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成
(铜仁市万山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铜仁 554200)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种,优先选用当地农业部门审核认定、推荐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以万山区为例,建议选用泰优390,中浙优8号,恒丰优9802,友香优2017等。其中,海拔较高的高楼坪乡水稻种植品种选用泰优390,海拔较低的黄道乡和鱼塘乡水稻种植品种选用中浙优8号等优良品种。此外,稻农在采购种子时,要从正规渠道、途径采购,保证种子质量达标,选择具有“三证”的水稻优良品种。进而保证水稻种子质量,有利于促进水稻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1]。
首先,要筛选种子,通过风选、选种的方式,将其中的杂质、瘪粒、杂草种子等清除掉,留下纯净一致、清洁干净、饱满充实的稻种备用;其次,在晴天摊铺晾晒稻种,每间隔2~3 h翻动一次,确保种子能够光照均匀,在激发稻种酶活性,提高发芽率的同时杀灭稻种表皮致病菌,防止病害发生。最后,多菌灵1 000 倍液等浸种24 h,然后捞出沥干催芽,破胸后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时建议选用质量分数15%多福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同时,可采用富尔霸稻+胎里壮组合浸种,将组合里的霸稻20 mL 与胎里壮400 mL 加水70~90 kg 稀释,充分搅拌均匀,稀释好的药液可浸泡选好的水稻种子60~80 kg。浸种温度11℃~12℃,浸种时间5~7 d,浸好的种子捞出后直接催芽即可。可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还能促进苗齐苗壮。在稻种表层形成固化膜,可有效降低苗期立枯病、恶苗病等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成活率。
稻农要充分结合所选择的稻种特性灵活选田,优先选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方便、交通便利、pH 值6.5~7.5的土地育秧。要尽可能的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等,避免对水稻造成污染[2]。此外,要提高轮作意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结构,优先和油菜等作物实行2~3 年以上轮作倒茬,可减少田间致病菌的残留,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保证水稻产量和品质。
清理干净上茬作物的残留物、地膜、杂草、碎石等,避免对水稻育秧产生影响。要选择晴天深翻稻田晾晒,提高土壤疏松透气性,同时也能够杀灭土壤中部分病菌和虫卵,防止育秧时发生病虫害。秧田耕作时,建议深度控制在10~20 cm,同时要求每块稻田耕耘平整,水平线一致,泥土达到深、松、软的要求。稻田耕作的同时,应施加充足的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发酵的农家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建议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结合土壤测定结果,制定科学完善的施肥方案。一般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500~2 000 kg、硫酸钾6 kg、过磷酸钙35 kg、尿素10 kg。
具体的规范栽培:采用钵盘育苗机插秧和人工移栽技术。春分至端午时节移栽,壮苗带肥、带药移栽,不栽瘦弱病害苗。其中示范点移栽水稻12 000~13 500株/667 m2,种植密度建议控制在8 000~12 000/667 m2(视土壤肥力、品种而定),移栽规格为:(33 cm+20 cm)/2×20 cm 或26 cm×22 cm,单株拉绳东西行向移栽。水稻移栽后3 d,查缺补苗。只有合理安排水稻播期,才能够提高水稻的成活率,为健壮秧苗的培育奠定有利的基础。
以万山区为例,近年来大力推广应用水稻两段育秧、旱育秧、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等,相关技术采用机械设备一次性完成播种、盖种等工序,可实现精量播种,减少种子用量,并且节约工时,降低生产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新型育秧技术。和传统育秧技术相比较而言,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可极大的缩短缓苗期,并且每667 m2增产可达5%~12%。
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时,钵盘育苗每盘播65 g 左右,隔离层旱育苗每1 m2不超过200 g,秧龄较长的可适当稀播。播种前需浇透苗床水,让苗床土壤含水量饱和,然后覆盖隔离层,在苗床上均匀撒施营养土2 cm,然后找平床面并播种。播种时要先播70%的稻种,然后利用剩余30%的种子补匀。此外,播种覆土之后,需做好封闭除草工作,建议用氰氟草酯、双草醚等除草剂均匀喷施在苗床上,可起到不错的封闭除草效果,降低杂草对幼苗所造成的影响。
水稻播种后,因无纺布有较多细小孔隙,保温保湿效果不理想,建议在苗床上覆1 层地膜,用土压实地膜四周,起到增温保湿的效果。同时,覆膜后应搭小拱棚并覆盖无纺布,用土压实并加固,提高出苗率。要认真做好补水工作,稻农可发现苗床土发白,要及时在清晨、傍晚等时间段喷水,满足秧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此外,秧苗长出1 叶1 心时,即可将地膜撤掉,避免出现烧苗的现象。要结合实际情况揭无纺布,气温较低且秧苗长势较弱时,要适当晚揭。气温较高且秧苗长势过旺时,要适当早揭。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秧苗移栽前3~4 d且温度达超过28℃~30℃时揭无纺布最为适宜。
水稻秧苗移栽时,建议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有助于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升移栽作业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移栽作业质量。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秧龄达到30~40 d且长出3.5~4片叶时移栽为宜。建议适当早移栽,有效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时期,达到更加理想的产量和品质。水稻移栽前,需将田间水层调整至1 cm,便于插秧机作业。建议使用25~30 cm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结合水稻品种特性控制插秧密度,早稻每667 m2插秧0.8×104穴,(万山区只种植中晚稻,没有早稻)中晚稻每667 m2插秧1.2×104穴,主要方式为人工种植。要控制好深度,一般在2 cm 左右,禁止深水插秧。要控制好机械设备行进速度,合理规划路线,不可随意停顿,保证插秧质量,确保无倒苗、漂秧、漏插、损伤等现象。
要提高施肥意识,认真做好追肥工作。首先,水稻秧苗移栽后1 周左右,即可追施分蘖肥,建议每667 m2追施尿素20 kg,追肥时应保证水层5 cm,便于溶解肥料,加快吸收利用。其次,进入穗期后,要巧施穗肥,穗期应多施磷、钾或者微肥,少施尿素,容易倒伏。例如,磷,是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增强分蘖势,籽粒充实;增加淀粉合成;加强各生长点的发育。缺乏磷时,叶片暗绿,叶片狭窄,有赤褐色斑点;分蘖少,严重缺乏时停止生长,不分蘖;延迟成熟,籽粒不饱满;磷过量时的害处不明显,但无增产作用,还会引起缺锌症而减产。最后,做好叶片喷肥工作,明确叶面喷肥时间。分蘖期建议喷施水稻专用叶面肥1~2 次,结穗期建议喷施尿素水溶液;籽粒期建议每667 m2水稻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55 kg,每间隔2 周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可增产30%以上[3]。需要注意,喷施叶面肥时,要做好稀释工作,确保药液浓度适宜,稻农要选择在晴天早上、傍晚等时间段喷施叶面肥,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减少肥料蒸发,保证养分利用率。
水稻水分管理要点如下:首先,深水返青,在水稻秧苗移栽之后,其根系往往后受到损伤,此时若稻田内缺水,会延长返青期,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死苗的现象。所以在秧苗移栽后要及时浇水,将稻田水层控制在3~4 cm,加快秧苗返青,降低死苗的概率。其次,浅水分蘖,进入分蘖期后,要适当降低稻田水层深度,以1.5 cm 左右为宜,有效协调稻田土壤当中的水肥气热,若此时稻田内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缺氧,不利于养分的分解,同时也不利于分蘖。再次,有水壮苞,稻穗形成期,水稻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此时若缺水,会导致出现穗短、粒少、空壳的现象,严重影响产量,所以稻农要结合自然降雨情况浇水,将稻田水层控制在3 cm 左右,起到保花增粒的作用。最后,干湿壮籽,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之后,对水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少,此时要遵循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原则管水,水分不可过多或过少,保持稻田内良好的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避免叶片出现早衰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稻田杂草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禾本科杂草,如:狗尾草、牛筋草、马唐等,该类杂草建议喷施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等除草剂;另一类是阔叶类杂草,如:鸭舌草、水竹叶、三棱草、香附子等,该类杂草建议喷施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灭草松+吡嘧磺隆、唑草酮+吡嘧磺隆等除草剂。稻农应合理选用除草剂,方可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减轻杂草对水稻所造成的影响和威胁,确保水稻高产稳产[4]。
首先,农业技术防治。科学选种,并对种子进行晾晒、浸泡、包衣处理;做好水稻育秧管理工作,规范育秧技术,合理控制育秧密度、播种时间;加强秧苗管理,促进壮秧培育;合理控制水稻移栽时间、密度,并做好移栽后的水分、施肥、除草等各项工作,有效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
其次,物理技术防治。在田间地头种植香根草,吸引二化螟等害虫,然后将其诱杀;稻鸭共育技术,水稻插秧后2 周放养雏鸭,每667 m2放养15~20只,对稻飞虱、纹枯病、杂草均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再次,生物技术防治。保护并释放赤眼蜂等害虫的天敌,可诱杀二化螟以及稻纵卷叶螟,建议667 m2稻田放蜂10 000头,每间隔5 d 放蜂1 次,连续放蜂2~3 次;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害和虫害,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可防治二化螟。苦参碱,可防治稻飞虱。春雷霉素,可防治稻瘟病。井冈霉素,可防治纹枯病及稻曲病[5]。
最后,化学技术防治。优先选用广谱、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方法,防止出现药物残留的现象,保证水稻品质。如:稻瘟病,建议用40%稻瘟灵乳油100 g 兑水50 kg 喷雾;稻曲病,建议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 兑水30 kg 喷雾;细菌性条斑病,建议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50 g兑水50 kg喷雾;稻飞虱,建议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 g 兑水50 kg 喷雾;稻纵卷叶螟,建议用20%三唑磷乳剂75 mL兑水50 kg喷雾。
综上所述,万山区当地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新时期,为保障水稻安全稳定生产,要积极推广应用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掌握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确保水稻健壮生长。同时,要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结合万山区水稻病虫害流行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保证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守住老百姓的“粮袋子”,推动万山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