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光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193)
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统计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0%~70%,多由颈内动脉、椎动脉闭塞和狭窄而引起。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1]。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各医疗机构卒中绿色通道的开通,脑卒中导致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即便度过危险期,仍然会遗留各种后遗症,如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半身不遂、肩手综合征、言语謇涩等,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手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3],主要表现为手指麻木无力、拘挛、不能伸展、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等,超过96.0%的患者手功能障碍在脑卒中后3 个月仍难以恢复,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4]。目前,西医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包括物理疗法或机械辅助治疗,但起效慢,疗效不显著。中医治疗脑卒中的常用方法有针刺、艾灸、中药外敷、中药汤剂口服等,均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现代医学认为,越精细的组织所在大脑的投射区越大,手是人体最灵活的器官,其投射区域可达大脑皮层的1/4。由于脑出血或脑缺血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失去对肢体运动的控制,造成手功能障碍[5]。中医认为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可归属于“痹证”“痿证”“痉证”等范畴,其发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因劳逸不当、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等,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而发病。《景岳全书·非风》记载:“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临症指南医案·中风》云:“肝为风脏,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目前,中医学普遍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于气血亏虚,气虚无以行血,导致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产生运动障碍、疼痛等;在正虚基础上,复因外邪、情志或内伤、饮食等原因,导致气血不畅,血停为瘀,湿凝为痰,造成手关节疼痛、肿胀等[6-7]。基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基本原则。
2.1 中药内服 中药方剂在当代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发挥着重要作用。葛明娟等[8]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络柔筋汤(组成:枸杞子、当归、木爪、黄芪、鸡血藤等)内服和熏洗治疗,治疗8 周后,观察组筋肉拘急、屈伸不利等症状积分、改良Ashworth肌力评分、运动协调功能评分、感觉功能评分及Fugl-Meyer(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Brunnstrom手运动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活络柔筋汤可有效缓解患者手功能障碍相关症状,促进活动功能恢复,提高肌力。李先进等[9]将140 例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则予参芪复瘫汤(组成:黄芪、党参、葛根、桑枝、当归、丹参等)口服结合平衡舒筋手法治疗,治疗2 个月后,治疗组NIHSS积分、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上肢正中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波幅、出现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0%,高于对照组的88.60%(P<0.05),认为参芪复瘫汤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神经肌肉传导,恢复肢体活动。可见,中药方剂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在改善神经功能和促进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且多联合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式之一。
2.2 针灸 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尤其在治疗脑卒中、四肢关节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张杉杉等[10]将42 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 例,观察组取患侧上八邪、合谷、后溪,合谷直刺,施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提至皮下,斜刺,施合谷鸡足刺;上八邪先直刺,得气后提至皮下,斜刺,施上八邪合谷刺;后溪直刺,施提插捻转泻法。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行常规针刺,留针30 min,两组治疗1次/天,6 d为1 个疗程,均治疗5 个疗程,结果观察组FMA 评分、Barthel 指数、Brunnstrom 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特殊针法相比于常规针刺治疗能增强局部刺激,加强舒筋活血作用,为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思路。沈杰等[11]将60 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取合谷、后溪、支沟、外关、手三里等穴,垂直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泄;治疗组予以电针刺运动疗法,取前臂指伸肌、前臂拇长展肌,进针后连接电子针灸仪,每次20 min,两组治疗均1 次/天,每周治疗5 次,3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结果两组卒中患者运动评分标准(MAS)分级、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早期电针刺拮抗肌对抗前臂屈肌痉挛可有效促进伸指、伸腕、伸肘功能。王立童等[12]将78 例脑卒中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子午流注针刺治疗,将易经与针刺结合,取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以时间为依据,逐日按时开穴,于辰时或巳时治疗。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行常规针刺治疗,均留针30 min,行针1 次,1 次/天,每周5 次;治疗4 周后,观察组FMA-UE 运动功能评分、Carroll 手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子午流注法针刺在调和经络、气血等方面更具优势,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手功能等。陈怡萌等[13]将90 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分成电针组、康复训练组、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各30例。电针组取肩髃、臂臑、极泉、八邪、掌骨骨间背侧肌中央穴等,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取患侧穴位,行常规刺法,平补平泻,后接电子针治疗仪,每次30 min,1 次/天,每周治疗6 d,共治疗60 d。康复训练组行基础康复训练,采用Bobath 技术、运动再学习、功能性作业活动等,每次2 h,2 次/天,治疗60 d。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将上述两组治法结合,结果治疗后各组FMA评分、Wolf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WMFT 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明显高于电针组、康复训练组(P<0.05),提示电针刺激可加速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反射,激活受损脑部区域,加强中枢与周围神经联系,促进功能恢复与重建,恢复肌肉灵活性及协调性,加强单纯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
2.3 康复锻炼 中医康复锻炼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多数治疗的基础手段,此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主、被动康复训练,逐渐恢复患者生理、心理功能上的缺陷,以促进机体恢复,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劳动能力,尤其在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方面,可帮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生活。张立峰等[14]观察自制腕指康复板治疗脑卒中患者腕指功能障碍的疗效,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推拿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腕指康复板治疗,治疗12 周后,2组痉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何铭锋等[15]探究手指拔伸扳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疗效,将7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良肢位摆放、主被动运动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手指拔伸扳法治疗,即点按手三阴、三阳经循经,活动手指关节、指头加压充血、指间关节末端扳法等,每次10 min,2 次/天,5 天/周,治疗4周后,两组Lovett 肌力分级法(MMT)积分、FMA-UE积分、MBI 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手指拔伸扳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用常规康复训练。蒋芙蓉等[16]对60 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住院患者进行病房延伸手功能康复训练,通过制定总体计划、总体康复锻炼内容,包括手指灵活度训练、手指感觉训练、精细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多种方式,经过3 个月康复训练,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手功能等均明显提高(P<0.01),认为病房延伸集体手功能训练可帮助患者正确进行自我锻炼,改善手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在中医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智能设备亦取得较好疗效。高品操等[17]探究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将6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头皮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XY-SGN-I 上肢及手功能智能康复训练系统,依次进行镜像刺激、运动想象、任务导向、特殊化训练、主被动训练等,每次30 min,6 次/周,治疗8 周后,两组FMA-UE 评分、UEFT 评分和MBI 值均显著增加(P<0.01),说明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及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目前中医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多在基础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改造,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的理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亦有学者将中医康复锻炼与现代化智能穿戴设备相结合,制定更加便捷、有效的现代中医康复锻炼手段,在提高临床疗效、恢复手功能等方面显现出独特优势。
2.4 其他治疗 中药外敷、熏洗法历史悠久,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随血液运行到达病所,或不断刺激敷药部位皮肤或穴位,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的多种病症。中药外敷在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晓兰[18]探究中药熏洗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将60例脑卒中后手指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独活、羌活、檀香、细辛、伸筋草等)熏洗,结果观察组Broet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中药熏洗可以提高单纯康复治疗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手功能障碍。李贤等[19]探讨中药熏洗加十宣穴放血对脑卒中后手指功能障碍的影响,将120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组加用中药(桂枝、桑枝、三棱、红花、木瓜、威灵仙、防己等)熏洗患肢,治疗2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照组的56.67%(P<0.01),中药熏洗加十宣穴放血疗法可以促进手指功能恢复,提高疗效。狄桦等[20]将60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推拿结合神经促通术治疗,操作如下: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由下至上3~5 遍;拿揉患侧上肢,按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被动运动肩、肘、腕、指等关节;由上至下弹拨患肢肌张力高的肌群。结果两组Fugl-Meyer 手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推拿结合神经促通技术疗效更优。逄锦熙等[21]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效果,将80 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20 例,基础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另外三组分别加用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穴位贴敷+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6 周后,四组Fugl-Meyer 评分(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 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穴位贴敷+经皮神经电刺激组高于其他三组(P<0.05),表明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电刺激能显著改善患者手功能。
综上,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采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目前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多以综合疗法为主,特别是针灸治疗,通过特殊穴位、特殊针刺法,临床应用范围广、效果佳。此外,康复锻炼既是各种治疗手段的基础方法,又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疗法,通过对常规康复锻炼的改进,结合现代智能设备,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亦存在巨大潜力。但也应看到,针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治疗尚缺乏统一的辨证和治疗标准,各临床报道多为医家个人经验的总结,未能大范围推广,未来应对该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