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映的电影《消失的她》中,反复出现梵高的名画《星空》。这幅画采用深蓝色的基调,星空之上有大大小小的旋涡,旋转、卷曲的星云,亮黄色的月亮、闪烁的星星,令整个星空充满了动感,旋涡旋转,暗流涌动。画中有高强度扭曲的黑色线条,直入星空,展现着彼时梵高躁动不安的情绪,以及内心所经历的绝望与痛苦。《星空》作为梵高最著名的画作之一,是他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完成的。
世人皆知,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而鲜为人知的是,梵高的5个兄弟姐妹里,一个从小癫狂,一个精神错乱、离家出走,还有一个自杀,而最有成就的妹妹薇儿在心理疾病暴发后,三十八年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最后惨死在精神病院。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梵高家族的悲剧?
偏执的父母,痛苦的渊源
梵高,这个天才的艺术家,一生穷困潦倒的形象深入人心。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梵高其实出身于一个上流社会的富裕人家。
西奥·多洛斯·梵高是荷兰梵高家族的后人之一,他继承了祖辈的神职生涯,成为当地小镇上的牧师。1850年,在一场活动中,西奥偶然认识了安娜·可妮莉娅·卡本斯特,门当户对的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俩,就是艺术家梵高的父母亲。
一个是家庭富裕、小有名气的牧师,一个是中上阶层的富家小姐,在旁人眼里,两人的婚姻十分完美。1852年3月30日,夫妻俩的第一个儿子文森特·梵高出生了。然而,这个孩子刚出生就不幸夭折。为人父母,往往把第一个孩子看得最珍贵,安娜处于极度的悲伤和自责中,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好在不久后,安娜又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梵高。
巧合的是,梵高出生的这一天——1853年3月30日,恰好是他哥哥的忌日。于是,夫妻俩直接把第一个儿子的名字给了他。这原本是一件喜事,可作为牧师的父亲西奥一度认为是梵高克死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而安娜也似乎陷入了魔咒,每次看到梵高就会想起那个不幸夭折的孩子,因此一直对梵高有抵触情绪。在梵高一周岁那天,祖母提议给他办一个小型的宴会,但安娜却突然爆发:“他有什么资格举行宴会!他就是个夺命鬼!”小小的梵高虽然听不懂母亲在说什么,却被母亲歇斯底里的样子吓坏了。祖母见状,把他搂在怀里,哭成了泪人儿……
因为母亲的阴郁和冷漠,梵高的整个童年,几乎没有一天是开心的。在安娜的认知里,自己是上等人,因此,她绝不允许梵高跟穷人家的孩子混在一起。从小,梵高就不被允许出门玩耍,每天只能隔着窗户,看同龄小朋友在街道上奔跑跳跃、追逐嬉戏。偶尔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偷跑出去跟小伙伴玩一会儿,心里也无时不充斥着恐惧,因为他清楚,一旦被母亲发现,等待自己的就是斥责和毒打……
生下梵高之后,安娜又陆续生下了两个男孩和三个女孩。有了弟弟妹妹的陪伴,梵高不再那么孤独了,但家庭氛围依然极其压抑。父母亲一直严格掌控孩子们的生活,无论大小事情都须征得他们同意。有一次,妹妹伊丽莎白想要一顶流行的帽子,可安娜不同意,还嘲讽道:“那是下等人的装扮,请你自重!”
看着妹妹伤心哭泣,梵高感同身受,于是偷偷用祖母给的零花钱为妹妹买来了帽子,伊丽莎白喜不自胜,戴上帽子在屋子里跳舞给梵高看。但很快,这顶帽子就被母亲发现了,在一顿严厉的斥责过后,安娜劈手夺过帽子,扔进了火炉。在母亲的咆哮声中,兄妹俩抱在一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当天晚上,余怒未消的安娜让所有的孩子“连坐”,一起接受惩罚,不但不让他们吃晚饭,还要跪在院子里接受母亲的训斥。而父亲西奥也对孩子们毫无怜惜,甚至还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旁边帮腔:“我们这种身份,怎么可以佩戴如此不入流的东西,简直毫无廉耻,不懂自爱!”
一声声辱骂,就像一记记重锤,砸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那天晚上过后,梵高惊讶地发现,妹妹伊丽莎白变得很奇怪。她经常对着灯下的影子说话,手里不断做出摘帽子的动作,还会发出莫名的尖叫。已经逐渐懂事的梵高意识到,妹妹眼见心爱的东西化为灰烬,又被父母责骂羞辱,刺激和惊吓让她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思想被封印,灵魂发了狂
西奥和安娜一直标榜身份,以上流家庭自居,过于看重阶层,其实是有原因的:梵高家族从15世纪开始就已经跻身于上流社会,人人身份显赫,没有平凡之辈。西奥的兄弟姐妹更是个个都优秀,有担任军官的,有成为商业巨头的,还有三个拥有当时全球最大的画廊。对比起兄弟姐妹的成就,西奥作为一个小镇上的牧师,显得太平庸。而妻子安娜的祖辈也十分显赫,是当时荷兰顶级的书本装帧商。荷兰的第一部宪法,就是他们家装帧的。安娜的妹妹嫁给了有名的富商,而安娜却只嫁了一个小镇牧师,这让她心中很是不平。
当时的上流社会十分“内卷”,见家族其他人都如此优秀,过得风生水起,一股无形的压力让西奥和安娜喘不过气。“卷”不过兄弟姐妹的夫妻俩,决定让孩子们去“卷”。他俩常常互相鼓励:这一代已经输了,下一代绝不能输!再加上这对夫妻出身显贵,从骨子里就瞧不起穷人,更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不思上进”,跟穷人混在一起。为此,夫妻俩将孩子们禁锢起来,他们偏激地认为:只要远离穷人,把孩子关在家里用功,孩子们就会成为上流社会的上等人。
梵高兄妹逐渐长大后,安娜偶尔会命令他们穿上华贵精致的礼服,然后带他们出去遛弯儿,展示上流家庭的形象。每当路人夸赞他们华丽的着装和温和有礼的模样,安娜的内心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在众目睽睽之下,她故意询问孩子们:“晚餐想要什么菜式?”“准备去哪里度假?”当然,孩子们都知道,这只是母亲表演给外人看的把戏。真实的情况,是他们既不能建议菜式,更不能建议度假,所有的一切,都在父母亲严格的控制下。
每次“展示”结束,回到家后,安娜就会命令孩子们脱下华丽的衣服,然后让女佣熨烫平整,收进柜子里,以备下次出去时穿戴。人前人后,俨然两个世界,这给正在建立世界观的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妹妹薇儿甚至认为,生活就该是这个样子,一定要把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至于痛苦,埋在自己心底就好了。因此,薇儿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不但生活里处处是假象,西奥还不允许孩子犯错,要求他们只能成功。每次有孩子犯错,西奥就变得十分疯狂,对着他们大发雷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们经常陷入自我怀疑。虽然父母双全,但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那个洞里,缺失的是正常的父爱母爱,是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夸赞和鼓励。
每天吃晚饭前,西奥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们大讲梵高家族的历史,细数长辈和兄弟姐妹们的成就,并给孩子们灌输“成为穷人就是给家族丢脸”的思想。在梵高16岁那年,他实在无法忍受父亲万年不变的絮絮叨叨,第一次反驳了父亲,他颤抖着声音问:“那么,亲爱的父亲,您为什么没有达到如此成就呢?”
这句话让餐厅里的空气几乎凝滞,西奥一时语塞,安娜却立刻发了狂。她推翻了餐桌,大声指责梵高不顾礼仪,竟然敢跟父亲顶嘴。或许是梵高的问话触动了父亲心底的痛处,回过神来的他几乎失控,大声斥责梵高:“你去死吧!”说完,他顺手操起拐杖,使劲打在了梵高的头上。一股鲜血带着温热从头顶流到了嘴角,梵高却没有觉得丝毫疼痛,相反,他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爽快。
思想被封印,灵魂也被扣上厚重枷锁。长久下来,梵高心里积蓄的力量开始横冲直撞,却始终找不到出口。在这样一个压抑扭曲的家庭氛围中,梵高渐渐学会了反抗,一切都跟父母唱反调。
梵高从小喜欢画画,他曾兴致勃勃地计划,想把画送到画廊去卖,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西奥夫妇丝毫不为儿子骄傲,反而气急败坏地教训他:“只有落魄的穷人才会卖画为生,你生在我们这样的上流家庭,怎么可以做这么丢脸的事情?”
面对父母的斥责,梵高没有说话,却回敬给父亲一副充满“懦弱卑微”的男人画像,意在讥笑父亲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他的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西奥,他再一次把梵高打得头破血流。疼痛竟然让梵高得到了奇异的快感,在父亲的拳头下,他忍不住“嘻嘻”笑出了声。其实,那个时候,梵高的内心就已经开始凌乱,精神也逐渐失常了。
看着梵高嬉笑的脸,安娜觉得他可能是疯了,她用崩溃尖厉的声音命令梵高:“扔掉你的画!”梵高抬起头,目光坚定,嘴里蹦出一个字:“不!”安娜闻言,一脚踢倒画板,随即疯狂地撕掉了梵高所有的作品……一通发泄后,夫妻俩给了梵高两个选择:“要么扔掉画笔,要么离开家!”梵高捡起画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门。
走出大门的那一刻,看着天空飞过的鸟儿,他长出一口气:“我跟你一样自由了!”
教育失败,天才陨落
因为父母的驱逐,梵高彻底成了一个落魄的穷人,活成了父母最讨厌的样子。离开家后,梵高只能靠卖画为生。然而,那时候他毫无名气,他的画也无人问津。虽然自由了,但梵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去捡拾别人不要的衣物,翻遍垃圾桶,只为找到一个变质发霉的面包。
那段时间,整个镇子里都在流传着梵高被赶出家门的笑话。可即便落魄至此,梵高也绝不向父母屈服。离家一个月后,他特意跑回家门前“宣战”:“你们不是看不起穷人吗?来吧,看看你们的儿子,他可是一个真正的穷人!”
任凭梵高大喊大叫,家门仍旧紧闭着,西奥和安娜始终没有露面——他们觉得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疯了,实在太丢脸。而且,在那个时候,梵高最小的妹妹伊丽莎白已经在精神病院住了长达8年的时间,这个总是偷偷用利刃割伤自己的女孩子,被西奥和安娜视为不祥而送出了家门。
父母对穷人避之不及,梵高就专门去结交穷人朋友,他甚至找了一个流落烟花的女子做女朋友,甚至在女友离自己而去时,疯狂地割下自己的左耳来挽回她。这些事情传到西奥和安娜的耳朵里,夫妻俩气得发疯:“这个疯子让整个家族蒙羞!”但梵高却回应:“我不能没有女人,我讨厌孤单。小时候的孤单融进了我的血液和骨髓,这让我恐惧,我绝不允许自己一个人。”
梵高日益疯狂,精神也日渐迷乱,只能靠大把吃药才能得到片刻清醒。思路清晰的时刻,也是梵高拼命作画的时候。在梵高生活的那个年代,恰恰也是欧洲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同一时代的毕加索、莫奈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拥有惊人绘画天赋的梵高,却成了最不幸的一个。从27岁那年开始,梵高平均一到两天就可以画一幅画,十年的时间,他作画2000多幅。但令人心痛的是,梵高这一生只以白菜价卖出过一幅画,而且那幅画被买画者的妻子扔进了杂物间,因为她觉得,这幅画是一个疯子画的,很不吉利。
梵高32岁那年,跟他关系最好的弟弟提奥,不忍心看着他落魄癫狂,出钱把他送进了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那幅后来被拍出上亿价格的著名画作《星空》,就是梵高在精神病院完成的。那天凌晨,梵高透过窗口看到了外面的村庄以及村庄之上的星空,于是起身拿起画笔,完成了这幅画。在完成这幅画后,梵高给弟弟提奥写了一封信:“我不得不承认,我对星星一无所知,可是我一看见星星就开始做梦,就像我一看见地图上代表城镇和乡村的黑点就开始做梦一样,如同我们可以去塔纳斯孔或鲁昂,我们可以乘死亡列车到星星上去,到永远的艺术之夜,那里只有无穷的梦境,绚烂永不落。对了,那里还有我们渴望的自由、温暖和爱。”
然而,三年后,弟弟提奥因为接受不了婚姻的变故而精神错乱,出走后再无下落。他出走前,曾写信给梵高,称自己从小不快乐,唯有这段婚姻是唯一的精神寄托。此时,梵高的妹妹伊丽莎白已经在精神病院居住超过20年,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另一个妹妹薇儿在生命的前30年,算得上一个十分优秀的女性,她自己写小说,有不错的销量,还带动了荷兰女权运动,为荷兰女性争取教育权。然而,在生命的最后篇章,她最终也没能逃脱心理疾病。
生病最初,薇儿积极地去看医生,在面对心理医生时,她曾鼓起勇气吐露心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从未被教导过去如何做选择,我只会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而且,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我来说,生活似乎是没有选择的。”虽然积极接受治疗,但在40岁那年,薇儿还是疯了,在接下来的38年里,她再没开口说过一句话。
一个弟弟下落不明,两个妹妹都疯了,梵高心里的某根弦似乎也突然崩裂,几乎是在瞬间,他觉得这个世界丝毫不值得留恋,也许,星空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1890年7月,37岁的梵高,在留下2000多幅画作、800多封书信后,选择在一片麦田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用一把左轮手枪击中了自己的胸部,当场死亡。在梵高留下的作品中,有《风车磨坊》"《茅草屋》《原野》《星空》《奥维的麦田和白色房子》《向日葵》……梵高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乡村田园风光有关。或许,这就是梵高穷极一生都在寻找的宁静、祥和和温暖的世界。
梵高死后,最崇拜他的弟弟科尔因为接受不了这个打击,选择以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此,这个家庭6个孩子,有5个迎来了自己的悲剧结局。西奥夫妇可能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煞费苦心培养的孩子们,不但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成为“上等人”,反而结局一个比一个凄惨。
梵高家族的悲剧告诉我们,每一个身体被禁锢、天性被压制的孩子,都可能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挣脱被父母套上的枷锁。因此,比起贫穷,父母的控制欲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愿天下父母引以为戒。
编"辑/朱艳君