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礼芬,张 慧
(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稷山 0432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玉米产业发展的方向应该转移到玉米深加工上,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具体的发展历程中,又存在许多许多影响因素,因此,在稷山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有必要研究稷山县的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为稷山县玉米产业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和发展建议,将稷山县的玉米产业打造成稷山县的绿色产业,突显玉米产业在稷山县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价值。
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483 mm,温度适宜,降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玉米种植。2019年末,稷山县常住人口36.4×104人,农业人口21.7×104人,以玉米种植为主的秋粮种植面积约1.93×104h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43.3%。全年粮食产量约246.7×104t,以玉米产量为主的秋粮产量127.6×104t,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1.7%。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6 567×104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5 051×104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在稷山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晋南盆地是山西省玉米优势产区之一,该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受国家价格政策的影响,我国于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临储最低价收购政策[1],稷山县的玉米种植户在此项政策的影响下,种植玉米的收益增加了,种植积极性也提高了,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玉米欠收,农户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持续上调的临储收购价增加下游产业成本,使下游产业开始寻求其他替代品,影响了玉米的需求量,进而影响了玉米的种植收益,导致稷山县的玉米播种面积从2014年开始下降,在2016年国家取消价格政策时达到低谷。
为了解决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包括调整优化玉米生产结构、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加快玉米去库存、完善玉米市场应急调控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此外,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化的使用,玉米产量在降低劳动力的情况下反而开始回升,重新燃起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再加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稷山县的玉米总产量自2017年开始实现稳步上升。
按照用途不同,最初,我国玉米消费可分为食用、饲料、工业、种用及部分消耗品,其中饲料用玉米所占数量最大,约占我国玉米总需求量的60%[3]。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玉米产业逐渐由以淀粉、酒精、饲料为主的初加工向以赖氨酸、变性淀粉、化工醇为产品的深加工和生化加工转变,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汽车、纺织、电子元件等领域[4]。然而,稷山县的玉米加工产业依然处于初加工阶段,没有任何深加工产业。稷山县的玉米产业必须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的转变,尤其是向新兴产业方向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刺激稷山县的玉米需求量,盘活稷山县整个玉米产业链,实现稷山县玉米需求的明显增长。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扩张占用,耕地资源在急剧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几乎已达极限。近年来,玉米播种面积在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占比一直在缓慢上升,稷山县的玉米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已高达43.45%。我国的粮食和油料行业是一个整体,一种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将面临另一种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为维护整体粮食油料作物的平衡,玉米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无法扩大的条件下更是没有增加的可能性,想要通过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来增加玉米总产量的难度不言而喻。因此,我国的玉米种植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求突破。
近年,稷山县的玉米单产波动很大,单产增速没有明显加快,稷山县的玉米生产发展到现阶段,在种植面积已达上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这就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来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散户的种植数量大约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虽然近年来已经在大力推广合作社、家庭农场,并且鼓励工业产业向上游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粮食安全仍需依靠普通农户。然而,普通农户在玉米的栽培管理水平上比较粗放,沿袭传统种植模式,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缺乏一套明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完全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靠天吃饭。此外,稷山县的玉米在收获后一般直接晾晒在马路两侧,干燥过程没有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也没有评判干燥程度的科学标准,因而直接导致大量新收玉米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干燥处理,如遇极端阴雨等天气,极易产生霉变、发芽,造成玉米品质下降[5]。
稷山县玉米种植面积广,但均由小农户分散种植,各自经营,与美国的大规模农场相比,生产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化连片种植,造成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6]。虽然,稷山县的玉米耕作大部分已经实现机械化操作,但目前的机械化操作仅仅停留在人力替代阶段,机械化水平低、机械精准度低、性能老化、动力过小,从播种整地、田间管理到收获,都无法真正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精细的技术要求,结果导致整地质量差、耕层浅、深松不到位、收粒破损率高[7]。加上普通农户传统的田间管理技术,无法合理抵御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在化肥施用量上的不科学还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稷山县的玉米总产量,限制了稷山县玉米产业的发展。
玉米作为一种初级农产品,只有经过深加工才能得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因而玉米深加工成为进一步利用玉米的关键工序,玉米深加工产业在衍生产业链条、提升原料增值空间、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发展迅速,不断探究玉米深加工发展方向。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限制,玉米深加工仍存在很多诸如结构不合理、企业产能小、难以规模化等问题,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同时,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加工技术更新缓慢,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深加工,导致玉米产业深加工情况整体低迷。稷山县在玉米深加工方面的发展更是差强人意,除了一家饲料加工企业外,没有任何深加工企业。
政府部门应该采取财政补贴手段,逐步完善稷山县耕地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稷山县农产品整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现代化生产能力。
玉米产量的增长与品种的关系极为密切[9],优良的玉米品种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要加快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的选育,高产作为首要育种目标,在具有高产潜力同时还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稳产性;中国玉米原创性种质匮乏,2020 年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纳入了生物育种这一前瞻性课题,必须在育种方面打好翻身仗,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稷山县的玉米种业要紧跟国家大趋势,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玉米新品种,在不增加稷山县玉米播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稷山县玉米总产量,为稷山县玉米产业下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稷山县的玉米产业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制定稷山县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必不可少,通过对标准化生产规程的推广和示范,增加玉米生产过程的抗风险、抗灾害能力,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玉米品质,增加玉米经济价值。
目前,国内玉米价格仍然比国际市场高20%左右,我国玉米产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从长期看,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10]。稷山县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组织技术员入户指导和新型农民培训,加大玉米种植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科学文化水平和新技术接受能力,同时通过一些政策补贴,提高稷山县的玉米生产机械化使用率,实现稷山县玉米生产的初级阶段科技化。
稷山县的玉米种植可以借鉴其他初级农产品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一些小农户成立玉米种植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联合有实力的肥料、农药、农机企业和下游加工企业,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统一提供良种、肥料、农药等物资,统一提供杀虫、除草、施肥、收获等服务,统一提供玉米售卖或加工。通过科学化的统一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提升玉米品质,实现农民增收。
稷山县的地方人民政府需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在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范引导下,从东三省玉米深加工集中区域和沿海玉米深加工技术领先区域,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玉米深加工技术和企业,加快稷山县玉米深加工发展道路。
稷山县的玉米产业应找准定位,深挖内部产能,拓展外部加工,能将稷山县的玉米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