”的美妙文章。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催化影响,必然动摇到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活根基,于是传统的民间文化也会面临消退与萎缩的命运。但“寻根”与“保根”的命题如此重大,而达意与到位的传承与取其精华的发展,考验着人们的智慧。除了“非遗传承人”,应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事关“人民之声”的事业中来。

认识到“民歌就是人民之声”,才会对“上海民歌”之于上海这座母城的意义有所了悟。既然是人民之声,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民歌。吃透生活的本质,活用艺术的语言,这本身就是民歌过去在市井街巷、田间地头如此蓬勃繁盛的原因。它也应该是传统民歌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方法和方向,但愿成为人们的共识。

猜你喜欢
来路丝竹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回首
归去来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在自己的海拔上回望来路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响当当的来路——巴黎乐器博物馆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